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②。年十六来归③。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④;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⑤,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⑥:“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⑦。”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⑧。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⑨,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雄⑩,墩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11),见子弟甥娘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12),入城则缉纑(13),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14)。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15)。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16),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17)。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18),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19),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20),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21),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22),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23),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注释】
①先妣:对自己已去世的母亲的尊称。孺人:明清时七品官的妻子或母亲的封号,也用作对一般妇女的尊称。 ②弘治:明孝宗年号,时为1488—1505年。 ③来归:嫁过来。旧时妇女出嫁曰“归”。 ④期(jī基):一周年。 ⑤殇:未成年而死曰殇。 ⑥颦蹙(pín cù贫醋):皱眉头,忧虑的样子。 ⑦不数(shuò硕):不常。 ⑧喑:哑。 ⑨正德:明武宗的年号,时为1506—1521年。 ⑩以赀雄:因为有钱而出名。 (11)姁(xǔ许)姁:和气的样子。 (12)之:去。治木棉:纺纱。 (13)缉纑:搓麻线,以备织夏布或蚊帐。 (14)不二日:指三天两头,经常。问遗(wèi卫):问候与馈赠。 (15)暴(pù铺):同“曝”,晾晒。 (16)遇:对待。 (17)后言:背后的话,指背后也无怨言。 (18)从兄:堂兄。 (19)留:留在家中,指逃学。 (20)龃龉(jǔyǔ举雨):原指意见不合。这里指差错,不顺当。 (21)羊狗之疴:指由牲畜传染的瘟疫。疴(ē婀),病。 (22)学官弟子:指秀才。 (23)追惟:追思。
【作意】
追述母亲生平,表达深切怀念之情。
【鉴赏】
归有光擅长写平凡事,画普通人。把看似生活琐事写得娓娓动人,亲切感人,是他一些优秀散文的重要特点。这篇《先妣事略》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
名人的母亲不一定是名人。归有光的母亲十六岁出嫁,二十五岁去世,基本上是一个生儿育女的家庭妇女,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事迹,加之她去世时,作者尚年幼,到写文章时,只能追思一二,其他都茫然了。所以,要为这样一位母亲写事略,确实不易。但作者居然能把它写成不朽之作,其奥秘何在呢?最主要的就是:作者能敏感地抓住生活中那些最能传达人们之间关系和感情的细节,用真挚的感情、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表达出来,从而使之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正如王锡爵所说,归有光的散文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文章追思先母,避免了按时间先后记流水帐的不利写法,一开始就突出其“为多子苦”的痛苦而无奈的处境。从“来归”到八年内连生六胎(其中一对双胞胎)七个子女的事实引出做母亲的尴尬处境:一方面出于母爱,辛勤地哺乳孩子,另一方面不能不发出痛苦的叹息:“吾为多子苦!”是啊,这样一个连年不断地生孩子的年轻母亲,她完全牺牲了自己的幸福,简直成了一架生孩子的机器!短短的一句话,蕴藏了她多少复杂的感情!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不顾后果地接受老妪的不科学的避孕方法,将她送来的杯水盛二螺一饮而尽,结果落得“喑不能言”的下场。其内心的痛苦想必更甚,因此,才会早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母亲去世后,作者简单地记叙了诸儿的反应及画像两件小事,也真切感人。母亲死了,幼小的孩子并不解死为何意,看见家中的大人哭,也跟着哭,但并不知道母亲死了,还以为母亲睡着了呢。这个细节突出了幼儿的天真无知,而用在这种生离死别的悲痛场合,当然格外令人伤感。画母亲遗像,要求画师“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既给母亲画了像,也给两个孩子画了像,是极省俭的笔墨。
接下来介绍母亲的家世及生平的一些琐事。一是勤劳:不管在娘家还是在婆家,都手脚不停地做,“劳苦若不谋夕”。二是节俭:煤球让婢女做,家中没有闲人,没有丢弃之物。三是对下人宽,对孩子严:娘家有馈赠,人人皆可得食,虽是小恩小惠,亦可收买人心;但归有光读书想偷懒,她却毫不留情,刮风下雨不准逃学,半夜让他背《孝经》,要背得烂熟才高兴。从对付一个幼儿来说,这样做未免不近情理,但拳拳之心还是可以理解的。
从作文教条来看,这篇文章有点颠三倒四、条理不清的味道,但用在这样一个题目上,倒显得十分贴切,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对母亲怀着深厚感情的孩子情感跳跃的结果,从而更添真实性。从中,我们也可体会,文无定法,只要朴实地写出真情实感,一样可以成为好文章。黄宗羲在《明文案序》中说:“议者以震川为明文第一,似矣。”恐怕只有从这种角度去看,才能得到认可。
【补充说明】
归有光虽然仕途坎坷,却敢于与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抗衡。他曾声称:“余好为古文辞,然不与世之古文者合。”并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诽前人。”矛头直指王世贞。王听后辩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归则进一步追击说:“惟‘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但晚年的王世贞对归有光还是表示倾倒,称归“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并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似乎后悔两人之间有过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