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希望为国事尽力2

开始的五人依彼此年龄的长幼,称负责人杨振声为大哥,沈从文为二哥,萧乾为三哥,杨振声长子、年轻的植物学家杨文衡为四哥,张兆和的五弟、时逃难到此的大学生张寰和为小五哥。

不久,朱自清也加入他们的行列。

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教育部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8月28日,教育部又任命杨振声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秘书主任,从这以后,杨振声多在长沙工作,教科书编纂工作,实际由沈从文负责主持。

“目前还可支持下去,生活苦,精神好……我们这里还是照常工作,学校开门一天,必一切照常作去,每日按时到图书馆书库中抄书。不过如果南京为敌所占领后,这方面学校恐即无形停顿,我们工作亦必无从进行,届时或得过长沙,或得上四川,一切看缓急而定。明年不能继续时,当另外想法作事。或教书,或做别的事”。

11月26日,沈从文在给大哥沈云麓的信中这样说。

此时武昌还算平静,张兆和的娘家却遭到了炮击,沈从文正在给中国的青少年编写明日的教材时,他的许多珍贵文字却在这炮击声中毁去。

“苏州家屋毁于炮火……有两件东西毁了是叫我非常难过的。一是大大的相片,一是婚前你给我的信札,包括第一封你亲手交给我的到住在北京公寓为止的全部,即所谓的情书也者,那些信是我俩生活最有意义的记载,也是将来数百年后人家研究你最好的史料,多美丽,多精彩,多凄凉,多丰富的情感生活记录,一下子全完了,全沦为灰烬!多么无可挽救的损失啊……为这些东西的毁去我非常难过,因为这是不可再得的,我们的青春,哀乐,统统在里面,不能第二次再来的!”

正编着教材的沈从文,收到张兆和这封12月14日给他的信,心中非常不是滋味。他与张兆和情书都没了,那是一段多美的记忆啊!战争,总是在无休止地在毁灭文明。

由于战事吃紧,12月下旬,武汉大学停办,沈从文与编写教科书的成员离开武汉,跟随当时仍在武汉的文教界人士再向后方撤退。情况既然这样,我还是先回到家乡看看。沈从文这么想着,南下湘西。到长沙时,与曹禺、萧乾等人一道去八路军长沙办事处拜访徐特立,想了解一下延安的情况。

因为在此前不久,曾有熟人来传言:延安方面欢迎沈从文、巴金、矛盾、曹禺、老舍、萧乾等10位作家去延安。

徐特立是毛泽东老师,曾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深受毛泽东等共产党高层领导的尊敬。1937年11月,徐特立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名义回长沙,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

沈从文一行拜访徐特立时,请他讲讲延安的情况,徐特立坦诚相告后说:

“能去的当然欢迎,若有固定工作或别的原因去不了的,就留下做点后方团结工作,也很重要。因为战事不像是三几年能结束,后方团结合作,还值得大大努力,才能得到安定,才能持久作战。”

徐特立的谈话给了沈从文很大的启发,这种启发很快就反应在他第二次还乡的《湘西》中,同样地“谈地方问题”,却不再将湘西问题当做中国社会的一般问题来表现,而是带着鲜明的民族倾向:洗雪历代统治者强加于苗族人民头上的耻辱,唱出长期受压迫的少数民族的心声,与当时举国抗战的民族热情,浑然一体,旗帜鲜明地表现了沈从文从来没有过的政治热情。

“国家存在,个人方能够存在;国家破亡,男的成为敌人的牛马、女的不拘老幼都得受污辱”。

作为一介书生,沈从文不忘报效国家,他在1937年底写成的这篇《莫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报国机会——给湘西几个在乡军人》的文章里,对乡亲们晓以抗日大义,勉励大家洁身自爱,或去前方作战,或在后方把安定团结搞好,他热情洋溢地号召:

“家乡后起之秀,自爱自重,奋发有为,不落人后,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为湘西人争一口气”。

国难当头,沈从文希望和家乡人民一起,为国事尽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