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斋记
刘 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①。室十有二楹②,覆之以茆③,在匡山之巅④。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⑤,剑溪之水出焉⑥。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⑦,岸外而臼中⑧。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⑨,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⑩。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11)。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12)。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13),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14)。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15)。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16),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闲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17)。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18)。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19)。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20),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局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21)?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22)。’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23)。’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24)?”
刘子闻而悟之(25),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释】
①章溢:字三益,浙江龙泉人。元末隐居于匡山,明初官至御史中丞。与宋濂、刘基等交往甚密。 ②楹:本意是厅堂中的柱子,此处指代房屋。 ③茆:同“茅”,可用来盖屋顶。 ④匡山:形状如筐的山,此指龙泉县的一座小山。 ⑤处:处州,治所在今浙江丽水。 ⑥剑溪:溪名。 ⑦崿(è厄):山崖。 ⑧“岸外”句:形容匡山外围高峻,中间低陷,有如石臼。 ⑨中(zhònɡ众):受到。 ⑩“于是”六句:例举各种苦味植物在北风中乐生的情况。鲜支:栀子。黄蘖:黄柏。苦杕(dì地):一种苦树。亭历:葶苈,一种苦草。钩夭:不详。游冬:苦菜。葴:酸浆草。芑:苦菜。草斗:栎树的果实。楛竹:苦竹。族布而罗生:同类的植物茂密地生长在一起。 (11)槚荼:均苦菜。 (12)“其泄水”四句:形容山泉溪水的流动状态。 啮 ,咬。 瀄滵(jié mì节密),湍急迅速的样子。 (13)吹沙:一种小鱼。 (14)清酒:醒酒。 (15)窊(wā蛙):洼地。 (16)陨箨:掉在地上的笋衣。艺:种植。 (17)清泠:水流清凉的小溪。 (18)拊:拍打。 (19)相为倚伏:互为依存和转化。从《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化出。 (20)膏粱之子:富贵人家子弟。 (21)“一旦”八句:指出膏粱之子一旦陷入穷困将无法生存,结果是乐极生悲。运穷福艾:时运不济,福泽已尽。疏粝:很差的饭菜。蓬藋:草名,可以编织成衣服,这里指很差的衣服。局:同“局”,匆促。偷:苟且偷生。庸非:岂非。 (22)“孟子曰”四句:见《孟子·告子下》,无“之”字。 (23)“赵子曰”二句:见刘向《说苑·正谏》,原作“孔子曰”。 (24)“井以甘竭”四句:再以史实与典故说明苦乐倚伏的道理。井以甘竭:见《庄子·山木》,井水因为甜美会首先被汲干。李以苦存:李子因为苦涩得以保存,见《世说新语·雅量》。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此指着名的卧薪尝胆故事。 (25)刘子:刘基自称。
【作意】
从章溢的室名引出苦乐相生、以苦为乐,才能苦尽甘来的道理。
【鉴赏】
章溢与宋濂、刘基等同为明初“四先生”之一。他在元末,以幕府布衣而率义军多次讨平地方寇盗,政府论功行赏,要给他一个“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的小官,他说:“我带的乡兵在战争中肝脑涂地,现在让我一个人独取功名,如何忍心!”坚辞不受,并且把部队交给儿子之后,便在匡山结庐隐居起来。他把这个茅草搭成的房屋叫做“苦斋”,其含义则由刘基此文和盘托出。
苦与乐,是一对矛盾。常人一般多厌苦而耽乐,而不知道苦乐相互倚伏、乐从苦出的道理。刘基此文则对此作了充分的表述。它首先简要交代了“苦斋”的所在,突出其环境之苦:房屋只有十二楹,盖的又是茅草,建在山顶上,周围悬崖峭壁,只有北风为友,白云作伴。极写其内外环境的凄清幽苦。接着写北风下之自然界“不能甘而善苦”的动植物均味苦而有益于人,为下文要阐述的苦乐观大道理蓄势作铺垫。作者列举了匡山之中种种味苦的植物,从草木本身到花蕊果实,无一不苦,甚至野蜂采花酿的蜜和山谷中的小鱼也都味苦难食。但是这些性苦的动植物并不以生在这种环境为苦,而是“乐生”于此,由它们中产生的苦蜜,初食觉得很苦,难以下咽,时间长了则觉得更加甜蜜,并且还能消除积热,解除烦渴;那山谷水中的小鱼也能帮人醒酒。这些,都是为章溢“乐居苦地”,不以为苦作的铺垫。
山居远离尘世,往来跋涉艰苦,人家都不想去,惟章溢“乐游”;山居缺吃少穿,生活清苦,但章溢却开荒种地,以吃苦果为乐,以游山玩水为乐。是何道理?原来,他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苦乐观。“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这段话,可以说是千古不刊之论,今天仍未失去它的光彩。作为例证,所举“膏粱之子”只知享乐而不能吃苦的例子,大有警世的作用。后面引用前贤的名言和历史的典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只有以苦为乐,才能苦尽甘来的道理,足以发人深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裕了的社会,人们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苦与乐,其结果是极为可忧与可怕的。但愿人们都能像刘基一样“闻而悟之”,则国家、民族幸甚。
【补充说明】
刘基《述志赋》有云:“忠有蔽而不昭兮,道有塞而不行。名不可强而立兮,功不可期而成。李斯上书以相秦兮,空自陷于罪尤。买臣显而戮辱兮,岂如负薪之无忧!鱼赴饵以中钩兮,雉慕媒而膺镝。凤凰翔于丹穴兮,又何患乎矰弋!……登高丘以咏歌兮,聊逍遥以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