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8月8日,正义峡,盐池,通往肩水金关的烽火台

8月8日上午,赵万钧陪同我前往沙门口。车过黑河,一直往北走。地势抬高,进了低矮石山丘陵间的谷地。这是通往额济纳旗的路。山口处,一道较陡的坡,沙子从北面吹来,沉积于背风处,费一番工夫,车过了。山岭豁口处,向北望,开阔辽远。对面是大青山,山之北,为海森楚鲁。

这是河西走廊通往居延海的重要山口。

清风不停地吹,瘦硬坚韧。

与赵万钧登上山岭,向南北两边遥望。临泽有板桥,乃是当年骆驼客渡河处,高台并无纪载。据说固原出土文物,有建康军飞桥人记载,不知是否与渡黑河有关。

返回高台博物馆,等待寇克红馆长时,又细细看一遍文物,然后与他议定明年宣传事。

10:30出发,再过黑河桥,穿越合黎乡,沿黑河北岸县路西行,途中见到黑泉乡十坝村中的胡杨树。时而可见沙丘,烽火台,和古城墙。天城古城两段残墙犹在。

过黑泉,罗城,天城,到黑河入合黎山处。

合黎山又名要涂山、羌谷,《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括地志》:“合黎山,亦名兰门山。晋隆安五年,北凉沮渠蒙逊欲图段业,约其兄男成同祭兰门山。”从名称变化可以透射出历代各民族的统治更迭。合黎山海拔1380—2278米,山北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山南与祁连山遥对,两山之间是河西走廊。据传合黎山是古代昆仑山、上古燧人氏观测星象、拜祭上天的三大处所之一(另两处分别为湟中拉脊山、六盘山)。燧人弇兹氏在发明编织结绳,织皮卉服,合黎山开天辟地,结绳纪历,以合黎山为渐台辟雍,立挺木方牙,仰观北斗九星,以织女星为北天极极星,以日月遮蔽为太阳回归年周期,创立日月大山天齐昆仑文明。

燧人氏是三皇之首,传说甚多,但与河西走廊、合黎山、黑河相连,则表明这里在史前文化发展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前人们把所有动物都叫作“虫”,燧人氏则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他还有“钻木取火”、“燧石取火”、大山扶木纪历、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大山榑木太阳历等十项发明。

据传说,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大鵹(li),少鵹和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其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分衍出方雷支的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其分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北跃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劳支会合;另一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劳环江部为邻。柯约耶劳后世为张姓,在挪得建有张国(今甘肃张掖市),另有一支,后来被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

站在酷热的合黎山口,真有“念天地之悠悠”的寂寥沧桑感。正义峡两边山顶都有烽火台,且向黑河边延伸。历史上,匈奴人就从这里进入河西,所以,中原王朝将此峡命名为“镇异峡”,匈奴与汉朝军队在此长时间对峙。后来,才改为今名。

2009年7月4日上午,我和刘炘等人从从瓜州出发,中午抵达高台县。在高台大湖湾与县广播电视局\电视台的朋友盛文宏(高台县广播电视局局长)等聚谈。那是首次到达高台,没想到,高台境内有这么大的天然湖泊——总共有23个。每天四月,天鹅经过,晚霞孤影,美不胜收。天鹅飞走后,青蛙开始活动,它们永远也见不着面,所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永远都是梦想。之后,沿黑河流向,经过罗城、天城及明长城,进入合黎山正义峡中黑河浇灌的一片绿州。有位“村姑”名叫蔡文卉,2008年大学毕业,在祁连山一所小学任教,月工资600元。暑假,她帮助母亲来干农活,从天城村坐毛驴车一小时,到此劳动。我们离开时,蔡文卉的母亲非要将杏子带上。她们很开心。考察后我们前往山丹,路上拍摄到壮丽的晚霞。

那次考察路线正好与我本次前往瓜州的路线相反。

看看时间,已近12点,天气闷热。我们对着合黎山上的烽火台台吃甜瓜,一只鹰在峡谷上空翱翔。黑河水少得可怜,由此穿过,便成流向居延的弱水。其地流传,临泽,高台一带曾为湖泊,大禹凿开合黎山。又说老子问道广成子于北崆峒,不遇,遂到鸡头山。合黎山之黑山,为其问道处。

罗城乡农民种植小西瓜,机器加工,去酿取籽。还有一种老番瓜,也去肉取籽。遇两处作业地,一是黑河边湿地,一是戈壁滩中砂坑,机声隆隆,场面颇为壮观。酷署如烤,劳作辛苦!但沤烂腐化的瓜肉异常难闻。

从罗城乡政府过桥,到黑河南岸,向西行。这是214道。古老丝绸之路,也走此,就近村庄。现今高速,312道,均取直线。沿途仍见烽火台。一带湿地,延伸很远。直到明塘湖水库,路边多红柳,有的还在开花。西行一阵,湿地逐渐减少。过盐池村,荒滩中显出一片盐湖及堆积如山的盐。记得寇馆长曾说有盐道遗址经过地埂坡,明清时取盐,必在此处。盐池北部荒原,烽火台连成一线,似守卫盐池。其后,辽阔荒原中只有烽火台与几处废弃的现代工厂。后来,临近公路,有双丰烽火台,编号1~5,石碑显示通往肩水金关!此次,与那着名遗址擦肩而过了!据汉简显示,该关当年甚为繁忙,出入关之商旅络绎不绝,具体到人马数及饲料供应情况。

之后一路驰骋,穿过城墙般高山,便到了高高的台地上,眼前出现黛色绿州。汽车下山,呈俯冲状,可见我们行走在山畔!

下午两点多,到金塔县城,住进航天宾馆。

8月9日清晨,吃碗羊肉粉汤,便去看展览。金塔博物馆讲解员阎艳早早开门迎候,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快乐如蝴蝶,绕着大人飞。金塔史前文物中,多石器,一件玉铲呈浅黄色,或为马鬃山玉料,另一件是彩玉,可能出自阿拉善。彩陶以马厂为最多。其中一件双耳素陶罐,显然是齐家的。金塔在汉朝曾设会水县,当时的行政中心在黑河与北大河等水系汇合处,与着名的军事管理机构肩水金关相距不远。其地考古始于中瑞西北考察团,贝格曼在此发现汉简。斯文·赫定在其大作《亚州探险八年》中详细记录这一代活动情况,经常提到毛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设毛目城(又称高台分县),1913年由高台析置立为毛目县。1928年改为鼎新县,治所在金塔县城东北鼎新镇),明水,马鬃山等地名。居延汉简史料珍贵,书法也很有特色。

肩水金关位于金塔县城东北151公里、地湾城约2公里处黑河东岸的砾石戈壁滩上,为汉代边塞关城,据学者考察,现存遗址关门为6.5 米×5米的两座长方形楼橹残壁,最高1.12米,厚1.2米,楼橹中间门道宽5米。两侧壁脚各残存四根半嵌于墙内的排叉柱。楼橹外筑土坯关墙。坞在关门西南侧,坞墙系夯土筑成,厚70一80厘米,残存处最高为70厘米。 坞西南角残存烽台和方堡,堡门内有迂回夹道,两侧有住室、灶房、仓库、中有院落。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出土汉简 850枚;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掘汉简11577枚,其它文物1311件。出土实物有货币、残刀剑、箭、镞、 表、转射、积薪、铁工具、铁农具、竹木器械、各类陶器、木器、竹器、漆器、丝麻、毛、衣服、鞋、帽、渔网、网梭以及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等,还有启信、印章、封泥、笔、砚、尺、木板画和麻纸等。

1973年居延考古队在肩水金关处发掘、出土的汉简中有“肩水金关”字样,据此证实,此处就是汉代的肩水金关遗址。从字面意思理解,肩水就是在弱水的肩膀上:在肩水金关上游,弱水流域较宽,恰似人身子,而到肩水金关处流域变窄,恰似人脖子,而肩水金关正好处在肩膀上。

肩水金关是汉朝初年在居延塞防线上设置的惟一关口。河西走廊北侧自东而西横亘着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等所谓“北山”,山势低平,有几处豁口,为天然通道。合黎山与马鬃山之间地势开阔,地貌以戈壁、沙漠为主,植被稀少,弱水纵贯南北,汇聚成居延海。弱水东侧巴丹吉林沙漠与西侧北山山脉构成远控大漠、卫戍河西的天然屏障。弱水贯穿其中,成为由蒙古高原到祁连山北麓丰美草地的南北通道,是匈奴与羌人联系的咽喉之地。在秦末汉初,匈奴骑兵逆弱水南上而进入河西走廊。霍去病第二次攻打匈奴也是从这个豁口涉过居延水,迂回西南,直进祁连山,打败匈奴。由此可知,控制弱水两岸就是控制住自漠北而至河西、西域之通道的要冲,封堵河西走廊北部豁口对汉朝意义重大。

为阻止匈奴南进,汉武帝元封二年至三年(前109—前108年)将汉长城从酒泉郡会水县北部张掖郡下辖肩水都尉府—大湾城向西修到敦煌郡龙勒县,同时还修筑肩水金关向北至殄北的居延塞墙,使肩水金关成为进出河西腹地、北通居延地区的咽喉,也成为抵抗漠北匈奴铁骑南侵的重要关口。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又遣强驽都尉路博德修筑南从镇夷峡(正义峡)口起向北沿黑河东岸毛目东山,经肩水金关至狼心北山再折向西达哈密北山一带长城沿线修筑了关城、烽燧、堡等设施,置官开渠,移民屯垦,时称“居延塞”,形成以肩水金关为中心的北部军事防御体系。其中是居延塞防线上一座重要的烽燧,它矗立在鼎新镇大茨湾村南约7公里黑河西岸高山顶上,与大墩门水库隔河相望,向南与石板墩、兔儿墩相望,向北与大茨湾墩、双树子墩等烽火台遥相呼应,墩墩相连,直至居延。

修筑城堡烽燧的同时,西汉王朝在酒泉郡会水县内设置北部都尉府、东部都尉府;在张掖郡居延县设置肩水都尉府等军事机构,派重兵把守。尤其是肩水都尉所辖居延及会水一带,自漠北战役后,匈奴受汉王朝军事压力不断西迁,酒泉郡面临军事压力日益增大。西汉王朝不断强化这一带防务。起初,汉朝以重兵屯守,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征讨大宛,同时又派路博德到居延筑塞,并“益发戍甲卒18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史记·大宛列传》)。肩水金关就修筑于这一时期,目的在于防止匈奴人从居延道南下袭击酒泉,抄李广利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