第21章 立体诗章2
贺国强围了这么久也没见里面有什么妥协的迹象,心里正在七上八下,甚至已经有了要撤的想法。可就在这时,李军内部有个人,过去因为受到过李盖武的重罚,对他怀恨在心,看到祠堂缺水,便趁晚上值班放哨之机,悄悄把这一情报传给了贺国强,并献计说:“李氏宗祠城墙坚固得很,硬攻是攻不下来的,只有断其水源,要不了好久,便可让他缴械投降。”贺国强闻之大喜,分兵三路,一路把守东边的承恩门,一路把守西边的望华门,一路把守水井,见人就开枪,让其不得生还。
祠堂里的形势一天天紧张起来,实在没办法了,李盖武只好派人趁着夜色的掩护,冒着生命危险出去抢水,可依然逃不过贺军的枪子。宗祠内军心开始动摇。李盖武看到僵持了快三个月,兄弟们已死伤过半,活着的也早产生了厌战情绪,再这样下去也难保取胜了,便只好开门投降。
李盖武打开西边的望华门,把贺国强迎进宗祠谈判。李盖武答应给贺国强枪支弹药和大洋、粮食,并准备丰盛的酒宴给贺国强饯行。席间,贺国强建议说:“盖五先生啊,你应该从这次失败中汲取教训,如果把水井围起来,那就硬是万无一失了!”
之后,李盖武果然汲取那次失败的深刻教训,召集民工,花了大量银钱,用了两年时间,在水井的周围筑起了高高的围墙,将水井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并在外侧墙上书写了“大水井”三个字,每字70厘米见方,行书阴刻,气势狂放。
李亮清庄园位于李氏宗祠西南方向,出“望华门”,沿一条青石铺就的横路,步行150米即可到达。李亮清庄园是一座设计独特、规模宏大、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共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占地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
李亮清庄园因为紧傍从利川到重庆奉节去的大道旁,往往是人们前往大水井参观考察的第一站。从公路上下车,踏上一条由当地绿豆砂石铺成的石板路信步走去,拾级而上,步行三十几米便来到了庄园的朝门。朝门采用传统的牌楼式风格建造,但却打破传统的对称格局,偏离整个建筑中轴线15米,斜45度角开,正对远方“龙门”水口,取“龙跃大海”之意,也是出于风水术上“对水口”的考虑。李亮清出生于壬辰癸巳年,属水;对面为北方,也属水;朝门的坎卦还是属水,取“三水汇集”而致大富之吉。门额上方仿玉匾额墨书“青莲美荫”四个大字,暗示庄主姓李,意攀唐代大诗人青莲居士李白,籍此装点门面,以扬宗姓。
进得朝门,便是用规整条石铺嵌的院坝,前有青石砌成的拦墙,院坝宽敞整洁。整个庄园的正墙面,一排雕花柱础托载的西式廓柱横贯左右,高大的方柱托着拱形廓檐,配以白灰堆花,气势豪放。两头是两层土家吊脚楼,栏杆配以花木窗,玲珑秀丽,美仑美奂。
整个建筑布局以庄主住房后殿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西南部分始建于明代,系李廷龙、李廷凤两兄弟入利川前,原黄氏土司所建,木架木壁,低矮古朴,具有浓郁的土家建筑特色。东北部分为清乾隆年后所修,砖木并用,中西合璧,高大气派。
正面大门高大阔气,上书“业绍龙门”,下书“大夫地”,气势雄伟。入内,仿佛步入艺术殿堂,大门内建筑三进四厢依势而建,逐级拔高,排列有序。中堂高悬一“乡邦同寿”大木匾,为清光绪二十九年中孝南团亲友乡邻为贺“诰授奉直大夫李府少鸿三大老爷艾服官政之庆”所送。少鸿为李亮清之子。梁上彩绘描金涂银,流光溢彩。前后用隔扇使前厅后进形成内外套院,隔扇图案繁多,雕刻精美,两侧配以绸帘缎幕,使整个厅堂显得富丽堂皇。前院两边,左为花厅,右为账房。花厅窗棂几案、栏墙水池精雕细刻,陈设豪华讲究;账房外天井内石头打制的花钵,石条嵌成的鱼池,显得古朴典雅。粉壁墙上楷书“忍”字,一米见方,笔力苍劲;两边楹联:“旧学商量加邃密,磨损知涵转深沉”,行书阴刻,洒脱流畅。整个庄园均以天井隔开采光,檐下均以楼道联结,彩廊迂回。陈设布置因天井而异,形成不同风格。室内床案椅几全以楠木制成,或镶或雕,或镂或贴,花样繁复。窗棂柱础,工艺精细,图案变化多样,一室一景,形态情趣各异。后院堂屋前面弧形木帘透雕“喜鹊闹梅”、“鼠盗葡萄”等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后壁神龛上雕二龙抢宝瓶,龛内供财神菩萨,终日香烟缭绕。庄主、家人分居两侧,后院左边一阁楼高耸,突出屋面。阁楼设计独特,用一柱六梁的将军柱和抬梁式的手法,使整个阁楼形成一个偌大的空间,显得宽敞明亮,站在楼上可俯瞰整个庄园,是当年小姐们休闲玩乐的地方,故名小姐楼。庄园西北角有一绣花楼,是小姐们绣花纳鞋做针线活儿的场所,檐角高翘,突出屋面,与小姐楼遥相呼应。楼旁一株桂花古树,枝繁叶茂,浓荫如盖,金秋时节,桂花开放,浓香满园。工匠院、长工房、马厩、猪圈环布四周,紧护庄园。整个庄园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昔日的繁华热闹已随风远去,只留下一座空楼在明媚的阳光下抑或是阴晦的风雨里发愣。我每每去到李亮清庄园,穿行在那繁复的楼阁廊道之间,透过那布满沧桑的种种痕迹,遥想昔日的种种情形,心底总禁不住会漫起一股说不清是酸是甜还是涩的味道来。
历史翻到二十世纪初,李氏家族历经二百余年的积蓄发展,已是人才辈出,家大业兴。但此时整个国家的境况却正好相反,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在这种情形之下,李氏家族急需要强人主持,以使内强家族,外拒匪盗。李廷龙的重孙,时任云阳、奉节、巫山等六县团总的李盖武,才华出众,生性胆大而又能争善辩,属李氏家族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于是被当仁不让地推上了李氏家族第五任也是最后一任族长的位置。
俗话说,树大分丫,儿大分家。李盖武几兄弟都大了,尽管家里房子也不小,但老是把那么多兄弟姊妹拢到一起也不是个事,经过商量,大家决定分开来住,没有房子的就分钱分米,重新修建。
李盖武分家时分得二百五十石租课,还承包了全区每年近万头牲畜的屠宰税,收入颇丰。有这么多钱,就决定自己修建住宅。
有钱人总爱讲究风水,以使日子风调雨顺,好运绵延。李盖武请了几位风水先生帮着挑选风水宝地。风水先生勘察了几天,最后相中了距龙桥峡谷东北3公里处的葡萄瓮那个地方。葡萄瓮位于半山坡上的一方台地之上,那里四周青山环抱,形似双鹤抱蛋,是个主官主富之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李盖武请来民工开挖地基,又请来当地能工巧匠,开山凿石,伐木取材,开始建造自己的庄园。历经6年,才终于建成一座新的大四合院。单从建造耗时之长,就能想见那座豪宅的规模之大,做工之精。那座豪华的庄园,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共有4个天井, 40余间房屋。其中正厅一间,高8米,宽30米,深11米;前厅朝门高7米,宽30米,深6.3米;偏厅错落有致,遥相呼应,楼台亭阁交相辉映,气势恢弘,走马转廊迂回曲折,四通八达。那宽阔的院坝,高大的厅堂,壮观的绣楼,整齐的配殿,错落相间的厢房,以及精巧细腻的木核石雕,令人叹为观止。
庄园建成后,李盖武站在葡萄瓮前面的山口,回望自己的豪宅,只见庄园座落在一方台地之上,需仰视才见;观望前方远山近岭,一望无际,连绵起伏,感到眼界开阔,气韵顺畅,便取“高山仰止”之意,将庄园所在地由葡萄瓮改称高仰台。
李盖武庄园的建成,既增加了大水井古建筑群的密度,进一步突出了李氏宗祠的中心高度,从大画面上增加了整个大水井建筑群的对称、协调和“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气度。但李盖武在大张旗鼓地建造那座豪华庄园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那座庄园建成的同时,也给整个李氏庄园的建设划上了句号。他同样没有想到的还有,自己精心建造的那座豪华气派的庄园,真正的主人其实并不是他自己。
李盖武庄园建成后不久,整个世界就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在大水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日子,在解放大军隆隆的枪炮声中远远遁去,自己也由过去的“主审官”变成了被审判的对象。
解放初,清匪反霸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李盖武曾担任奉节第四区区长、奉节团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在他手上有过好几宗命案,土改时又被划为大地主,可谓罪大恶极,十恶不赦,成了广大劳苦大众专政的对象。但考虑到解放初期,他也曾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铲除过危害一方的“神兵”组织姚大神帮、救过韩副县长的命、配合挫败过王学初等人组织的反革命暴乱,对革命也算是有一定贡献的,政府对他实行宽大政策,没有杀他。1952年以前,大水井还归四川奉节县管辖。大水井农会把李盖武列为批斗的重点对象,派人到县里要求将他押回来批斗。县里拗不过,只好同意。但考虑到李盖武对革命有功,县里要求本着宽大处理的原则,不许捆绑吊打,更不许枪毙。
李盖武被押回大水井,当时正值群众革命**高涨,不少农民纷纷要求对李盖武进行批斗,并有人提出要将他杀掉。但考虑到县里有明确指示,不敢违背,便只好将他批斗后关在粮仓里。那一关就是七天七夜,最终死在了牢里。
一代族长就那样结束了,同时结束的还有李氏家族二百多年兴盛的历史。只有李盖武庄园连同李氏宗祠、李亮清庄园一道,依然存留在大水井的青山绿水之间,无声地述说着李氏家族过去的故事。
2
历史上很长时期,利川一直是兵匪盗寇出没之地,至今仍存留着不少战争遗迹,总让人联想到刀光剑影。但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东西,也是那样顽强地植根于利川的土地之上,弥漫在利川的空气之中。对于一个地方,透过那一文一武的情形,就让人看得比较全面了。对于一个人呢?
南坪集镇有一所南坪小学,南坪小学的校园内有一座如膏书院。那如膏书院就是一个叫王霖的行武之人主持建造的。
当我一次又一次想象过如膏书院的情形之后,终于在2004年初冬的一个下午走进了它的院子,亲眼见到了它的真容。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如膏书院,至今还基本保存着原始风貌。整个建筑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宽33米,长约40米。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楼、大殿、后厅共三进一院二天井。前楼为奎星楼,楼顶已毁。大殿基本完好,原孔夫子龛前正中尚有汉白玉龙雕一块,盘绕回环,栩栩如生。
如膏书院的院子里生长着一棵桂花树——其实说不清是一棵还是几棵,因为从树蔸处就分出好几根,齐齐地竞相上长,树身跟房子一样高矮,准确的说法也许应该叫一蓬。我站在初冬下午阴沉的树下,环顾书院的砖墙木柱,青砖灰瓦,透过200多年的沧桑,遥想历史深处的种种情形。
王霖原本是浙江山阴供事,曾出任南坪巡检之职。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王霖把创办南坪义学作为己任,经过不懈努力,于乾隆五十七年春建成学舍,延师启馆。当时人们感激王公恩德,将书院取名为“如膏书院”。
如膏书院经过两次修建,前后历时9个年头。首次修建耗时5年,第二次重修花了3年多时间,到最后延师授业,已经是嘉庆元年(1796年)了。为了修建书院,王霖东奔西走,捐俸劝输,“举凡购料鸠工,亲身董役,未尚稍懈”。本是一介武夫的王霖,却又如此重教,受到了人们的尊重。然而,王霖可谓“文武双全”的官员,就在学校建成之后,很快腾出手来去做了另一件有辱斯文的事情。
说利川历史上为兵匪活跃之地,不是没有依据的。单说南坪这个小地方,自汉至清,白莲教红巾军、太平天国军和各路绿林都曾在这里活动,并经历过不知多少次的激烈战斗。因为这个缘故,南坪一带也成了朝廷的心腹之患,多次派兵清剿,以期以“重职之尊严,官兵之盛众”震慑“诸夷”及农民起义军。嘉庆二年,农民起义军白莲教首领四川奉节人杨秀隆、汤永礼、包承福率部共一万余人进占南坪,与在巴东、巫山一带征战的林之华、覃家耀遥相呼应,让清朝政府大为恼火,并感到十分恐慌,急遣兵进剿,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农民起义军死伤达四五千人。王霖正是那次镇压农民起义军的重要组织者之一。
王霖在利川就职期间,利川还处于“土司制度”时期。他办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驯化“蛮夷”,培植清王朝的撑天剑气,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但书院终归是书院,只是一个传道授业的场所,其本身并不就是政治。如膏书院就这样在时间的打磨下一直存留到了今天,虽然现在早已只是作为文化遗迹被保留着,但它的意义却被人们深深的认同,就像院子里的那蓬桂花树,在初冬的日子,桂花早已飘落,可香气却依然浮**在天地之间,馥郁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