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
小时候读书,经常会遭到母亲训斥,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把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遭到训斥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成绩考砸了;另一种是在她看来做了糊涂事。好像后一种情况要占的比例大一些。即使现在,在陕西关中一带,这句话还是非常流行,意思比较倾向于读书明理的功用论。但这句话深究起来亦颇费解,本来读书是读进大脑的,却说是腹有诗书,要说缘由,只能说是约定俗成。
在《世说新语》“排调门”,有一则故事说,丞相王导把头枕在周顗的腿上,指着他的肚子问,你这里面有什么东西?周顗回答说,这里面空洞无物,但还是能容得下几百个像你这样的人。他们同朝为官,都是晋室南下的功臣,相互之间的亲昵与调侃是十分常见的事,王导的意思,是想说周顗腹内空空,没有什么才能的,却不想周顗这样回答了他。“排调门”的另一则故事,也发生在他们之间,说是王导与朝廷官员们一起喝酒,他举起玻璃碗对周顗说,这碗中间空空,却称它是宝器,是为什么啊?周顗回答说,这碗晶莹剔透,确是纯净透明,这就是它成为宝器的原因啊。刘孝标在注中说,以戏周之无能。亦当指腹中空空之意。一般的研究者大多认为,第一则故事是由第二则故事衍生出来的,但不管是以物借喻还是以人实说,却都是在以“腹”说事,可见古人,很早就有这样的说法了。喜欢读《红楼梦》的读者,一定还记得第三回中的一首《西江月》,其中有一句说贾宝玉的话,“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亦不啻于说他“腹内空空”了。
“排调门”中另一则有关郝隆的故事,对于“腹有诗书”的诠解,应该更为幽默而直白一些。郝隆是三国时吴人,官至征西参军,故事说他在七月七日这天出门在太阳下仰卧着,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个样子,他回答说,我在晒书。七月七日,以魏晋的习俗,要在太阳下晒晒经书和衣物的,郝隆的幽默,自然是其来有自,但他实在是有情趣的读书人,书都读到了我的肚子里,我在晒书,多么风趣而智慧的回答,真是“腹有诗书”的应景直解。
当然,要说到“腹有诗书”这个词,苏轼是绝对不能绕过的人物。他年轻时在凤翔通判任上,与书生董传过从甚密,待改任回汴京经过长安时,就给董传写了一首留别诗《和董传留别》,其中有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后就成为了经典的名句,为后人多所引用。它强调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读书的作用,不仅仅使人能够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养成人的高雅、脱俗的气质。腹有诗书,有学于成,人的外在的精神气色也是丰盈而华美的,自然会有不同的气象。
不过,苏轼的另一则故事,对于人们理解“腹有诗书”这个词语则更有创造性。宋人费衮《梁溪漫志·侍儿对东坡语》中说:“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笑。”真是知我者,朝云也。何止于“满腹诗书”,是“一肚皮不合时宜”,实在是对“满腹诗书”的拓展与延伸了。
原文
【排调25·18】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排调25·14】王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碗谓伯仁曰:“此碗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答曰:“此碗英英,诚为清彻,所以为宝耳!”
【排调25·31】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