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马治权《龙山》小论
读完了马治权的长篇小说《龙山》,有如释重负之感。小说凡八十六章,约五十万字左右,可谓鸿篇巨制。这是自己近年来在长篇小说阅读方面的进步,因为多年的阅读习惯是不触碰长篇,但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自己与小说中的人物像是一同在书中的世界斡旋,命运亦融入了风云变幻的故事之中,经历了一场沉重的心灵探险之旅。
一部作品总是要告诉读者一些什么的,作为一部典型的官场小说,作品通过对官场人物冀民主、宫驷良等人物命运的描写,试图探索一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更新。官场、商场、文场的诡谲多变,终究还是十分折磨人的事,身居要职的宫驷良们清醒地知道,要在理想国的蓝图中行走,是怎样的困难,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体制。书的最后部分,有大量的关于《金刚经》的诠释以及关于米国政治体制的解读,也能让人想起书的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的大量的关于命相的理论,而最后的结论,还是要靠改变社会分配体制来改变个人命好命坏的宿命观,未尝都不是一种积极的思考。不过,故事的结局,冀民主是早逝了,而宫驷良,却还是携得佳人,回他在老家龙山营造的所谓的桃花源了,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与人文情结的故事结局,有着看似美好的凄凉和无奈,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我们还应该把它作为一部立足于犀水市的写实的长篇小说来看,书中的人物、空间以及众多的事件似乎都能得到靠实的求证,有索隐欲的有心人读之定不至于太过于失望,因而也会与小说家心有灵犀,脉跳同步,共同感受时代所给予人的沉闷的苦痛。清醒的自我觉醒意识以及忧患与忧愤情绪是造就苦痛的根源,对于人性的挖掘,以及对于体制的革命有心无力所产生的乏力与无奈则助推了苦痛的浓度与深度。生活本来就是这样,阴暗与滑稽甚至更甚于小说中的描写,因而说它是一部写实的小说并不为过。它所暴露出来的危机感和沉重感是惊心动魄的,而现实对它的态度则是遏制或有所保留,于是沉默与集体无意识则几为现实的常态,亦即中国的缩影。真实的生活中终究沉默的大多数比例过高,因而民族的苦痛指数也大,以此来看,这也是一部揭示民生苦痛的小说。
关于小说的结构,作者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说,“我写小说,其实就是想,能不能不完全讲故事?能不能在空间上错乱?能不能让读者自己去结构小说?能不能让读者觉得这本书好是好,但要费心去连缀一下?还有,小说是否就要前后统一,连缀的密不透风,天衣无缝?这似乎是为一般懒惰的读者这样做的。”“我实在不愿意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完完整整密不透风地讲一个故事,或者说我也讲不过人家。我就用电影的手法,慢切换,大板块,意识流,如果读者愿意接受这样的写法,那也就会读出作者的本意。”事实上通读下来,如作者所说的结构上的散片化的表现亦并不为十分地严重,还有宫驷良这个人物命运作为一条主线在起着连贯的作用。
这书的优点就在于理性的思考成分太多,把要告诉读者的内容太明晰地表达了出来,但也正是它的缺点,似乎理论性太过于强,有些章节让人竟有缺乏读它的耐心;书中的人名地名略嫌于明目张胆,因而会引来读者对号入座的雅兴与恶作剧,但却增大了作品的写实性与滑稽感;个别的冗长的情节描写让人厌烦却又丢舍不下,比如有关命相理论的对话拖得太长,且理论性的凸显似乎让人感到不是在读小说,而宫驷良父亲的丧仪情节作者极尽渲写之能事,虽长但却明明是民俗学的活化石,当然其间更多的是小说家对城乡社会发展的考量与担忧;宫驷良被同党陷害以至于丢官,情节跨度过大差点让人回想不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小说的语言很好,我用“清通”二字作结,应该是给了很妥帖的评价,一般人是没有这样文字功力的。作者的自序也写得分外“给力”,这亦不能算是题外话。另外,关于通过社会分配体制的改革实现社会成员的平等化,实现个人命运的转变,都应看做是作者的一种深入的社会思考,现实意义极其重要。无论如何,《龙山》,作为一部官场小说来说,它在小说创作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尝试,亦耗费了作者多年的心力,终究如陈忠实所说,是近年来一本非常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