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士名及其谋求2

着名的哲学家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为我们描述了在“生存斗争”压力下的“现代人”是怎么生活的:清早,在妻子和孩子还在酣睡时,他已早早起身赶到办公室去了。在那里,他的职责是显示一个大经理的风度才干:他下鄂紧绷,说话干脆果断,旨在给公务员以外的每个人留下一副精明强干、谨慎持重的印象。他口授信函,和各色要人通话联系,研究市场行情,然后和那一位正在或打算与他交易的人共午餐。同样的事情整个下午又继续进行。然后,他筋疲力尽回到家里,正赶上换好衣服去赴晚宴。餐桌上,他和另一些疲惫不堪的男子们还得装出快活的样子。难以预计,要过几个小时,这个可怜的人才能逃脱这种场面……也许,我们都替书中描述的人物觉得累。然而,不幸的是,这样的人和事,已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许多人都觉得“现代生活”令人“疲惫不堪”。

伴随着全球工业化而产生的现代社会,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的丰裕和生活的多样化,这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即使在刚刚开始步入现代化的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比过去丰富的物质的同时,却感到平和、安宁和快乐正越来越稀缺。本来,现代社会提供给人们最激动人心的许诺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无限多样的选择。人们似乎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去选择那些自己高兴的事。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自愿从事的而非被迫的工作,他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余生军生长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由于没有很突出的技术专长,他找了好几种工作都保不住,工作的头两年就被解雇三次。后来,当他从事第四种职业——推销瓜子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最适合做这项工作并且爱上了这种职业,因为当他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他异常兴奋,屡受鼓励,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把这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于是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这项最美好的销售事业中去。

他非常了不起,逐渐成了一个成功的销售员。在他不断前进的成功之路的时候,他又立下了下一个目标:创办他自己的公司。正因为他能够经营销售,那么这个目标也就会非常适合于他的个性。从此,他不再为别人销售,而是自己晚上进行瓜子的加工,第二天拿出去推销。他觉得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要比推销别人的东西更令他兴奋。他干脆租下一块空地,雇了一名帮工,为他加工瓜子,而他自己则集中精力推销。最后,余生军的事业越来越大,成为拥有十名销售人员和年收入数百万元的“瓜子公司”。

有些人在做着不适于他们的工作;由于他们不喜欢所做的工作,而使用权工作变成一种苦役。一个把大部分精力注入工作的人所感到的喜悦,他们全都不能感动。

假如你不幸陷入了这种苦境,你就必须设法补救;因为,如果你对自己工作感到枯燥无味,你便很难享受到积极人生的乐趣了。

什么事都尽量往好处想,决不能钻牛角尖。可以制造情绪,或者引导情绪,但不能被情绪牵着走。《最伟大的力量》一书的作者J·马丁·科尔说过:“你如果不能改变事实,就不如改变想法。”

即使是事业成功人士,也常常叹息自己成功背后的苦恼,就是自己不得不应付繁忙的公务,或不得不周旋于社交场合,或为了应酬不得不放弃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或碍于情面,不得不做有违心愿的事。有时候,我们经常摇摆于情感与理性之间,有时情感战胜理智,有时理智支配情感。当我们情绪比较平和的时候,理智却很轻易地驾驭它;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记住一点;虽然情绪不能立刻控制理智,但却能支配行动。因此,要调节行为,就必须从控制情绪开始。

人生并不长,因此最好尽量选择适合你兴趣的工作。工作合乎你的兴趣,你就不会觉得辛苦。

人生在世,追求的都是幸福。只有幸福才是人渴望的终极效果。只是人想做想求的事是无止尽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正是这种无止尽的欲望规定了人的创造社会的发展。然而发展是无限的,人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需在这无限中求有限。要去追求,又要在追求中满足,只有如此,便可随处有最佳的终极效果。有这么一则寓言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兔子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动物了。它只吃青草,什么也不伤害。可是,它却被很多动物伤害:狐狸、狼、老虎……这太不公平了!有一天,兔子就向上帝诉苦,它不想再做兔子了,要求上帝变一变。

上帝很仁慈,马上答应了兔子的要求:“好吧,你想变成什么?”兔子说:“变成一只鸟,在天上自由地飞来飞去,那些狐狸呀狼或就再也抓不着我了。”

上帝把兔子变成了鸟。没过几天,鸟又来诉苦:“仁慈的上帝呀,我再也不要做鸟了!我们在天上飞,天上的老鹰能抓住我们;我们在树上筑巢,树上的毒蛇能咬死我们。这样的日子实在是太难过了!”

上帝问鸟:“你想怎么样呢?”鸟说:“我想变成大海里的一条鱼,海里没有老鹰,没有毒蛇,我们才能安心地过日子。”

上帝又把鸟变成了鱼。可是,鱼的处境似乎更糟,因为大海里到处都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仁米”的争斗。过了几天,鱼又要求上帝把它变成人。

鱼说:人中万物之灵,他们住在坚固的钢筋水泥屋子里,使用着先进的武器装备,任什么凶猛的动物也不能伤害它们。相反,那些在山林里威风十足的狮虎,全被他们关在笼子里,供他们观赏取乐,那些蛇呀鹰呀,都成了他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上帝把鱼变成了人,人照样来向上帝诉苦:“太可怕了!到下在流血,到处是尸体,到处都是废墟……我们再也没法活下去了”原来人类发生了战争,数以万计的士兵相互残杀,无数的平民流离失所,死于饥饿和寒冷。

上帝问人:“你想怎么样?”人说:“我想到另一个世界去,你把我变成上帝吧!”上帝无法答应人的要求,说:“上帝只有一个,上帝多了也会发生战争的。”

4、步骤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你或许渴望得到的东西很多,那么你必须找出你最想要的东西。你一样一样的把你想要的东西拿出来比较,结果是完全可以找出来的。有时鱼与熊撑可能兼得,但你必须给他们排个先后,一有顺序,就容易进展。我们常可以在车站见到这样的情景,本来没有几个人下车,却都堵在车门口半天也下不来。不找出是你最想要的东西,不排个先后顺序,很可能减缓你得到某样东西的进程,甚至失去本来可以得到的东西。找出来你最想要的东西后,还要写出来。你必须写下你心底的需要,这是落实行动的第一步。记得那年高考,许多老知青聚在考场门外等待钟响,谈到考试的目的,一部分人都说只想玩玩,一部分人说想体验一下高考的滋味,少部分人说想看看自己水平到底如何,唯独雪舞说:“我只想到大学去读书。”结果那一堆老知青中真的就他一人考上。世上许多人都是这样,想成功想得要命,却连举手承认都做不到。这于求位名是可行的,于求士名却不相适宜,它会压抑你的工作热情,影响你智力的发挥。最后还要有意地从阶段性的成功中获取力量,享受你阶段性成功的果实,对这个果实品尝一番,感受自己的力量,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不过,俗话说:“小人常立志,君子立长志。”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一念之差,因此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努力。

二、打牢自己的基础

陈景润在一次谈话中说:“有的青年问我学数学有什么‘秘诀’,我觉得学习上没有什么捷径好走,也无‘秘诀’可言。要说有,那就是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基本功。”(陈景润《学人谈治学》第58页)。要打好基础,特别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1、学习的战略

首先要注意专攻什么?并有分阶段计划。一个人做事若没有宏观上的考虑而造就于眼前事务,结果“天增岁月人增寿”而自己又“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终只有“马齿徒增”之叹!

其次要注意顺乎时代潮流。看准当今时代什么是新的,什么是旧的,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为学,只有在那些对社会有益的、有发展前途的学问上下功夫,才能在发展中的学问中展示自己事业的生命力。

再次要看眼于大,入手于微,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要处理好专与博、古与今、中与外,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荀子《劝学篇》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求知之道,总是循序之渐进,由浅入深,只要日复一日地坚持学下去,终有滴水穿石、拾级而上的时候。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实,不乔然否,犹目盲聋痈者也。”

由此可见寡见者之可怜。然而当今知识爆炸,博总得有个限度。这个限度即以我专攻事业关系程度来定。与我专攻事业关系程度密切的,无论是古是今,是中是外,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一概拿来就是,否则只有忍痛割爱了。刘海粟在上海办美专的时候,蔡元培先生曾送他四个字:“宏、约、深、美”。“宏”就是知识面要广阔;“约”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选择,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人生有限,知识无穷,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以便学有专长;“深”就是钻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美”就是最后能达到完美的境地。这四个字,点出了学习战略的奥秘。

2、读书的战术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第8页)东坡方略极为在理,读书战术之一:选择自己需要的本子来读,这叫选本。选本需名师指点,一味靠自己摸索而得的经验,务必白白失去许多心血精力。所以,老师开列的某专业的“参考书籍”,不可不遵照去读。当然,你若不喜欢那一专业自然不在其列。

读书战术之二是“选章”。一些不了解读书诀窍的人,不能随心所欲的阅读。他们读书,从第一页的第一行读起,一个字一字地读下去。殊不知,许多书籍的前几页,往往是一些你并不想知道的有关作者自己事情的叙述。因此,使读者大失所望。读书是不必逐字逐句去读的。有些书虽然厚达300页,作者真正想说的可能就那么二三十页。如果读了这二三十页就可以了解作者要说的意思,就不需要去读那些冗长多余的叙述了。所以,真正的读书,并非按部就班地读那些铅字,贵能随心欲,阅读自己所要读的章节,吸取知识营养。这就需用一种“选读”的方式,也就是我讲的选章。这就可以避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乏味的、不愿意读的地方,这是最合理的读书方式。不过要注意能够真正把握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跳过自己所不需要的部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阅读正文之前,先读序文和目录。大学者王力曾说:“过去我们有个坏习惯,以为看正文就行了,序列可以不看。其实序列里有很多好东西。序列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替别人做序的,还讲书的优点。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些都很好,而我们常常忽略。”(王国《学人谈治学》137页)因此,在阅读本文之前,若能先阅读序文,有时候就不必阅读全文,只要把序论、本论、结论的重要部分各翻数页,就可以了解你所需要了解的东西。

读书战术之三是“正味”。正味是说要端正读书的趣味。读书有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由着自己内心里的企求去读,也就是要随着自己的意思去读。这个原则可以使得读书的方法因时、因地、因书、因自己的情绪而有异。唯其如此,读书的味才正,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而有些于读书感到乏味的人,往往未能依据自己的需要来读,而是盲目地听从社会的批评或相信书店的广告。就是对一些自己喜欢读的书籍,对书中不必要的部分也不需去耗费很大的精力,致使自己对于应读的部分反而予以忽略。读书是与聪明人谈话,应该是非常有趣的事。但是书本是死的,他针对的对象有个共性问题,因此纵然是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也未必能从头到尾都合乎你的要求。某些人迫切需要的部分,换上你可能又成了多余的。因此正味必须选本选章。再一个读书的烦恼是有些人误认为读书必须记忆,若非记忆,不能算是读书。这种念头,使我们视读书为畏途。殊不知,几多名家(如陶渊明、沈从文)读书不但不记忆,还自言“吾好读书不求甚解”呢?原因是凡你喜欢的东西,就是未作专门记忆,也必然可以变成你精神上的血与肉而被你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