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士名及其谋求1

(二)士名及其谋求

士名本身就含有不朽的意思,要争士名,非得有不惜身外之物,但求凡事成功的献身精神不可。

第二节 士名及其谋求

所谓士名,即名士。这里是指名望很高但不做官、不随俗的人,即那些不靠做官而在事业的某一方面做出卓越成绩,为人敬慕、名字响亮的人。

我这么说,人们很容易想到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或是伏尔泰、卢梭、黑格尔,或是雨果、肖邦、拉威尔……我说的你的想法是非常对的,但仅此还远远不够。我们说的士名,不仅仅包括社会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文艺家,还应包括科学家,诸如门捷列夫、安培、拉法弟、华罗庚等等。总之,除去做官的,所有人类智慧的巨匠都应包括在内。我说人类智慧的巨匠,是因为只有智慧才可以通往士名。这与位名不同,我后面要详细论及的位名即是做官,位名最需要的是聪明。而要取得士名,则需要智慧。聪明重在记忆模仿、洞悉理解的能力,智慧则重在辩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聪明有利于做人,智慧有利于做事。因此,聪明对个人绝对是有利的,而智慧则对他人绝对是有益的。也因此,聪明的价值是短暂的,甚至一刹那;而智慧的价值是长久的,甚至是永恒的。聪明是立竿见影的,而智慧却果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因此位名是马上见效的,在其位便有其名;而士名则常常成就做出来了,或是做出很久了,还得不到世人的认可。譬如一些显示出人类心智最高成就的文学艺术、科学结论,通常在最初提出多时不获好评,甚或遭到全盘否定,只能在阴暗处生存,直到他获得高度智慧之士的赏识,并借助他的影响,方能为世人承认,方能争到永垂不朽的地位。

然而,位名留给人只是回忆,而且用不着多久就会成为陈年旧物,一些曾经讹诈风云的人物,最终也只能成为老太太们闲谈时的一点材料;有价值的发明创造则不然;就是历史全非,它却能历久弥新,永远以初展示价值的生动面目出现,永远不会在传统下古旧,永远都会被有识之人严肃地往下述说。

或许,有的有价值的发明创造会被误解,但却不会永久被误解,那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究还有其庐山真面目出现的时刻。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这些发明创造,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具有某方面专长的评论家们谨慎地研究某方面的发明创造,并连续发表他们见解,这样无数个评论家的见解逐渐凝聚成对该发明创造的公正不倚的定论,这种定论有时需好几百年才能形成。从这个角度说,士名是特别安全和可靠的。

我之所以一开始就在这个问题上发了这么多议论,无非是想说明这么两个问题:一、士名本身就包括了献身精神;二、士名本身就含有不朽的意思。因此,要争士名,非有不惜身外物,但求事成功的献身精神不可。要抱定,我只想做成某件事,而不要得到什么报答。要不然司马迁就写不出《史记》,最早提出地球围着太阳转的人也不可能是哥白尼。至于如何获得士名,可以说的话实在不少,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一番讨论,是完全可以使人有所得的。

一、搞好自我设计

我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符合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的人才成长的目标设计,他一定是成不了什么事情。反之,任何一个人,只要能从符合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的人才成长的目标进行一番设计,他就不会虚度这一生。这足见自我设计的重要。

什么是自我设计呢?我们说,设计是一种预先的思考,指在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家的目的,从具体的条件出发去追求可能的效果而预先制定的方法和步骤。因此,要搞好自我设计,必须处理好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1、目的

你这一辈子打算做什么,是军人、老师、机械师,还是发明家?这个问题,解决得越早越有成就,一般最好在二十五岁左右解决。古有“三十而立”之说,现在人比古人当然不止早熟五岁。在二十五岁前不妨多学习、多尝试,从失败中找出自己的目标。再强调一句是:目标一定要确立,没有目标,就象在没有航标的河道里航行,碰得焦头烂额也成不了什么事情。

所以,目标决定人生,不同的目标的人就有不同的人生。好的目标是不同凡响的。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当他刚刚积蓄了一些力量时,他就向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看齐,立志要做工拥有天下的皇帝,要不然大明朝就不会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为了进一步说明目标的重要性,我们再来听个寓言故事:

从前,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答应他们三人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大三箱雪茄。法国人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手里抱着一个小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百分之二百,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奔驰!”

2、条件

条件是确立目标的依据。条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1)我是否具备做某件事的能力;(2)外部环境是否允许;(3)社会是否需要我做好这件事。

自己是否具有看做某件事的能力,关乎到一个的自信问题,只有自信才能树起自己来,这是人生的法则。

在某名牌大学的哲学课上,一知名教授向学提出了一个问题:1+1?并给了三十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三十分钟后,教授问有没有得出答案的,如有请站起来回答。问过三遍之后,教室里依旧是鸦雀无声。这时,教授一向严肃的脸上浮现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不紧不慢地拿起粉笔,慢条斯理地说:“其实,这题目很容易,答应就是……”说罢,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2”。全班同学一个个目瞪口呆。

教授接着说:“能进这所大学的,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今天,我向诸位提出的问题,大家在读幼儿园的时候一定也遇到过,相信那时候,大家一定是竟相举手回答。而现在,你们的身份变了,在世人眼中,你们是‘天之骄子’;同时,向你们提问的人也变了,不再是阿姨,而是一个受人尊重、享有盛名的学者。所以,没有人能得出答案。

我相信,同学们在看到题目的那一刻,立马就想到了正确的答案,而在大家思考的那三十分钟时间里,大家一定是在不断地肯定自己,接着又否定了自己。这也是我们人性中的大敌,在简单的局面面前,我们常常束手无策,许多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能力不够,条件不够成熟造成,关键往往在于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确,去翻翻那些成功人士的‘档案’,你会发现每个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个性,但绝对有一点是为他们所共有的——那就是自信。”

所以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得有自信,就要相信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比谁少了胳膊或腿,别人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呢?自己就是成事的条件。至于其他条件,自己可以创造出来。有这么则寓言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个青年,他想做一个闻名于世的大画家,但他家里很穷,连一张纸、一支笔都买不起,他只好把梦想藏在心里,等有一天家境好一些时再买来纸笔练习画画。

一天,他见邻居有一孩用一根小树枝在地上描来画去,就问:“你在干什么?”小孩回答:“我在画画,将来要做大画家。”青年顿时领悟:“谢谢你,小孩!”

3、效果

效果是达到目的的动力。效果主要从两个方面衡量:

一是进行过程中的感觉。是自动自发的、满心喜悦的、充实进步的、完成使命的,还是被迫受压的、痛苦不堪的、空虚绝望的、惟命是从的感觉。这就好比三个人都在做同样的工作,第一个人认为自己在上班,第二个人认为自己在讲课文,第三个人认为自己在教学,感觉是不一样的。过程中的感觉不一样,会直接影响终极的效果。因此完全应该以此来判定你所做的工作是应该进行下去还是应该重新更换。

二是终极效果。成功会如何改善我的生活?“得到成功,却失去生活”乃当世人人迷惘,所以先探讨规划,则有助于事后调整适应。还有就是我的成就会给其他人什么好处?若能互利皆利,其襄盛举,成就自能相加相乘,繁荣永续。再就是成功对我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名?利?朋友?享乐?还是充实无悔的人生?

工作进程中如果一个人能感到快乐,这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也是最容易走进成功的人,因为成功就是快乐。

譬如一家大公司的老板一个人坐在他的办公桌旁,办公桌上满是签条、函牍、契约等文件,电话机上那两个信号灯一明一灭地闪烁着,显示有人等着要通话。他正在跟两个人商谈,还有两个人坐在那儿抽烟,恭候着他。他看了看他的约会登记簿,记下他要参加的另一个重要会议,与该公司的董事长共进午餐,同时还得花上几个钟头的时间进行一个预定的计划,此外,他还得口授几封信。这样大的工作压力,要是落在你我身上,也许会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实在叫人吃不消!”我们也许会这么说。但他感到愉快。

他热诚地转向他的来宾,凝神地聆听他们的陈述,尽其所能地回应他们的需求。他拿起电话,立即作答,然后又回向他的来宾。他告诉他们,他们对所谈的事将采取怎样的行动,他对通话机口授一封信,然后回过头来问来宾对他的决定是否满意。他们满意了,于是他把他们带到门口,和他们热烈握手道别。一切如意、愉快地以一种简捷有效的方式向目标前进。

如果一个人不能努力去做好工作,而急于获得工作成绩,那一定是一个荒废事业的人,也就无从谈起成功二字了。

任何一位成功者,都是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

有些人,尤其是年轻学会了懒散、享受的习性。不付出代价、汗水,总以为成绩会从天而降,机遇会自己找上门来。结果在期待的时间里错过了许多良机。

投身于工作的人,要付出各种各样的努力,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可当付出努力得到回报时,你要尽可能从中理解努力工作的快乐意义。

“今日事今日完,”有些人干工作拖拉,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其实,科学的时间安排,合理的工作程序会有助于工作的完成。

一天工作结束,回想一下;今天哪项工作尚未完成,什么时间才能继续完成;今天的忙碌是否有所收获;时间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这样,任何一项工作都有秩序地得到完成,而不至于手忙脚乱毫无工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