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飞霞山禅悟

飞霞山

飞霞,是一种禅的意象。

山与水的完美结合,为飞霞山的禅像做着完美的注解。江水曲折回环,山峰高耸两岸。一个“飞”字,涵盖出飞霞山飘然的神韵。

古、雄、大、奇,在这四个字的**下,我约了一个同伴,以游客的身份来到了飞霞山。在清远市区,打听了半天,去山上只有水路,没有陆路,要么从清远市包船溯江而上;要么乘车绕一个大圈,再翻山至渡口,渡过北江上山。犹豫了一阵,我们选择了第二个路线。

与世隔绝,这是我对飞霞山的第一个印象。

渡过北江,沿着山径上山,除了同船的人,前后只遇到十几个游人,不由喟然长叹。这般与世隔绝的地方,在古代大约只有神仙在此修炼了。不过,这是我喜欢的境界。生性僻静的我,从来就反感那些人流蜂拥的景点。寂静,冷清,在我看来是一种禅的气氛。

沿着山径上山,没有工整的石板,踩着用山石堆砌起的凹凸不平的山路,却让我滋生出远古的情怀。山路边的石头上长着青绿的苔藓,熨帖着有点疲累的心境。偶尔会遇到几个牌坊,在岁月的洗礼中显得有些残旧。

江面开阔、峡江对峙,历代兴建的寺观、亭、楼,都有意将其隐没在林木葱郁的山水色之间,形成古雅清幽的天人之作。

正是春天,沿途蜿蜒的路旁长满了刚发芽的小草,朵朵野花峥嵘斗艳,风采别致。两旁的山上,屹立着翠绿的松柏,眺眼望去,绿色充满了眼球。

站在一个凉亭内往下眺望,对面的绿山,一座挨一座,耸立在清澈的江边,朵朵白云与山融为一体,渗出清纱般的醉人迷雾。朝远处眺望,一条小船在江水里徐徐行走,给恬静的江水带来了丝丝波澜。

松峰观日亭、长天塔、修行精舍、登极桥、帝子祠、洗心飞瀑……一处处经典的细节,精心构筑了飞霞山的绮丽。

这里峡江迂回曲折,水碧晶莹,两岸各有36峰,夹江相对,起伏连绵。峡中古迹有飞来寺、飞霞洞、藏霞洞、锦霞禅院。如果在江中泛舟,可览金锁潭、白花潭、钟潭、凝碧湾、韩愈泊舟处、东坡钓矶以及“一水远赴海,两山高入云”的妙景。

走累了,做了一个深呼吸,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和同伴啃着随身携带的食品。身后,是一股潺潺的流水。起身,用手捧着水喝进肚子,身心便有了清凉的感觉。一阵凉风拂来,草木飘动,虫叫蝉鸣。我知道,这就是天籁之音,是飞霞山的禅音。它与世无争,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独享一番情趣。

飞霞山是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背景,以宗教为内涵的胜地。它不仅拥有雄奇的七十二奇峰,又有清澈的峡江为背景,其中有森森参天的古木,禅音伴奏的溪流。置身于此,便有入仙的感觉。

“风光誉南国,古迹遍峡山”。这是飞霞山的美誉。

苏东坡也有诗云:“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

藏霞洞

喜欢洞的感觉。这是因为,它将真实的面目遮掩了起来。

在飞霞洞里呆了不长时间,我们来到了藏霞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飞霞洞里那些神像之类的东西,对我实在没有多少**。也许,一个“藏”字,令我更感兴趣。既然藏着霞,何不一睹为快?

藏霞洞是一座先于飞霞洞数十年的洞观,据载,藏霞洞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相传湖北祖师陈复始云游到此地,欣赏这块“金龟背上有形迹,仙鹤回头两相抱”的地方,于是由清远人林法善法师集资动工修建成洞。

飞霞,是一种自然的意象。用它为一座建筑物命名,源于命名者对自然的膜拜,也足见他对禅意的理解。

飞霞洞四面环山,建筑雄伟,殿宇顺着山势逐级叠建而上,高达七级,颇有西藏布达拉宫的气势和凌空欲飞的幻觉。

雨是飞霞山的常客。不知不觉,一阵山雨从身旁掠过。一股紫霞之气从山坳腾升到殿宇上空,缥缥缈缈。我恍然,飞霞山的得名,正在于此。

飞霞山是全国为数不多、岭南地区最大的“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而这全部的内涵就在藏霞洞中。洞内奉儒、释、道三教祖师及诸仙佛。进洞一看,其中钟乳悬垂,柱石擎天,造型千奇百态。祖师爷们及诸仙佛身居于此,表面上冷漠无情,可是其内心世界一定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幽静中带着奇异,这是禅的境界。众多的仙人云集于此,才能酝酿出飞霞的气势。

密林深处,幽谷之中,氤氲的薄雾笼罩着,藏霞洞的庙宇若隐若现,使人顿生虚无缥缈,如入仙境的感觉。

藏霞洞名曰洞,可是它胸襟开阔,吸纳大气。据说在这里修行的人,常会看到一片七色彩霞,在庙宇间飘**,经久不散。我想,所谓的彩霞,是只有历经修炼的人才能目睹到的。我闭上眼,吸气,呼气。也许,这属于急功近利,努力了半天,也无法使眼前幻化出一片霞光来。

我恍然。我是世上庸俗之人,内心藏着浊气,仙人的感觉,禅相的捕捉,我是不能抵达的。

藏霞洞环境幽静,结构巧妙,别具一格。名山洞府、幽谷藏珍如此的称谓,对它来说是名副其实的。

洞的奥妙,在于深藏不露。藏霞洞就适合这样的表述。

飞来寺

沿着北江边的一条路直上,累了正想喘口气,忽闻钟声响起,如梦初醒。于是,又来了精神。

飞来寺,是岭南地区三大古寺之一。有个说法,此寺原在安徽舒州上元延寿寺、在太子太禺和仲阳的神力作用下,一夜之间乘风雨飞来峡山,故名飞来寺。传说当然不足为据,可是这毕竟为它的得名添加了传奇色彩。

密林幽谷之中,云霞经久不散,令寺院时隐时现。寺院主殿瓦上的那颗瑶珠,与前面的螺星岭峰尖以及殿后山上的一座天然石佛正好三点成一线,独具匠心。

经过古寺山门牌坊,我们进了寺院。与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它的建筑结构严谨,均衡对称,依次错落,层次分明,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比照,遥相呼应。我对那些神像不感兴趣,便站在院中一株数百年树龄的紫玉兰前。这棵树听说是明代皇帝赐种。经历了世间的沧桑,它心念止绝,私欲尽断。它苍老的皱褶,是岁月留下的印记。它的内心,一定深藏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面对它,我叹息着人的生命的短暂。在我的凝视中,它静穆无言。

英国诗人布莱克《天真的预言》的诗中有这么几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菩提,即觉悟的境界。这株紫玉兰,到达了如此的境界。

一间殿宇,门前石坊矗立,上刻“第十九福地”。汉景帝年间,道教祖庭据茅山派祖师茅盈之报,奏请朝廷册封飞霞山为天下第十九福地。既为十九,必有前十八,它们又在何处呢?人间自然有解不开的谜,谜底全解,自然界和人世间就是一片苍白。我一直自信,所谓的福地都是心灵的感觉。觉悟了,处处都是福地,处处都是禅界。

出了寺,我扯着朋友来到后坡慈云殿古亭旁。这便是飞泉亭,亭后有飞瀑,亭下有小潭。寺后有登山小道,小道上有一座小巧玲珑,大方典雅,内分两层的观瀑亭。此处留下了苏东坡的字迹:凉碧轩,并有“ 东坡居士同游广陵寺(即飞来寺)”的碑文和对联:“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坐在当年苏东坡皆观江垂钓之处领略江景,内心便有波涛涌来。对岸的凝碧湾,呈现出禅的意象:一湾碧水,翠竹摇曳,渔翁撒网、鸬鹚插水……飞来寺真的不错,一面傍山,一面临江。山水奇绝,层峦叠嶂,幽洞澄潭。在飞泉亭,我和同伴松懈了身心,他躺我卧,在地上摆出一副飞翔的姿势。

心神**漾,这是禅的境界。

听说,1997年的一场山洪暴发,将寺的主殿冲毁,后来经过精心重建,才有了现在的模样。有来有去。这似乎在印证佛家的偈语。

飞来寺,藏匿着禅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