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近来又翻出费秉勋先生的散文集子《杂家独白》来看,主要是想看看他怎样写人物。他笔下的人物,有些还是见过面的,因而看起来就更能体会到他的笔法的美。语言很平实,偶尔也起一些智慧的波澜;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生活小事逼真地表现出来,人物形象就跃出纸面了;似乎没有严谨的章法布局,但读完之后却又觉得浑然一体。这本书是他二〇〇七年冬天送给我的,想来已有了两年多的光景。

关于怎样做文章的书,很早就买过几本,那时候也许在上小学或是初中,得力最多的还要算老舍的《出口成章》一书,下来就是孙犁的一些文论了,印象很深的是那本《书林秋草》,当然后来曾经买过一本孙犁的文论集子,是陕西师大出版社的册子,但并没有认真地读过。还有一本散文家石英写的《怎样写散文》,现在已不知放到哪里去了。至于张中行、汪曾祺等人的有关写文章的书,也曾经上过心。自己是不主张学什么文章做法的,但闲时把文章家的创作心得读一读,也还是有趣的事情。昨天在万邦书城看到一本叶圣陶的《怎样写作》,中华书局出版,站着翻了一回,觉得还是值得品味,就买了回来。好多有关文章写作的问题,现在很难看到这样平实的解说了,因为他们有扎实的学问做根底,有创作的实践经验,又能够沉下心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时下的理论家,文章往往架子拉得很大,但里边真正的货色却不多,看起来总是空空如也,浮泛得很。

巢章甫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现在似乎不太有大的名声,民国时期却还是有些影响,一九四八年曾在《天津民国晚报》开“艺文新语”栏目,写名人轶事,记风土人情,谈金石书画,讲篆刻收藏。时过境迁,他的晚辈多方奔走,现在把这些短章文萃整理出来,再加上他在其它报刊上发表过的一些文字,并配有相关的图片,集成《海天楼艺话》一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已足以让读者大饱眼福。巢章甫又有《海天楼札记》出版。读这些文字,有如读郑逸梅氏之艺林丛话,是能让人解颐则个的。

还购得一册李霖灿的《天雨流芳---中国艺术二十二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一〇年一月出版。作者曾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之后,在台大、师大等校任教,讲授中国美学史及古画品鉴研究等课程。他还是吴冠中的同学。作者曾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玉龙观雪,二是故宫读画,可谓深有意焉。至于《天雨流芳》书名,还是有些意思,云南丽江古城四方街附近的木府前有一座石牌坊,上面就写了这四个字,意为天降润雨,滋生万物,但以纳西语发音,其意思却是“去看书”,这是当年治理此地的木姓土司,为鼓励纳西子弟努力读书向学而立的。作者生前可以说对自己年轻时足迹遍野的滇藏川魂牵梦绕了,而用玉龙山下的这四个字作书名则还是十分贴切的。他的著作还有《中国美术史讲座》、《中国名画研究》等。这一类书,其实不是刻板的教科书,文字上很是随意,没有扭捏作态,但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读这样的文字,让人在轻松随意中进行了一次艺术品尝之旅。

《晋书·顾恺之传》有云:“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顾恺之是晋朝著名的画家,爱吃甘蔗,他每次吃,总是先从甘蔗尾部吃起,慢慢才吃到甘蔗头部,正好和一般人的吃法相反。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吃,顾恺之回答说:“这样吃才能渐入佳境,越来越有味道呵!”据考证,这故事的事发地是在南京。魏晋人真是有趣,现在的人,很少有这样的生活态度了,而这样调皮且幽默十足的话,都是很难听到的。希望自己的读书,也能像顾恺之食甘蔗一样,“渐入佳境”。

20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