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妈妈
《三字经》里有句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好象孩子的教育父亲发挥的作用要大一些。其实,一个孩子从启蒙教育开始,母亲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大部分父亲因为社会活动较多或自然属性原因对孩子是趋向“疏于管理”的。在《世说新语》“德行门”中就有一则故事谈到,谢安的夫人问谢安说,怎么从来不见你教育孩子啊?谢安回答说,我常常在教育孩子啊。他的意思是自己平日里注重默默的言传身教。可见母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晋时名臣陶侃的母亲湛氏就是一位余嘉锡先生称为“有晋一代,唯陶母能教子,为有母仪”的“国标妈妈”。
说湛氏是国标妈妈,是说她教育孩子的行为符合国情,富有中国特色。《世说新语》里有关湛氏的故事仅有两则,都在“贤媛门”,而且都很出名。一则说,陶侃年轻时作管理一种捕鱼设置的小官,曾用陶罐装着腌制的鱼送给母亲,母亲退回并回书责备说:你做官却用公家的东西送我,不只对我无益,反而增添了我的忧虑啊。另一则说,陶侃年轻时家里贫困,和母亲住在一起,有一年冬天同郡很有名气的孝廉范逵投宿陶家,且有很多的马匹和随从。湛氏对儿子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住客人,我自己想办法。她把长发剪下作假发卖掉换米,把房柱子劈开一半作柴火,铡碎几个草垫做马料,傍晚摆了精美的饭食招待了他们,给儿子赢得了美名。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说湛氏是国标妈妈,是说她教育的成果很理想。《晋书·陶侃传》比较长,大致说他早年孤贫,生性聪敏,勤奋惜时,孝敬长辈,勤于吏职,作战英勇,工作能力也强,因而在官场混的还不错,由鱼梁吏的小官一直作到荆州刺史,后来平息苏峻反乱因功还被封为长沙郡公。做大将军时皇帝都让他可以佩剑上殿,晚年也能够善终,活了七十六岁。他竟然有十七个儿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作官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了,后朦胧诗人陆忆敏在《沙堡》中有诗句云:“作官就是荣誉,就能骑在马上,就能找到水源。”在中国,陶侃,人生算是比较华丽了。
当然,一个人成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然而,有晋一代,象陶侃这样没有良好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要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母亲的教育就相当重要了。在陶侃的成功之路中,湛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时时教育自己的儿子在中国传统道德的规范下严格要求自己,比如象和同僚喝酒这样的小事,直到母亲死后他还记着遗训不多喝一杯,真正显示着母亲超俗的影响力。
现在是喊叫同国际接轨和弘扬国学的多元时代,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成功的标准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目标是永远不会变的。在一个真正的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孩子的自身因素以外,“国标妈妈”这种现象也是值得思考的。
原文
【德行1·36】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贤媛19·20】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贤媛19·19】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