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比谁狠

宗白华《论和晋人的美》一文开篇即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我读魏晋南北朝史,就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那时的中国,民族割据情况突出,政权更迭现象频仍发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各种政治势力、社会力量内内外外争强斗狠,手段凶残,人性最丑陋的一面毫无忌讳地暴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说它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是不为过的。

日前读《世说新语》“黜免门”,看到了“肝肠寸断”这个成语的来历,就让我看到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故事说晋穆帝永和二年,也就是公元三四六年,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温率军伐蜀,到了三峡,队伍中有人抓了一只小猿放在船上,母猿怜子,就沿着江岸哀嚎,跟了一百余里也不肯离去,后来终于跳上船,当时就死去了。剖开母猿的肚子一看,肠子全是一寸一寸地断裂着。桓温听说后大怒,罢免了捕猿人的职务。原来“肝肠寸断”这个成语的出处竟是这样的惨烈。

后来再翻看《世说新语》的不同版本,发现在这则故事的后面,评论是非常少的,倒是明人凌濛初,就是那位《三言二拍》的作者,有一句评论的话,极其简短,却很是让人吃惊,他说:“桓公犹有此,大不似阿黑,忍杀石家妓。”

阿黑是东晋时期另外一个很有名的人物王敦的小名,《世说新语》中有关他的故事,就有四十六条之多,这在书里提到的人名中,应该是不少了。他在东晋王朝建立那阵子,元帝过江的时候,和堂弟王导出了很大的力,对东晋王朝的奠基功莫大焉,晋武帝还把女儿襄城公主嫁给了他,但他后来掌了兵权,欲望膨胀,于是挟制朝廷,竟然两次起兵造反,大肆杀戮,最终却遗恨死在了造反途中。凌濛初评论桓温的那句话,意思是说他的做派就不如王敦,王敦看着石崇在杀侍婢,是无所谓的态度,而桓温却还要罢黜那个捕猿人的职务。

有关王敦与石崇的这则故事,是《世说新语》“汰侈门”中的第一条,“汰侈”就是骄奢放纵的意思,故事说大富豪石崇每次宴饮聚会的时候,常要让美人劝酒,客人如果没有喝干,就会让内侍轮流去杀掉美人。王导和王敦曾经受邀喝酒,王导不善喝酒,但看着那家伙要杀人,就勉强喝,以至于大醉,而轮到王敦时,他不肯喝,已经杀了三个人,他还是不肯喝,脸色也没有什么变化。王导就责备他,他却回答说,“他自己杀他家里人,干你何事!”

这就是凌濛初所说的王敦的“忍”,王敦确实能忍,这样的场面还有。王恺,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有次设置酒宴,王导、王敦、石崇等都在座,有位艺妓把笛子的音调吹错了,王恺就杀了她,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只有王敦是面不改色的,这则故事记录在《晋中兴书》里。可以想象,要在战场上,他是怎样的能“忍”了。

捕猿人在一百多里的水路上挑战着动物界母爱的极限,后来他看到的是一寸一寸的肝肠,是桓温所不能忍者,石崇、王恺也视生命如草芥,很自如地杀生,而王敦却没有怜悯之心,面不改色心不跳,都实在是让人深思和愤慨的,究竟谁比谁狠,狠的程度,就成为人性丑陋、阴暗的衡量器了。读《世说新语》,有时是让人感到伤感的。

原文

【黜免28·2】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汰侈30·1】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