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求钝观2

3、

当今流行的诸多电影中,都有一个讨人欢喜的愚钝者在唱主角;在中国历史上,更有许多很有名气,令人喜欢受人尊敬的愚钝者。

金庸在他的“射雕英雄传”里,就塑造了一个人人都喜欢的大侠——郭靖,这位堪称一代名侠的英雄,却似乎有些懵懵懂懂。瑛姑称之“蠢笨如猪”,对许多事情,大侠确实显得有些幼稚。但是,他却以自己的纯朴顽强、善良勇敢,获得众人的热爱与尊重。

黄蓉喜欢他,洪七公教他“降龙十八掌”, 周伯通与他结为兄弟教他空明拳让他熟背《九阴真经》。而读过《射雕英雄传》的人,则似乎很少有不喜欢他的人……这充分说明,世人对愚钝的偏爱。

在金庸笔下,这位众人喜欢的大侠,武功原本是极差的,因为很多的机遇,这才造就了他一身绝世的武功。让人值得深思的是:每次机遇,都是郭靖自己争取来的,他总是真诚地付出,才得到别人认同,才争取来自己的机遇。他的“金刀驸马”之名是他用自己的命拼来的,他的爱情与绝世武功都是他在真诚地付出后,赢得他人的好感而传授于他,也是自己争取来的。而这拼与争,竟然似乎又都是无意的,唯其无意,方显他性格的浑然天成,淳朴真诚。

正是郭靖的这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成就了郭靖英雄美满的一生,他不仅获得绝世武功,还得到了美满的爱情,更做了能反映他英雄本色的两件事情,一件是反金,一件是抗元。

在宋朝,有一个着名的愚钝者疯和尚颠僧。他又名济公,是一部通俗演义的主人公。他是生活在一个魔术、能医、恶作剧和醉酒的世界里。他有一种神力,能在相距几百里的不同城市同时出现。他施魔、医人,都抱着极善让人向善的心理,恶作剧也显出不得不为之只如此为之最好的智慧。他对名、利、爱没有丝毫的兴趣,一切只是以一种愚钝的表相来尽智尽力,但他却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受人的尊敬和喜爱。为纪念他的庙宇,至今还屹立于杭州西子湖边的虎跑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人类还存在,这些钝智者受人的爱就一定在。

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程咬金,是一个家喻户晓人人喜欢的人物。他之所以让人喜欢,就因为他憨厚钝愚,每每手执板斧,伏于半路杀出。他武艺不太好,但运气却好。打仗时,遇到不强的对手,三板斧已经奏功,遇到强的对手,耍完三十六道板斧,仍无法取胜,便拍马逃去。现在也有“程咬金三板斧”、“三十六道板斧”、“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等谚语流行,足见人们喜欢他的程度不减。

更有嘉靖年间的罗念庵先生,经过二十年的苦苦磨砺,才算彻底从“状元”的盛名下解脱出来。他的“仙翁醒世诗”,把个钝的观念,道得淋漓尽致:

有有无无且耐烦,劳劳碌碌几时闲?

人心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古古今今多改变,贫贫富富有循环。

将将就就随时过,苦苦甜甜命一般!

富贵从来未许求,几人骑鹤上扬州?

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平两满休。

能自得事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

于今勘破循环理,笑依栏杆暗点头。

得丧穷通总在天,机关用尽也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螂捕蝉。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何如安分随缘去,一日清闲一日仙。

为人切莫逞英雄,凡事无过一理通。

虎豹常愁逢獬豸,蛟龙又怕遇蜈蚣。

小人行险终须险,君子固穷未必穷。

万斛楼船沉海底,只因使尽一船风。

龟因灵壳兔因毫,鹤为头红翠为毛。

花有色娇遭蝶恋,鸟原声好被笼牢。

人能出众多遭祸,马壮奔程反受劳。

会事不如推不会,得些安乐最为高。

好个 “会事不如推不会,得些安乐最为高。”毫无疑问,从如何应付环境,以求自保和修身养性这个角度来看,求钝智是非常值得借鉴和深入研究的。只是以罗先生的悟性,尚需二十年的功力,于一般人而言,要能够“钝”,恐怕也需要一些时日。

曾听朋友戏言“成熟的谷子总是低着头的”,那夸张的动作和抑场的语调,乍一听来令人忍俊不禁,但细一回味,却如橄榄在口,酸涩绵长中一丝淡淡的甘甜若隐若现。如果说“状元”是完全可以引以为傲的荣誉的话,罗老先生又何必苦磨二十年,但享无妨!也许罗老先生之不堪为盛名所累,正如那谦虚的谷子无心顶着饱满的谷穗傲然而视一般,只是以平常心态做人、做事罢了。

4、

中国是一个最讲求内敛的传统国度,凡事均以谦和、中庸为贵。任你才高八斗,功高盖世,若是孤傲清高,定会成为众多平庸之人攻击的目标。

含蓄的,说上一句“有性格”;直白的,干脆以“啥也不是,穷装”作结。至于明枪暗剑,拳脚相加,也很少有人会吝惜自己力气的。这当然要感谢人类嫉妒的天性,不然怎会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说法呢?于是老于世故的人们意味深长地告诫年轻气盛的后生“要力戒骄吝”“要夹着尾巴做人”。

其实,不过是教人学会深藏不露,圆滑世故。而这一性格特征只适用于入世,还远未达到出世的高度。若以当年佛家偈语相比,也许入世者的最高境界不过是:

“身为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打扫,切勿染尘埃。”若真要做到罗老先生既入得世,又出得世的境界,恐怕非有佛家所说“菩提明镜”的领悟不可。既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一境界听来简单,但在这“趋利者如砂,趋名者如砾”的茫茫世界,要真正做到却难于登天。估计罗老先生的二十年,定非顺畅通达的二十年,也许前进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有“黄河冰塞川”,都有“太行雪满山”,否则“苦”、“磨”二字又从何而来?

然而,对怯懦之人,“苦”、“磨”是灭顶的灾难;对苟且之人,“苦”、“磨”是圆滑世故的借口;对坦**坚定之人,“苦”、“磨”却是领悟的阶梯,可以使人一直通向平和自然的人生境界中去。

水太满了就要溢出来,所以在满以前,就要赶快停止,不能继续增加;刀锥等器具能用就行了,如果磨得太锐利,锋芒太露,就会折断。一个人金银财宝太多了,最后反而不能保有这些财宝;一个人富贵了以后,以此骄人,那就要自招祸患了。所以,人在功成以后,就要急流勇退,这才合于自然的道理。

卖油翁因为“手熟耳”,技术出神入化;孔子因为是现实主义之最,被打扮的超凡入圣;西楚霸王,目空一切,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结果却“骄”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上帝要使人死亡,必然先使其疯狂。”能够保持头脑清醒的人,不过是深悟韬光养晦,功成身退的奥妙。

“狡兔死,走狗烹,鸟兽尽,良弓藏。”贪图名利的淮阴侯韩信,终遭杀戮。而在辅佐勾践以三千越甲吞灭吴国后一身布衣泛舟而去的范蠡,以及帮助雍正谋得王位后只求养身之资安度余年的邬先生,他们却得以保身保家,常享其乐。所谓的功名利禄,就像宾馆的房间,永远不可能真正成为你的,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才华尽露的人将身心危险,喜好名声的人得到只是花朵而非果实,结朋树党的人将会招来灾祸,孤高自贵的人会失去众人的响应,坐吃山空的人则不会有所盈余;而凡事都留有余地的人,就不会匮乏而能防患于未然。

圣人的处世之道,就像龙蛇一样时隐时现。形体显露于外而精神藏隐于内,随外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适宜时世的趋势而或现或藏,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家法。

动**的社会产生了它特有的避祸哲学。刚直外露的人就像口中的牙齿,从来都最容易受到损伤;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人却像口中的舌头,即使牙齿全部落光了,舌头也依旧安然无恙。有智慧的人能看到物外之物,事后之事,不显赫于世却又能长青于世。因为保全了生命就是拥有了未来,露出了锋芒就等于举出提防与嫉恨的招魂牌。

“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平素穿金戴银招摇过市的人往往成了抢劫、杀人案的受害者,虽拥有百万家产却深居简出、视若街头常人的人,却很少有人注目,自然而然得能避去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祸端,使自己能安享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