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齐神武时邺中童谣①
齐神武时邺中童谣①
可怜青雀子,②
飞入邺城里。
作窠犹未成,③
举头失乡里。
寄书与妇母,④
好看新妇子。⑤
——《隋书·五行志》
【注释】
①神武——高欢(496~547年)的谥号,字贺六浑,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公元531~547年,他挟持孝静帝,在魏王朝以大丞相身份专权十六年。邺——音yè(业),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当时是东魏的国都。
②青雀子——字面意思是黑色的燕雀,实际上暗指魏孝静帝元善见。他是清河文宣王元的儿子,“清”与“青”同音,这里是双关语。
③作窠——借燕雀的作窠影射东魏在邺城营造宫室。
④妇母——指孝静帝皇后太原长公主的母亲、高欢的夫人娄氏。 ⑤新妇子——指太原长公主,孝静帝退位后被鸩死,她被迫下嫁杨,又作了“新妇”。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封建王朝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的童谣。
童谣可分两大部分。“可怜青雀子”四句主要讲魏孝静帝从立到被废的“短命”遭遇。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皇帝,说起来似乎是一个权大无边的神物,但其实,在有的时候,它们往往只是一些权臣的傀儡。像北魏后期,大丞相依仗军权,玩小皇帝于股掌之上。普泰元年,他到洛阳,接连制造出两个“废帝”,先是扶持广陵王元恭,没多久就被他借故废于“崇训佛寺”,后来元恭又莫名其妙地“殂于门下外省”;接着又抬出安定王元朗,但不上一年,元朗也被废,紧接着也是“以罪殂于门下外省”,当时不过20岁。后来的魏孝武帝元修也是没做上两年皇帝就死于非命。高欢主持百官会议,将清河王的儿子元善见立为皇帝,这就是魏孝静帝。从此,北魏一分为二,变成东魏和西魏。孝静帝主东魏,元宝炬主西魏,而高欢成了东魏实际上的主宰。
东魏建国后,高欢为了自己的安全起见,提出要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邺城,因为洛阳靠梁国太近,同时还怕西魏打过来,所以要皇帝迁到邺城而由他留守洛阳。天平元年(534年)“车驾北迁于邺”,“居北城相州之廨”,同时,“发众七万六千人营新宫”,至兴和元年(539年)又动用了十万人突击四十天,总算把新宫建成了。但是新宫建成没几年,高欢死去,他的儿子高洋于武定八年(550年)废帝为中山王,自己称帝,即北齐的文宣帝。所谓“作窠犹未成,举头失乡里”,就是指孝静帝由洛迁邺,营造宫室不多久,便成了被废的丧“家”之人。
他28岁时便死去了,不但住不成新宫室,而且连原来的“乡里”也失去了。“举头”说明时间之短,变化之快。
这种“短命”皇帝的遭遇正是封建社会激烈的权力之争的产物。处在斗争漩涡的皇帝知道自己处境的危险,有的也不免发一些悲观的牢骚。如元恭被废后就作了一首牢骚诗道:“朱门久可患,紫极非情玩;颠覆立可待,一年三易换。时运正如此,唯有修真观。”诗写得不怎么高明,但的确表达了一些真情实感,使读者看到了这类政治斗争牺牲品内心的痛苦和不满。
童谣的第二部分“寄书与妇母”二句,主要写的是孝静帝的皇后太原长公主。她是高欢的第二个女儿,高洋的同父异母姐妹,孝静帝死后,高洋为了自己的利益,强迫太原长公主再嫁给当时的尚书左仆射杨,当时太原长公主的母亲娄后还在,对此也毫无办法。因为太原长公主是从邺到洛,又是重新回到了齐国,中间有一段路程,所以要“寄书”。为什么要寄娄后,并要她“好看新妇子”呢?有人认为这是讽刺太原长公主的再嫁。其实,唐以前对寡妇再嫁是比较开明的。这里,恐怕还是体现了童谣作者对公主的关心和同情,无异是说:公主年轻丧夫,又再嫁人,心情之复杂,可想而知,你做母亲的,应该好好照顾她呀。
童谣以寓言的形式,运用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把史实表达得深入浅出,形象鲜明,富有层次,含而不露,也是比较成功的。《北齐书·神武纪》记有一首童谣:“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羽翮垂欲成,化作鹦鹉子。”反映的也是同一段史实的一部分。其中“鹦鹉”也是双关语,指的是“神武”。意思是“清河王”的儿子在邺城羽翼还未丰满时,天下已经变成“神武”的儿子的了。两首童谣文字上的差异也许是传唱过程中被儿童们修改的,也许是别的原因造成,不过这类现象在童谣中是很常见的。
【今译】
可怜那个黑色的小燕雀,兴冲冲飞到邺城里,本想安安生生做个窝过日子,谁知窝未做成,眨眼之间连老家也失去了。写封信告诉那女人的妈妈,你好好看待重作新妇的女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