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登基做皇帝

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对当时的时局影响很大。

四川的明玉珍,原是随县玉沙村的一个屯长,看到元朝腐败,举国上下,风烟四起。一三五六年,他也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很快就得了支几千人的部队,趁隙击杀元军,投靠徐寿辉,做到了统军元帅的职位。一次在沔阳湖与元军作战中被流矢射瞎一只眼,人称“明瞎子”。

“明瞎子”对陈友谅弑君夺位的做法非常反感,对他的势力却有些惧怕,因此一直不敢有什么动作,如今见陈友谅被朱元璋打得惨败,立刻派莫仁寿领兵攻打夔州,与陈友谅断绝来往,自己在重庆称起陇蜀王来。

元朝的大将则趁着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时,大举进攻京都周围城池,招降了红巾军丞相田丰,平定山东、重振军威,加紧围剿义军的领袖小明王。宋政权的实际主宰刘福通虽然勇敢果断,善于冲锋陷阵,却不能在军事上作一个全局性的谋略。他派出的三路北伐军,开始时也打了些胜仗,但由于孤军深入,各自为战,不能相互策应,最后一一被元军击溃。

元朝对宋政权深恶痛绝,一心只想置之于死地,以重新巩固自己的统治,便倾其精锐,派出最凶狠的两支军队,分别由扩廓帖木儿和勃罗贴木儿率领,扩廓帖木儿移军洛阳,加紧对汴梁的进攻;勃罗贴木儿则竭力切断汴梁与山东的联系,拼命攻打曹州,两军对宋政权的包围一步步缩紧。

此时的张士诚,果然如刘伯温所料,大胆派出史文炳、李伯升、吕珍三人,率领精锐人马,北上收复被徐达夺去的城池,以雪失地之耻。

朱元璋则趁元军围歼刘福通之时,大败陈友谅之机,一举攻下池州、安庆、南昌,将陈友谅一直逼退到武昌。南京守卫战胜利后,这一路的扫**,全是朱元璋自己指挥,朱元璋最多只将自己怎么安排布置战事讲给刘伯温听,再不让他去发号施令。这使得刘伯温感到,在与陈友谅决战之前,自己军国大事肩负一身,接下来却像个被人抛弃的妇人,很有些失落的感觉。

扩廓帖木儿围住汴梁围后,又让投降的张士诚来相助。受到两方面军队夹击,汴梁很快失守。刘福通带着小明王逃往安丰。扩廓帖木儿的军队接蹱而至,不久刘福通战死。

小明王韩林儿在父亲韩童山死后被刘福通等迎至安徽亳州称帝,到这时刚好十年。作为整个反元义军的一面旗子,年纪太小的韩林儿从他当皇帝的第一天起就从没能主持过自己份内的事情,宋国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刘福通来打理。如今安丰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刘福通又战死,韩林儿绝望中想到朱元璋,感觉在所有义军的领袖似乎只有朱元璋对他真心,于是赶紧派人去南京求救。

朱元璋为此事思前想后,权衡利弊,最后还是去救下小明王,并把他安置在濠州。这时候,陈友谅已从第一次北上攻南京失败后恢复过来。刚失败时,他的情绪曾经一度低落。原本根本瞧不上眼的朱元璋,不但守住了南京,还挥师南下,将他逼到武昌城里。特别可恨的是,自己的部下竟然有那么多的叛变投敌。

“我之所以连连吃败,是中了朱元璋那贼和尚的诡计;那么多的叛徒,其中也没一个亲信,全是原来倪文俊、徐寿辉的部下,这些人如今都走了,自己身边更纯洁。”

陈友谅这么一想,心情好了许多。他要报复,要灭了朱元璋,于是赶紧招募训练新兵。在这方面,陈友谅是特有天赋的,他很快就有了近六十万之众,战舰也比原来造得更大更多。复仇的条件具备了,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直奔南昌而来。

南昌由朱元璋麾下的三员猛将,邓友德、朱文正、赵德胜合力把守,在陈友谅异常强大的进攻中,赵德胜战死。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又悲又恼,悲恼之余,又生出许多担心。他知道与陈友谅一战,是决定谁拥有天下的要事,可就眼前的实力来看,他还是弱于陈友谅。朱元想啊想,竞想到了合肥张士诚的八万守军。他们都不是张士诚谪系,是原来方国珍的部下,因嫌方国珍势弱,就来投靠张士诚。

“如今我屡败张士诚,要招降这些人,一定可以。如果我收降了这八万训练有素的士兵,交给徐达他们来指挥……”想到这里,朱元璋激动起来,两眼闪闪发亮“只是如果我这么做,不但派不出兵去增援武昌,还要他们给我死守三个月。邓友德、朱文正以及南昌的四万将士……”

朱元璋不愿再往下想,咬紧牙关点点头。出兵合肥之前,他让养子沐英前去顶替赵德胜。朱文正是他的亲侄儿,这样一来,南昌就有他的两个儿子在坚守。送沐英前去南昌时,朱元璋根本不看沐英一眼,而是把目光投得很远很远,在心里想:

“你们都不要怪我,战争就是这样,要想赢得最后,就必须有局部的牺牲。就算南昌城破,陈友谅也一定死伤惨重,精疲力竭。他六十万对四万尚且如此,军心必然动摇,到那时,我们刚克合肥,军心大振,军力大增,千里救危城,生死存亡决于一战,士气必然万分高涨。如此一来,谁胜谁负,不是很明显了么?”

对于在陈友谅大兵压境时不救南昌反攻合肥之举,朱元璋麾下众口一词地反对,唯有刘伯温在心里唠叨: “一场漂亮的战役,虽然设计得太过大胆、太过残忍,但这样却能最大可能地赢得胜利。”

以60万对4万的兵力进攻南昌,陈友谅原以为最多3天就能踏平南昌城,杀光所有的守军,没想到进攻快2月,守军虽然死伤大半,南昌城还在朱元璋手里。陈友谅恨得把牙咬得嘣嘣响,正下决心明天一定拿下南昌城,却有探马报告:朱元璋水陆并进,来援救南昌。

陈友谅乐了:原是想取了南昌,北上南京,消灭朱元璋。如今朱元璋顾念南昌,自来送死,正好与其鄱阳湖一战,全部歼灭之。这么想着,下令:

“邹普胜领十万大军,堵住各要道口,不准朱元璋的援军与南昌守军入鄱阳湖,其余各部及大小船只,入鄱阳湖口,向东迎敌。”

元末争天下之战中最大的一场战争开始:陈友谅人多船大,五十万汉军,陆上湖上,一连几十里,浩浩****。朱元璋只有24万部队,最大的弱点是船只太小。他让李善长坐守南京,身边带着刘伯温。与刘伯温相处了这么久,他感到刘伯温并不是个理想的臣子,但绝对是个最有能力的军师,在这一生最关键的时刻,他要把他留在身边,借他的智谋来打赢这场决定命运的战争。

“汉军船只虽然高大,但不灵活。我们可以派出精锐部队,围歼他几条,先给他个下马威。”

刘伯温观察之后给出的建议,朱元璋立马采纳,令徐达亲率一支船队,当晚乘夜袭击陈友谅。徐达果然马到成功,还带回三千颗血淋淋的人头。朱元璋很是兴奋,吩咐将人头捆在木板上用小船载了,运到汉水营前面放下,说是要震慑敌人,刘伯温一边看了不停摇头,悄然离开。

朱元璋恶作剧完了,回头想问刘伯温下一步怎么办,却没能刘伯温的影子,于是又令常遇春再去袭击汉水营。刘伯温知道后摇头苦笑,还没来得及说出原因,常遇春已经只身逃回,所带三千勇士,全部被杀。

“偷袭的事,有时就只能一回。”刘伯温说到这里突然转话说:“国公,请你速换一条船。”

朱元璋见一向沉稳的刘伯温脸有急色,便忙换了条小舟,刚划开不到一分钟,只听轰轰几声炮响,随着一团团火球落下,原乘的“**天号”已灰飞烟灭,船上留下的一些水手,顿时全部牺牲。就在朱元璋惊魂未尽时,陈友谅的猛将张军彪,己经一边猛烈炮击,一边朝他刚换乘的指挥船“天命”号冲过来。

“天命号”很快被击中,渐渐下沉,卫士将两条救生的小船放下来,可是,张军彪的大舰己经逼近,就算是上了小船,一炮也会了结。大难临头了,朱元璋投军以后第一次露出恐惧,却又非常的不甘心。就在这时候,吴良突然脱下了自己的上衣,递给朱元璋说:

“国公请与我换上衣裳,留在这里,待我去引开敌人,国公自可安然无事。”

朱元璋死里逃生,总结经验,再不敢妄为,只坚持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方略:堵死陈友谅粮道,截断他的后勤;不断用火攻夜袭,去消灭陈友谅的有生力量。他一面派汪广洋去暗杀陈友谅,另一面让常遇春加紧防卫陈友谅的攻击,还让胡大海与李文忠负责夜袭放火骚扰敌军、方明军拦截敌军粮道。

八月的鄱阳湖,艳阳高照,湖中的两支队伍,已经鏖战了一个多月,胜负还是没见分晓。陈友谅一次次的大举进攻,结果都是徒劳无益,死伤惨重;朱元璋的一次次暗杀、放火、偷袭,也杀不了、烧不掉陈友谅什么东西,这次重创了陈友谅,下次又把偷袭的部队赔尽。

但是有一点,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实力差距在渐渐地缩小。当陈友谅意识到这一点时,暴跳如雷起来,张嘴大骂身边的谋士。正骂得起劲,湖上刮起风来,陈友谅打了个寒颤,立刻感到不大对劲,因为风是从敌营那边吹来的。“万一他们借风放火偷袭……”陈友谅想到这里,立即吩咐说:“快传丞相和太尉来。”

他的话音刚落,南边已传出炮击声,陈友谅扭头去看,只见那边的天已染红,喊杀之声,也隐隐传来。

决战的时刻到了,偏偏发生在风在向自已一方吹来的时候。这一次,陈友谅突然少了许多底气,可还没等他与丞相和太尉商量好,一排装满易燃物的木排,已经熊熊地燃烧着借了风力快速地飘来,虽然还隔着很远,却能感觉到那灼人的热气与呛人的烟味。

朱元璋果然使了乘风放火一招,陈友谅心里恼火,下达迎战的命令。他感到仓里憋闷,走出去想透透气。可是,当他的双脚刚迈到仓前的甲板上时,就听得一声炮响,如雨的飞矢闪电般向他射来。瞬时间,陈友谅的卫兵纷纷倒地,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陈友谅的左眼、前胸,就分别中了许多箭,他甚至来不及 “啊呀” 一声,便倒地死去。

天下最强的陈友谅败了,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现在,唯一有实力与他抗衡的,就只剩下了张士诚。轮到朱元璋反击了,他根本不想去夺回张士诚趁他与陈友谅战争时夺走的地盘,而是要彻底地消灭他,然后再去扫**方国珍及元朝的残余势力。

朱元璋的目的非常明确,在短短的一个月中,他亲自指挥二十多万大军东袭张士诚,很快夺回了在进攻陈友谅期间被张士诚夺走的领地,有力地消灭了张士诚的生力军。

张士诚闻言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便立即停止了对朱元璋的攻击。这位盐贩子出生的皇上,在1353年是因为一怒之下烧了乡绅宅院,才勇敢地选择了造反的。天下大乱的年月,想争一碗饭吃的人太多,盐贩子振臂高呼,应者如云而至。他很快聚起几万之众,攻泰州、兴化,接着又占高邮。天下富贵如此易得,造反第二年,张士诚便自己做了黄帝。

做盐贩子时张士诚就听人说,皇帝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不但是人间的君王,还是天上的神仙。现在自己做了皇帝才知道,皇帝其实什么都不是,就是能比所有国人都拥有更多更好的享受权罢了,吃穿住用不说,女人中,最好的,都得由着他皇帝来享受。这多好哇!张士诚最希望的,就是己经做了皇帝的人谁也不要打败谁,大家就这么享受下去!

可朱元璋却灭了陈友谅,还挥舞着利剑向他砍来。张士诚决定在享受中抽出些最宝贵的时间,召群臣到诚王府来商议对付朱元璋的事情。只可惜他还没有商议出一个好办法时,徐达率领的大军就来到他最后的老巢——平江。

这是1366年8月11日,当时湖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地均被朱元璋军队占领。到了平江,徐达派冯国胜、汤和、常遇春等,将平江城团团紧围,日夜猛攻。张士诚眼看城将破时,自举火把,烧了云楼,在一大堆妻妾、子女的哀号声中,拉出长剑,往脖子上抹去……

现在,能与朱元璋为敌的,就只剩下了盘踞台州的方国珍,占着福建已降了元朝的陈友定,独霸广东的“义兵”头目何真,而元朝的残余势力,也只剩了南方的云南王把匝刺瓦尔密,北方元朝的皇室扩廓帖木儿等。于是朱元璋派出两员大将去灭方国珍,派了徐达去扫**北方的元军残余。

这年是1368年,距刘福通集结黄河劳工,反抗蒙古暴政已有十八年。这时朱元璋才正式面对的元帝国,在各路义军、最主要是在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的长期打击下,早已力量耗尽,昔日强大帝国的墙基已被掘空,只需轻轻一推,便倒下了。

世上万物,其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原因还是有了兴衰的不断更替。任何新的东西,都会慢慢地走向成熟、衰老,然后灭亡。元帝国从强大的蒙古帝国走来,在统治了中国近百年之后,终因其内部腐朽变得衰老,走向灭亡。

1368年深冬,朱元璋在众臣的陪同下回到金陵城。李善长率众臣一再进表,奉劝朱元璋即皇帝位;朱元璋一边对皇帝的宝座垂延三尺,一边以天下未定,四海未定为由,婉言推辞。暗地里,他早已吩咐刘伯温,择定吉日,准备登基。在李善长等又再上表劝了三次,朱元璋这才似乎无可奈何地说:

“好罢,就依众位之言,登皇帝位!”

登基的所有事宜都有人打理,朱元璋只须花力气来考虑人事上的安排。皇后非发妻马秀英莫属;多年征战,朱标受了不少苦,一定要立他为皇太子;贵妃只能是郭丽儿,这个女人给我的快乐实在太多,而且她从来没提什么要求。至于中央领导人的圈定,朱元璋派人悄悄地请来了朱升,主要是征求他对李善长与刘伯温的看法,他俩究竟谁做丞相更合适。

朱升知道:从治理国家,从治理国家所需要的德才学识来说,刘伯温更适合做丞相些;从朱元璋个人的好恶,从朱元璋的性格来看,李善长无疑更适合留在朱元璋身边。这种思考,朱升当然无法直言不讳地说出来,可是说假话,朱升又不善于,思考了一会说:“若是李善长为丞相,跟你一定很合得来;若是刘伯温为丞相,恐怕有些时候要与你相左,让你动气。”

朱升说完再无言语,朱元璋心中也早已有数。

正月初四这天,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四十岁的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他宣读赐封时,李善长排首位,为中书左丞相,宣国公;徐达排第二,为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常遇春为中书平章、鄂国公……其余百官都晋升了官级。对刘伯温,朱元璋考虑再三,决定任他为御史台御史中丞。这个职务,是立于中书省之外的监察机构,位置重要,凡有丞相缺位时,便以御史中丞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