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沉思

沉思是一种难得的境遇,是属于智者的专利.记的小时候时常闯祸,每次闯祸之后老师都要严厉地重复这句话:“你怎么不好好想一想。”“什么叫想?”我问自己,向了三十多年,如今始得一点点要领。

沉思的外在表现是沉默,而沉默并不就一定在沉思。导致沉默的原因大致有这么三个方面:

一是怕说。“蝇子遭棍打只因嘴伤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因说错话,或是说了别人不高兴的话而遭惩罚、或坐牢、或杀头、或满门抄斩的,何止千千万万,就是近几十年中,这样的事情也有发生。一些深谙事故而又胆子不大的人,当然就以沉默来防身了。见了不平事,有了新想法都不敢说。也有极少数的怕说者是拙于言谈,怕自己说不好让别人笑话。

二是懒得说。遇事只要与自己关系不大或不是与自己关系很紧,便产生一种何必去讲的想法。这类人处世采取的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活得貌似潇洒,实则很累、很累.原因是他能看清一些问题,又不象不敢说的人甘做缩头乌龟,遇到不平事常有话冲到嘴边的感觉,只因那何必去讲的想法又强咽下去.故尔每每爱摇头叹息,内心总是不快。

三是无话可说?一般持了这种想法的人才可说是经过一番沉思。对事知前因、解后果,知得越透,解得越深,便越感到无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凡事自有他的道理,有何可说。记得“文革”之中,父亲的一位挚友来看他.是中午来的,碰巧外面涝沱大雨,俩人便坐在火坑边剥玉米,直到下午五点多,父亲的这位挚友离去,我没听到他们说一句话。只见他们偶尔抬头互望,苦苦一笑,连声音也没有出来。我想,这是一种沉思的沉默,那不出声的相互苦笑已明显露出彼此什么都知晓的心迹。

沉默常能导向沉思。佛法要领中观心之法是先要休心息念.将六尘万缘,一一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过去未来,一概不想.直观当下念头,憧憧往来,起灭不停;勿执着他,勿随逐他,勿断除他。只管细细静看.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复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久久纯熟,看到一念不生,即与般若相应。发菩提心论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心性之妙如是”。前几年到洛阳少林寺,我买了本《佛法要领》,看到上面这段话,演习了一个星期。我每天静坐四个小时,沉默不语,可总是不能“久久纯熟”,而是一坐下去,临窗望着滴翠的南山,便浮想联翩,努力强迫自己不要去想什么,结果想得更多,后来我便强迫自己去分析某一个问题,譬如:当初xx女士何以不嫁某男而要嫁某男.结果竟还真推出个子丑寅卯来,使自己大为吃惊,大喜过望.后来一直到今天,我考虑事情有碍时,便能以此为例证,循着似乎悟到的却又说不出口的规律考虑下去。我领略不到“观心”的妙处,却领略到了沉思的妙用。

我想沉思的妙用远不至于用来悟透一些平时匆忙中悟不透的事情,训练自己的思维,解决个人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更多人的沉思,加深对整个与人类生存有关事情的理解。歌德说: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这里就包含三层意思:一、人类的困境如同人类一般古老,并将伴随人类一同到终点.二,若不面对这困境重新思考,便不会懂得古人思考的到底都是些什么。三、古人思考遗留下的许多疑谜,需要我们去思考,这思考应该是崭新的。关于对人类生存有关事情的认识正是这样进展的,更靠近确切的。譬如科学。站在爱因斯坦的时代看,牛顿并不够确切。而现今人们又发现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可超越”说也不够确切。再如哲学。先承认自己已不在确切之例。所以,我们说世上压根就没有绝对确切的东西。如果说有,这种东西只可能存在这两种东西里;一种是教条,一种是沉思。

沉默在佛法上的要领是“观心”,沉思在心理治疗上的要领应该说是“松心”,即把本来绷紧的心全部松开,以求病状的好转。精神分析方法的传统手法是自由联想,实际上也是让病人进入一种对自己愿意想到的事情进行深思。这种手法通常是让患精神病的人躺在一张睡椅上,毫无戒备地谈出他想到的任何一件事情,医生的任务就是帮助他尽可能地谈出心理话并洞悉那些引起了或正在引起痛苦的以往的经历的真正原因,以解除心理的漳碍。

无独有偶,王萝斋先生创立的“意拳”与佛法上的“观心”,精神分析法的“松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拳重健身与技击两个方面·健身锻炼要求“顺乎自登、合乎需要”,即使锻炼者在“凝神定意、舒适自然”中使中枢神经系流的机能得到改善,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意拳的核心就是:以站桩为基础,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静中求动的训练方法。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灵活、协调、耐力等运动素质无不受人体肌肉紧松的制约.因此就意拳全部的训练内容来说,就是怎样正确掌握和运用“松紧”的问题.所谓“松紧”既是肌肉的“松紧”,又是精神的、心理的“松紧”,而首先是精神的“松紧”。王萝斋认为任何肌肉的活动都是靠神经支配的,神经又是受精神意志的影响。因此精神意志的控制是首要的.意拳之所以要突出一个“意”字,其道理就在这里。精神分析法承认深思,虽说主要以联想的面貌出现。意拳创始人王萝斋也承认深思,虽说是以“凝神定意”的面貌出现,独有佛家的“观心”似乎是“空心”之意。有时我真怀疑,那些吃斋打座的人是不是真的万念皆空,心源空寂?大概是凡事知之太深、解之太透,心便无碍便通体透明罢。或许他们又真是那样的罢,只因自己佛缘浅薄,不得入门而已。

不过,这倒说明,沉思的训练是多么可贵,沉思的享受是那样无穷。如果说世上什么事花的力气最少而得到的又最多,我说这就是:沉思!现今医学发达了,人们对沉思疗病,沉思健身等功能的形究又推进了一步,且运用的越来越广泛。’

美国波士顿的纽英仑迪尼斯医院设立了心理诊所,其治疗技巧是教导病人沉思和精神放松,使病人觉得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病状。该所的负责人波申柯女士自己就是过来人。她原是哈佛大学研究细胞生物的研究生,经常受高血压、支气管炎和偏头痛的折磨,后她进行沉思和精神放松,结果,这些病症不药而愈。于是,她潜心研究沉思和精神放松在医学上的运用。

波申柯强调说:“一个人沉思时,他的血压降低,心跳减缓,输往大脑的血液流量增加.”据调查,哈佛大学附属医院一些病人接受沉思和精神放松后,看病率下降了47%。

沉思能治病,当然也能健身.最近,美国一些著名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沉思冥想有助于身体健康,如果经常有意识地作这种精神放松运动,可起到消灾灭病的作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伯尼·塞格尔说,沉思冥想可以治愈和预防多种疾病。美国哈佛大学赫伯特·本森医生也认为思想松弛是对抗疾病强有力的方法,它可以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精神紧张会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能引起血压升高和不正常的心跳,而免疫功能的衰退则是各种疾病得以生长的温床.塞格尔医生说,沉思冥想是意志和精神战胜疾病的过程.患者通过思想的放松,由消极变为积极,从而起到战胜疾病的效果。这种事例在临**已屡见不鲜,许多文字记录的事例也证明,人们利用意志力量可以征服癌症,征服近乎致命的心脏病等顽症。

荷兰一项医学研究证明,沉思冥想者比其他人的致病率低50%,在威胁生命的重病比率方面,更低达87%。

沉思除治病健身,主要是开拓智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床就该入睡,醒来自然该起床.但美国科学家杰·哈得森认为,如条件允许,上床可先不入睡,醒来后也不必马上起床,在**“卧思”一番,可能会得到某些新的发现和创造。正象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发明家所得到的收获那样。

譬如德国大文豪歌德经常躺在**构思小说,然后由伊克曼负责笔录下来。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约有一半的构思与初稿是在“卧思”中进行的,因而被称为“**作家。”

杰·哈得森经过研究认为,人有三种思维状态:第一思维为睁眼思维形式,第二思维为梦的思维形式,第三思维就叫“临界思维”,即“卧思”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物象视觉综合干扰,又能处于充血充氧状态,促使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高思维的深度。

不过,“卧思”也得因人而异。从生理卫生的角度来说,人在临睡前用脑过度会影响睡眠,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更不宜在临睡前进行“卧思”,但在睡醒后“卧思”是会有好处的。

沉思既然有这么多种好处,为什么人们就不都来沉思呢?我认为,除了庸懒之外,更主要的是个习惯问题。比较而言,沉思是需要费力和一定功力的,因此,更多的人不愿在这事上费力,而是更喜欢轻松一些的回忆与遐想。回忆是神经的irw时再现,是个记忆的问题;遐想可以漫无边际、毫无依据地去迫溯一件事情的发展,它们都不需要去洞悉事物背后的东西,不要去潜心地分析寻找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我认为沉思的最佳处应该是在逆境中,在遇到比较大的挫拆、打击、克服不了的困难的时候,甚至最好是在监牢里。记得埃及首相沙达特曾说过这样意义的话:在平静的大海中航行远没有在风浪翻滚的大海里航行来得更安全.我想我们中国也有这样意思的话:在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更不容易摔跤。

事实上,许多优秀的需要沉思的杰作都是作者在困厄中完成的。那部历时弥新而且有可能一直要流传到世界末日的《周易》,就是周文王被囚时写成的;还有中国历史上的杰作《史记》.也是司马迁被囚狱中写成的;还有那部让人白读不厌的《印度史话》,让人读来心情沉重的《李自成》甚至那首振奋人心的《囚徒歌》等等等等,都是作者在狱中写成的。这足见出沉思的奇效.所以我说,沉默能保住身,而沉思却可以健全心。在哄哄闹闹的环境中不可能沉思,在欢天喜地的气氛中不可能沉思,在时来运转的时候不可能沉思。所以,在今天这么一种越来越现代化的时代中,如果你是有心人。不妨每天都能抽出一两个钟头的时间,离开哄哄闹闹的环境,躲开欢天喜地的气氛,也不要为眼前的某些利益所迷糊,一个人好好地静一静,思考思考一些问题。这样,一定会大有益于你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