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射笔点睛2

符大闰想了想,说:“他是不是在敦煌?好像电视上介绍过。”

何老师有些悲壮地点点头:“总算还有人记得他。敦煌艺术延续至今,常先生功莫大焉。他年轻时去西方留学,他的油画屡获金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但他为了保护和研究敦煌艺术,在满目风沙的莫高窟坚持了五十年。他的妻子受不了艰苦离他而去,他却矢志不渝。他是我的楷模。”

丘弹冰惭愧道:“我还算学画的呢,真是孤陋寡闻。”

符大闰钦佩地说:“看来何老师要做女版常书鸿了。”

何老师说:“我这里的规模远远不及莫高窟,但要做的事却也跟那边差不多,区别只是在于——那边是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我这里是同一个人做不同的事。有人来的时候我要担任讲解,没人来的时候我就读些书,写些研究文字,或者修补壁画。”

丘弹冰补充道:“您还要飞袋取水,燃香打坐。”

何老师说:“我打坐是为了积蓄能量,要做很多事能量不够不行。”

符大闰和丘弹冰开始观看壁画。

何老师介绍道:“这壁画作于元朝建祠时,作者无名氏。其实有名的不一定比无名的强。《清明上河图》就差一点成为无名氏的作品。要不是金朝收藏家张着在这画上题写了几句,对作者有所介绍,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画的了。”

跟画卷一样,观看壁画的顺序也是自右至左。

最右边便是画了射雁以卜的场面。二帝祈祷地仰望雁群,阿计替已张弓欲射。

“请你们注意那些雁的眼睛,”何老师说,“是不是觉得特别黑亮有神?”

“嗯,是的。”

“这是宋徽宗赵佶的画法。赵佶擅长画‘翎毛’,也就是禽鸟,他画禽鸟眼睛时喜欢用黑漆一点,因为漆会发亮。”

“有意思,”符大闰看着壁画说,“用宋徽宗的画法画宋徽宗。”

“可是,”丘弹冰指着壁画里的宋徽宗,“宋徽宗的眼睛没用黑漆画。”

何老师说:“一是可能画家遵循赵佶的习惯,在画人眼时不用黑漆。二呢,你们想想,做了俘虏、疲于奔命的亡国之君,眼里还会发光、还会有神吗?”

丘弹冰说:“这倒也是。”

“不过,”何老师问,“你们知道这些雁眼里的漆是怎样点上去的吗?”

丘弹冰说:“这很简单呀,要是够不着,可以爬到梯子上。”

“没这么简单,”何老师说,“画这些雁眼,在这里发生了‘射笔点睛’的故事。”

丘弹冰惊呼:“您的意思是,要把笔像箭一样射出去,使笔尖的漆不偏不倚地点到雁的眼里?有必要这样夸张吗?”

何老师说:“太有必要了。建这座卜雁祠是此地一位姓石的县令的主意,但建祠的最大问题是缺钱。小姑娘,你说你是学画的,你应该知道顾恺(kǎi)之点睛筹资的事吧?”

丘弹冰得意地说:“这个我知道。顾恺之是东晋时有名的大画家,一个很好玩的人。他听说蝉会用一片叶子把自己盖住,使鸟雀看不见它,这片叶子就叫‘蝉翳(yì)叶’。人要是拿着蝉翳叶,也能使别人看不见自己。顾恺之就很想得到这种叶子。有一天一个朋友送给顾恺之一片柳树叶子,说这就是蝉翳叶。顾恺之就拿着这片叶子问那朋友:‘你能看得见我吗?’那个人就故意往顾恺之身上……小便。顾恺之很高兴,他想这是因为别人看不见他了,就把那片叶子当宝贝藏起来。你们说顾恺之傻吧?”

符大闰说:“傻。”

“还有,顾恺之不但会画画,还会写诗,有一天晚上他在院子里大声朗诵自己写的诗。他的邻居听见了,就隔着墙为他叫好。顾恺之受到鼓舞,就朗诵了一首又一首。后来邻居想去睡觉了,又不忍心扫了顾恺之的兴,就悄悄让仆人代替他。顾恺之没发觉换了人,只要有人叫好,他就朗诵下去,一直朗诵到天亮。你们说顾恺之傻吧?”

“傻。”

何老师提醒丘弹冰:“你该说点睛筹资了。”

“我马上就要讲到了。顾恺之好像有点傻,其实他还是很聪明的。他住在京城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建康城里的瓦官寺年久破败,寺里的和尚想募资重修,但没什么反响。顾恺之就问和尚:‘重修瓦官寺,一百万钱够不够?’和尚说:“应该够了,可先生您哪有这么多钱捐给我们?’顾恺之说:‘你在寺里找一面墙,把它刷白,别的都不用管了。’顾恺之便在这面白墙上开始画一幅维摩诘(jié)居士像,花了一个月时间画好了,只剩眼珠没有画。顾恺之放出话去,他要当众给这幅画像开光点睛。第一天来观看的人须捐钱十万,第二天捐五万,第三天随便捐。结果头一天就有许多崇拜者早早等候,人越聚越多,开门时场面火爆。顾恺之果然不负众望,点了睛的维摩诘活灵活现,差点走下来跟大家握手。这一来,就像现在看《阿凡达》一样,没看过的拼命要看,一百万钱很快就超过了。”

何老师点头道:“你没说错。卜雁祠也想走瓦官寺的路子。但卜雁祠的不利之处是,石县令请来的画家虽然水平不低,但还没有顾恺之那么大的名气。另外,这个关外小县,无论人口和收入都不能跟东晋的京城比。瓦官寺的火爆场面难以在卜雁祠重现。”

“那怎么办呢?”

“这石县令不仅有能画壁画的文朋友,还有身手非凡的武朋友。他结交了一位幼习骑射的蒙古王爷叫八达。他请八达王爷帮他一个忙,同时也送给八达王爷一个展技扬名的机会。于是八达王爷答应请来一批王公贵族,他要当众表演射笔点睛。”

“那么,”符大闰问,“募捐是怎样进行的呢?”

“石县令先造后面的殿堂,准确地说是先造后面殿堂里的墙,更准确地说是只造一面墙,让画家先画好射雁以卜的场面,然后让八达王爷站在壁画前面向大家宣布规则……”

八达王爷说:“我只请了十七位王爷,连我十八位。别的王爷挤不进来了,因为画上只有十八只雁,没法分了。请每个人认准一只雁。”

有人问:“为什么要这样?”

八达王爷说:“你们从没这样玩过吧。”

他就把每只雁都编了号。

“比方,我认了最后面这只十八号雁,然后当众承诺,如果射中了这只雁就必须为卜雁祠捐出一百两银子。真的射中了呢,我就必须立即兑现。”

“如果射不中呢?”有人问。

八达王爷说:“射不中就加倍认罚。”

“那,”一位四通王爷问八达王爷,“如果我认了十七号雁,承诺捐二百两,八达王爷射不中的话是不是要赔给我四百两呢?”

八达王爷一口答应,面无难色。

四通王爷说:“不过,要射中墙上的不会飞的雁应该很容易的吧。”

八达王爷说:“射笔点睛,不仅要不偏不倚,还得不轻不重,才能保证每只眼珠不大不小。”

众王爷想想,觉得不会很容易。既然点睛不容易,那么反过来说,赚取八达王爷的赔偿也就容易一些了吧?

八达王爷将一支跟箭一样长的毛笔蘸了黑漆,将它搭到弓上。这样的毛笔准备了十八支。

八达王爷以往射箭都是“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的,可今天不行。应该把弓拉成“三分之二月”还是“四分之三月”,以保证落笔不轻不重,他事先经过练习。

对其他十七位王爷来说,今天不是卜雁,而是“赌雁”。

只听“当”的一声,弓弦响过,那支画笔飞过众王爷头顶,在十八号雁的眼眶中点了一下。

落笔的力度恰到好处。点过之后,那支笔的笔锋依然劲挺,毫不弯曲。

画笔坠地,八达王爷立即取出一百两银子,投入功德箱。

没等众人回过神来,第二支画笔飞向十七号雁,又一次点睛成功。

四通王爷只得说话算话,捐出二百两。

又有一位三星王爷认捐十六号雁。如果八达王爷点睛不成功,三星王爷可以拿到五百两赔偿。

可惜意外没有发生,功德箱里又增加了三星王爷的二百五十两银子。

接下来有些冷场。大家不愿意毫无悬念地往功德箱里扔银子。

这时石县令出来修改游戏规则:“各位王爷在认捐以后可以自行射笔,点睛成功的便能加倍获赔。”

这一下众王爷来了劲头,他们踊跃认捐,并且层层加码。

石县令并不担心会把功德箱里的银子全赔出来还不够,射笔点睛的难度是明摆着的。但赌徒心理总是会孤注一掷,指望侥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