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那就叫吴国公罢

人生如棋局,精于谋划者才获胜算,意外的幸运只会使人冒失、狂妄,只有经过磨练的幸运,才会使人成就大业。早在去年时,元朝震惊于起义军日益强大,曾派大将脱脱率大军南下向起义军发动全面反扑,攻势强大,义军连连败退,喘不过气来。可到了今年,元顺帝却听信谗言,罢免了脱脱的军事指挥权,义军这才立住脚跟,进行反攻,抢占地盘。

张士诚抓住机遇,率先趁势夺取淮东地区;徐寿辉部也不含糊,重新占领湖广;其他各地义军,也借机主动出击,各自抢占地盘。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走出濠州,无疑是遇上了天赐好的机遇。走出濠州的第一天,到达安泰镇外时,朱元璋召来汤和、常遇春等,商议军纪的事情,然后集中全军,亲自宣布军纪:

“凡是以强凌弱,抢民财,夺民食,奸民女者,一律斩首!”朱元璋高高地站在土丘上,对他的八千将士大声说:“安泰镇就在前面,从现起,我们不能发生任何扰民的事。现在开个好头,让老百姓欢迎,今后占了定远,占了其他地方,也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欢迎。”

所有能做大事的人似乎都是这样:对周围环境看得非常清楚,能准确地知道自己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能够适时地利用他人的长处,对症下药地弥补自己的欠缺,从而健康地成长自己。

拥有八千兵马的朱元璋在前住安泰镇的路上一路招兵买马,还截了元军的大量财宝,到安泰没几日,部队就增加到二万,金钱也很充裕。乱世,什么投资都不好做,若是拉队伍,一天只要拿得出两斤大米,就有一个穷人愿来当你的兵。

二万人的队伍每天都等着要吃的,而定远现在也正缺粮食,攻下定远,将有几万饥民等待朱元璋安置。部下便纷纷劝朱元璋先去去打德胜山,夺了冯氏俩兄弟的粮食。冯氏两兄弟是定远一带最有名望的乡绅,若去抢劫他们,势必大失民心;冯氏二兄弟虽仅有七千人马,为自保必当凭险拼杀,胜负又恐难预料。朱元璋苦苦地思考着,权衡着,他终于有了一个成熟的主意,亲笔写了封很谦恭的信,派汤和去德胜山找冯氏兄弟。

冯国胜兄弟是定远一带首富,从小刻苦读书,精通儒学、兵法,长大后雄勇多智谋,原想替朝庭干一番事业,只因当时元朝不把汉人当人,定远那个鞑子县令总不能平等待之,一气之下,便移居德胜山,结寨自保。这日读了朱元璋的信,冯国胜心里非常激动,决定随汤和去会一会朱元璋。

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冯国胜与朱元璋越谈越投机,当天就应邀做了军师。朱元璋有了第一个军师,不但解决了棘手的粮食问题,还得到了高明的指点。在冯国胜的建议下,朱元璋令大军把定远围得水泄不通,不去进攻却只往城里放箭,每支箭上都绑着一封信,上面写着:“我们奉小明王令来攻占定远,只为驱逐鞑子,赶走贪官,定远百姓,守军,我们一概视为兄弟,若有助我们攻占定远的,论功行赏……”

结果一切如冯国胜所料,定远的城门为汉人打开,定远县令耶律正呼被手下杀死。然而,就在朱元璋智取定远时,濠州的郭元帅却被副帅孙德崖抓起来了。

原来,刘福通手下大将赵均用在盱眙西部与北上元军大战失败,他带着三万多败军逃进濠州,第二天便喧宾夺主,发号施令,使得郭、孙二人都非常的不愉快。原来是郭子兴主张大开城门,迎接赵均用,现在见赵均用这样,不免牢骚几句。孙德崖听了,心生一计,心想:赵均用只是暂住,何不趁此机会,借赵均用之手除了郭子兴!于是去找赵均用,诬说郭子兴当初就不肯开城纳赵。赵均用听了,果然火冒三丈,立刻下令关押了郭子兴。

朱元璋知道后,带领几个最得力的兄弟,星夜赶往濠州城,巧妙地擒住孙德崖,逼他在赵均用面前说了实话。真相虽然大白,郭子兴救出来之后却很快死去。赵均用心有欠意,奏请小明王韩林儿对郭子兴的亲属加官进爵,封郭天叙为元帅,其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朱元璋虽居第二,但濠州城里就那么几万军队,而他朱元璋单是留守定远的就有四万余众,还有那个常遇春、汤和、花云等一干死弟兄,由此成了实际上的郭家军老大。而郭天叙虽是个花花公子,权力欲偏又很大,一心想杀了朱元璋而后快。

冯国胜很快看出这一点,劝朱元璋趁势夺了濠州,免得受郭天叙这样无能的人所治。朱元璋想到郭天叙父亲的种种提携,最后还是坚持回定远,到金枪河边时,离太平乡只有几十里路。望着潺潺东流的河水,朱元璋不由得想起儿时天天看到的那曲线温柔似美人的山峰、想起那山上的青草绿树,想起儿时的游戏、自己的父母、兄弟和那许多的朋友。于是,他决定回一趟久违的故乡,去招募一些家乡子弟。

这一次回乡,朱元璋收获特别大,他得到了为他打下大明王朝天下的徐达、胡大海、陈德、丁德兴、邓友德、耿再成、陈恒、顾时等等这些最可宝贵的开国功臣。人生有时就这么奇怪,运气有时说来就来。朱元璋刚得到大量一流的人才,郭天叙却因进攻南京而惨死城下。朱元璋趁郭天叙攻南京时率军夺取滁州,郭天叙一死他又顺便收回了濠州,一时间便拥有了安徽中部十几个县市,部队转眼发展到近十万之众。好事连连,这年马秀英给他生了个儿子,取名朱标。

夫妻俩,还有他们的儿子,欢天喜地搬进蒙古县阿呼都无的官坻住下后,朱元璋马上对诸将官一一进行封赏。将他朱元璋职权内所能授的最高官衔,都给了他的文臣武将。此刻的朱元璋,对前途虽然已充满了狂想,心中却暗暗地开始有些儿惧怕。因为他亲眼看到,曾经是那样强大的元帝国,没出几年就变得苟延残喘,而更有诸多早于他投入起事的义军,一个个又都在战乱中成长得兵强马壮,不少已经称王称帝。朱元璋感到自己现在还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让人吃掉,于是更加友好地对待将士,更加谦虚对待谋臣,遇事总能先征求大家的意见。

“南京是个龙蟠虎踞之地,一向属于帝王的都会。它的西北,有长江天险可凭,它的东南,有江浙富遮可资。这样的地方,如果被我们占有,作为我们的大本营,待我们发展到足够强大的时候,就可以据此四面出击,扫**残敌,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使天下归心、四海平定。”

冯国胜的话,朱元璋听着心头发热。在占领了平江、和县等处后,朱元璋又巧胜了李普胜与赵普胜,夺得了他俩巢湖水师的大部分,然后命投降的俞廷玉父子、廖永安兄弟来统领操练全部水军,做好一切进攻南京的准备。

1356年初,迅速壮大的红巾军在刘福通的指挥下,兵分三路,全线向元军出击。在元军被刘福通进攻的无力他顾,各路趁机而起的义军,有的忙于巩固地盘,有的忙于称王称霸,有的则忙于享受作乐。朱元璋审时度世,迅速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也拼命在南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先后派兵攻占了镇江、广德、长兴、江阴等地,势力范围得到迅速扩展。

万事俱备了,1356年4月,朱元璋亲率部队顺江而下,来到南京南门外仅三十里处的辛远镇安营扎寨。他要攻打南京,夺下这虎踞龙盘之地,作为自己争霸天下的大本营。然而,当他确信南京唾手可得时,却在想着如何来治理这个城市。他把夺取南京的事交给冯国胜与徐达,自己却去请一个冯国胜在路上给他说的大谋士。

走了很长一段山路,在一所小巧别致的四合院里,朱元璋见到了四十出头年纪、五短身材、健壮精神的李长善,开口便说:“能找到先生,真是老天爷可怜我朱元璋啊!”

李善长听了心很热,问道:“元帅放着攻占南京之大事不去领导,却反来深山找我,所为何事?”

“南京已是囊中之物,取之甚易。”朱元璋说:“只是取得之后,无能人治理,我之夺取天下,是为天下人造福,如其不然,夺之岂不是犯罪之事?正为此事,我朱元璋冒昧前来,一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二是请先生看在苦难百姓的份上,随我下山,救民于水火。”

李善长心里更热,一堆好话也跟着出来,再开口便把朱元璋与汉高祖相提并论。这世上第一次有人这么恭维他,朱元璋心里高兴地打颤,嘴上却说:“先生此言,朱元璋实在羞愧不已。”

“我说的全是实话,并无半点不实之词。”李善长却很严肃地说:“我虽不深知元帅,但也听说一二。元帅智救五河之围,勇夺元军粮草,智勇无比;取定远、夺滁州,得濠州,均是上谋伐之;攻城掠地皆以妙计夺之,夺之后安之抚之,深得民心民意,尤其是巢湖水师归降、曹良臣部下臣服,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桩不可与刘邦相比?”

李善长嘴才了得,接着是引经据典,一番分析夸赞,最后直说得朱元璋跪在他面前,请他下山协助。

冯国胜徐达等激战三天,迫使南京守将鲁达花赫福一剑结果了自己。1356年,还刚满28岁的朱元璋,统领十余万大军,在众人的拥戴下,带着李善长,浩浩****进了南京城。按照李善长的意思,使人封了元军官府,到处张贴告示,让百姓安居乐业。并严令全军:如有扰民、欺民、夺民女者,格杀勿论。于是,若大个南京城,百姓高兴,庆慰脱了元朝苦海,一些豪绅,也纷纷前来投靠。

朱元璋请李善长做他的参议,所有军事上的战略安排,军队的管理制度,都让他参与谋划,制定方略。在以后的三天里,朱元璋将诸事都交给李善长、冯国胜、徐达等人去做,自己关起门来,认真考虑给各位文臣武将的官衔。他如今已经非常明白:一个能做得了大事的人,其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人,而用人,关键是把官衔授给深合适宜的人。经过三天的深思熟虑,朱元璋对他的文臣武将一一进行了封赏。他任命徐达为总督军马行军大元帅,常遇春为前军元帅,李文忠为后军元帅,汤和为左军元帅,邓友德为右军元帅,胡大海为提点总管使,李善长为参议官,冯国胜为亲军指挥使……

“至于我自己,快马将捷报给小明王送去,他给什么官,就做什么官。”朱元璋自嘲地说。

但武将们都希望他称王,这虽然是朱元璋非常渴望的事情,但他又顾及一旦称王,就要遭到更多人的攻击,会使自己处于外有元兵,内有义军攻击的困境之中。

李善长等文臣也是这个意思,以常遇春为首的武将,还是认为朱元璋不称王太受委倔,又经过一番议论,大家一致认为,南京古称吴国,不如先称吴国公,这样总比总称元帅要好。

“既然如此,”朱元璋便笑嘻嘻地说:“那就叫吴国公罢。”

这是1356年春季,北面的刘福通为分散元军对其宋政权都城的压力,扩大战果,开始分兵出击;东面的张士诚则挥师南下,占领江苏的南通后,接着渡江入福山港,占领常熟、平江;西面的徐寿辉也忙着将天完政权迁都汉阳,攻元太平……

面对三路称王称帝之师,朱元璋一点也不以为然,他心里非常清楚,无论是王也好,帝也罢,这些个显赫的声誉,都得靠实力来支撑,若不其然,终归会闹出笑话来。于是,他亲率东路十万大军,往东进攻镇江,他要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地扩展地盘,增加自己的实力。刚占据镇江东南常州的张士诚闻言朱元璋取了南京后又马不停蹄地往镇江奔来,忙派兵从西北往镇江进发。

遗憾的是,精通欣赏女人侗体的张士诚,没有朱元璋的两位大将精通打仗,在徐达与常遇春强大的攻势下,自己只好弃城而逃。军士们拥着妻妾成群的张士诚,一路担心受怕地逃到常州。立足还未稳,又闻徐达杀将过来。丞相李行素劝他往江阴去。

张士诚便留弟弟张士德守常州,自己一口气逃到江阴。

不知是朱元璋实在太利害,还是张士德太不争气,他的近十万人马在徐达的趁胜进击下不堪一击,在常州丢下上万具尸体,带着残兵败将南逃。

“这个徐达,真是个军事天才,到部队来并没有多久,就能独统三军!”朱元璋接到西南徐达的捷报,非常高兴大声说。

然而,进攻铜陵的常遇春却久攻不下。

“常元帅取铜陵,并非难事。只是南方的陈友谅太阴毒。他原是倪文俊属下,倪文俊杀徐寿辉未成来投他,反被他所杀邀功徐寿辉。前不久他攻占了军事重镇安庆,等于守住了东大门,随之又乘胜连克龙兴、瑞州、邵武、吉安、抚州、建冒、直至赣州、长汀等,实在是势不可挡,枭雄一个。如今徐寿辉已被他控制,常元帅如取了铜陵,陈友谅必夺池州,切断我南下发展之途径。”

听了李善长,朱元璋决定亲自西南而下,去与常遇春汇合,夺下铜陵。于是留下高邮人汪广洋守镇江,自己让李善长相随,带着大队人马,往南进发,回到南京。这一次,他遇到当时的名儒朱升。

朱升时为池州学正,博闻广学,善思深虑,被当时学者称为枫林先生,著有枫林集十卷留传于世。

朱元璋知道朱升为当时大儒,毕恭毕敬地向他征询治国齐家平天下之道。朱升见朱元璋礼遇堪佳,大为感动,开口侃侃而谈,最后,给朱元璋提出三条战略方针: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见朱升与自己的见解相同,又有高出的地方,不由非常高兴,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他隆重地接待朱升,要留他在南京做官。朱升看多元朝腐败,很是厌恶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更为主要的是,朱升阅历丰富,知识广博,一生阅人无数,与朱元璋一番交谈,见他虽然待人诚恳,也算豁达大度,但骨子里深藏不平,很是自私残忍,不可与人终身善处,于是婉言谢绝。

朱升虽然离开,留下的九字真言却帮助朱元璋成就了天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