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在黄桥想起朱自清
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总是感到有一丝淡淡的禅意。先生笔下的月光、小路、荷塘、轻雾、荷叶、荷花、杨柳、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令人生出莫名的惆怅。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处月色下的荷塘,我会不会将身心沉浸在其中呢?
去过苏州无数次的,每一次都是匆匆忙忙,不曾有舒心的感觉。喜欢苏州,有着太多的理由,它的刺绣,它的园林,它的流水,那玲珑的女子,那委婉的弹唱,都让我这个北方汉子梦牵魂绕。可是没有充分驻足的理由,也就只能走马观花,把渴望和念想存留心底。直到2010年的8月,因为陪母亲在苏州治病,这才有机会在苏州住了许多日子。城里已经没有了游览的兴致,于是在表妹的引荐下去了黄桥。去之前,我在网查了黄桥的来历:黄桥古称黄土塔桥,在现黄桥老街之间曾建有座石板小桥,桥东曾有座古塔,桥名由塔而来,地名因桥而成。古吴语中,“土”与“塔”谐音,故后称“黄塔桥”,亦称“黄土桥”,1958年始,简称“黄桥”。这样的简述,很对我的兴趣。我喜欢有古塔、古桥的地方。
表妹在苏州工作已经待了八年,俨然一个苏州通。在她的陪伴下,我先走进了白马寺,然后在一所小学里看见了一棵古银杏,清道光年间的一个门头,在黄桥文化站看到了明朝马直庙墓碑,还有许多古人墓葬的遗址,听说还有一个名气很大的李家笔铺,可惜都看不到了。这才知道,黄桥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让我对它有了浓厚的兴致。
表妹读过我的许多文章,知道我的喜好。晚饭时,她诡秘地笑着说,晚上带你去个更好的地方。吃过晚饭,在凉爽的夜风里,她带我去了荷塘月色湿地公园。
好大一片湿地,在夜灯的映照下,晶莹如玉,宛若天堂。一大片绿铺天盖地,漫延无际,倒映在水中,层层叠叠,给我以琼台楼阁的感受。表妹告诉我,远在春秋时期,这儿就是楚相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在这片湿地引种了楚地莲藕。后越国大夫范蠡弃官隐迹在此,凿河泄洪,围**养鱼。又说现在 这里的荷花品种有100多个呢。我笑着说那这儿就是荷花的王国了。
夜风送来荷花的香,荷叶发出不同的香味,借着晚风送来,淡淡的、暗暗的。我向来不喜欢那种过于强烈的味道,像我家院子的茉莉花,一到开花季节妻子就大呼小叫,让我使劲嗅它的香味。它的花味很浓,遍及肺腑,我却要皱眉。醉人的香,我厌恶这样的表述。我更倾向那种暗淡的香,像田野里的喇叭花,阳台上的米兰,只有一缕清香,淡淡的散布在我的身心,熨帖着我的心灵。审美的感受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就像这黄桥荷叶清香的婉转。轻松地闻着它,足以净化我的心灵,正如朱自清先生说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江南水文化与荷有紧密联系,荷是江南常见的景物,采莲是江南的旧俗,用荷塘月色来代表江南水文化十分贴切。以荷为代表的江南水文化,高洁、雅致、风流、文隽,为许多文士雅士所喜爱。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表达了情志的高洁。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家喻户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几乎成为荷花的盖棺定论。
有月升起,远远近近的荷花沉浸在月色里。起初,月色不是很明亮,荷塘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荷叶仿佛盛着天落的水,在清风的吹拂下忽左忽右的摇晃,大小不一的水团也跟着摇晃。这很对我的心思,摇曳的心随着月光的蔓延泛起波澜。忽然,想起了几句歌词: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资料上介绍,黄桥境内有81条河道,主要有黄埭塘、朝阳河、南横河、西塘河、武**河、西沿河。有3个湖泊:三角嘴、殷家**、西堰栅。这简直就是水的故乡。远古时期,黄桥是一片浅海,经过多次地壳运动,形成了呈网状的芦苇湿地。后经不断开垦,形成诸多鱼塘、农田和村庄。它的人文气息更浓。远在春秋时期这里即为楚相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当时就在这片湿地引种了楚地莲藕。后越国大夫范蠡弃官隐迹在此,凿河泄洪,围**养鱼,积淀了丰厚的吴地文化。太祖朱元璋后裔朱顺公为躲避皇室倾轧,隐居到现在被称为朱坝的芦苇滩上筑堤养鱼。明清时随着移民的增加,黄桥遂成为鱼肥稻丰的江南鱼米之乡。明清时的文人唐寅、凌寿祺等经常周游黄桥,吟诗作画。唐寅为黄桥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近湖田水秋来足,早有红莲送稻香。
又想起了朱自清。在月色下的荷塘里思念先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先生的情怀一直令我倾慕。不过,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在北京的清华园里。1927年夏天的一个静谧之夜,先生的“心情颇不宁静”,在那个动**的年代,他找不到精神的支撑。有人邀请他参加国民党,他征求了许多朋友的意见,他们都劝他不要加入。在时局动**,民不聊生的时候,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自然无法保持内心的安宁。
在我看来,《荷塘月色》有着同梦游一般的外部形式。朱自清的精神梦游也是为了释放内心焦虑,实现某种隐秘的愿望。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重的现实压迫感,家庭的重负,工作的不适应,使先生仿佛坠入生存的困境。他好不容易在朋友的帮助下谋取了清华的教职,但却不能应付裕如,常常担心被清华解聘。为了适应环境,他不得不屈己待人,小心谨慎,而这样只能增加内心的痛苦。在两难的精神困境中,先生辗转不能自安。这不是朱自清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所有现代人的不幸。正是这种人生焦虑的普泛性,使得《荷塘月色》的寻梦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文化意蕴。
月亮渐渐升高,黄桥的荷塘仿佛弥漫着梦幻色彩。空蒙的月色,仿佛朱自清描写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岸边不知是什么树,光与影和谐的交融。我如梦游一般迷离恍惚。我在梦里,黄桥的月下荷塘也像是“笼着轻纱的梦”。
荷塘月色,是江南水文化的象征,是作为与现实相对照的精神故里。朱自清的骨子里有着浓厚的江南文化气质,水文化滋养了他的人格,他在江南水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飞扬!”(《我的南方》)。这首与《荷塘月色》创作于同一时期的诗作,表现的情绪与《荷塘月色》相一致。
在黄桥的月色公园里徜徉,同朱自清一样,我感觉自己也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不是我平日里在小城里的场景和心境。小城虽小,但它拥挤着众多的喧嚣,我要时时忍受庸俗的纷扰,打理油盐酱醋一类的生活琐事。那是一个真实、烦乱的世界,而在这儿,我宛若进入了桃花源般的世界。
忽然听到了荷塘岸边树上的蝉声。我很奇怪这么久蝉才叫起来,难道是融入了朱自清的境界,黄桥的蝉才肯为我演奏?先生这样说:“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是的,现代文明的喧哗与**,使先生深感孤独,眼前的幻影毕竟不是梦中的家园,蝉声把他召回到现实中来。
寻找精神家园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的主题。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先生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独自在清华园散步。他沿着荷塘小径背着手踱着步,忽然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个“世界”笼罩在茫茫的月色下,是适宜于“独处”的境界。这种独自受用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是要摆脱由现实扰乱而带来的“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一种超然、淡然的心境。
超然、淡然,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朱自清虽是江苏人,但他是否来过黄桥,没有资料可以显示。我在想,清华园的荷塘相比于黄桥的荷塘,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数百亩的湿地,数百个品种的荷塘,在月下如此壮观,它所营造出的氛围这般清寂,这般清香?先生若置身于此,又会写出怎样的文字,生发出怎样的感慨?他是清醒的,清华园的荷塘“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未见流水,这是先生的遗憾。
如此说来,我要比朱自清幸福得多。和表妹沿着公园的小道漫无目标的行走,到处都是水的影子,在荷叶下幽幽的流淌,或是静静的安歇,让月色化为晶莹,镶嵌着我的影子。吟诵着《荷塘月色》里的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蹲下来鞠一把水,涂抹在脸上,闭了眼感觉那种清凉、湿润。这是朱自清没有过的动作。他只是沿着荷塘的小倒背着手踱步,难得有我这样的情趣。
千亩荷塘飘雅韵,万双彩蝶醉花丛。想不起这是谁的诗句,却为黄桥的湿地公园做了最恰当的描述。江南、水乡、黄桥、荷香、蝶舞,这特有的清丽意境,浓缩在了这两句诗中,这是中国文字的魅力。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人生最幸采莲人,就连梁元帝也以采莲为幸福之事,且写出了《采莲赋》。其中的文字不怎么顺畅,可意思是明白的。我伸出手臂,抚摸着荷花。我知道,它不久就会结果的,果心处就是莲子。“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是朱自清文章里引用的《西洲曲》中的两句。人、物、景、情都在里边了,多么好的句子啊,多么好的画面啊。突然,我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能变成一条小鱼,潜入荷叶下的水中,荷花、月光一起守候在黄桥,守望这片古老的湿地,那该是何等美好的事情。
在黄桥的月夜荷塘里想起朱自清,这是我生命里的一个小插曲。和朱自清一样,我在荷香月色的世界里超越了平常的自我,回归到精神的故乡。
这个夏夜,黄桥的荷塘给了我坚守内心世界的一种信念。一份笃定的馥郁芬芳,缓缓地,在我的身心蔓延。
表妹在我的身后毫无声息,但我能感觉到,在一片荷香的氛围里,她的脸上挂着会心的微笑。她是一个恬静的女孩,对我在黄桥这个夜晚的心境和举动,她完全能够心领神会。
回去吧。她在身后催促着我。看看时间,我们已在这儿逗留了两个多小时了。我虽是舍不得离开——这样的境界,我愿意待上一个通宵,甚至生命的整个过程,但我毕竟无法脱俗,还是和它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