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曾经写过一首很著名的诗,是写给他的小儿子子聿的。那一年子聿二十一岁,诗人已经是七十四岁了,诗题《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寄托了陆游深深的舔犊之情。这是一首哲理诗,尤其是后两句,如果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它与后来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观点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常常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经典的章句而常相引用。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不完善的,要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还是要到实践中去寻找。这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对儿子殷切的忠告。当然,他前面还提示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慢慢地积累,到了老年才会取得一些成就,是在说着一个成长的道理,和后面的“方法论”则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相似的父子相传,而且是相传着同样一个道理的现象,在读《世说新语》的时候,也有幸遇到了一个,且比陆游父子的故事要早将近一千年。
在“赏誉门”中,故事是这样说的,说西晋太傅东海王司马越镇守许昌的时候,用王安期做记室参军,很是赏识他,曾经告诫世子司马毗说:“夫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不如亲乘音旨。王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司马越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书本学习的收益微浅,身体力行的成果深刻。熟习礼仪法度,不如亲眼瞻仰仪礼形式。诵读玩味先祖遗言,不如亲耳聆听贤士的言辞旨趣。王参军是人们的表率,你一定要向他学习。”和陆游的诗句两相比较起来,实在有十分相似的情致,他们都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书本知识只是传递着间接经验;也同样倾注着父辈对于子辈的谆谆教诲之情。
司马越镇守许昌的时候,那时他已终结了西晋末年诸侯纷争的“八王之乱”,把持了朝政,他对于世子司马毗的教诲似乎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是不余遗力的。《世说新语》中记录的司马越的话,在刘孝标注里,则可以看出大致是出自司马越写与“人伦之表”们的一封信中。刘注引《赵吴郡行状》云:“后太傅越与穆及王承、阮瞻、邓攸书曰:‘《礼》,八岁出就外傅,十年曰幼学,明可以渐先王之教也。然学之所受者浅,体之所安者深。是以闲习礼度,不如式瞻轨仪;讽味遗言,不如亲承辞旨。小儿毗既无令淑之资,未闻道德之风,欲屈诸君时以闲豫,周旋燕诲也。’”王承即王安期,与邓攸、赵穆等人,在司马越看来,都为一时人杰,我把儿子交给你们了,请你们不要嫌麻烦,多多给他以教诲。司马越的举动,不可谓不呕心沥血。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论何时再读这些故事,就实在是能让人心生感动的。不过除却亲情而外,他们这两位,不管是陆游所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是司马越所谓的“夫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不如亲乘音旨”,则都是扎扎实实的道理,我们后来的人,能读有所悟,行有所践,就也是很有收获的事情了。
原文
【赏誉8·34】太傅东海王镇许昌,以王安期为记室参军,雅相知重。敕世子毗曰:“夫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王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或曰:“王、赵、邓三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谓安期、邓伯道、赵穆也。袁宏作《名士传》,直云王参军。或云赵家先犹有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