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北上额济纳

参观阿拉善右旗文物安排到12日上午。文化文物局副局长范荣南指挥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搬运文物,同时介绍出土情况。最有特色的文物除了马家窑文化彩陶和四坝文化三足鬲,就是大量玛瑙细石器和手印岩画。细石器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但由玛瑙制作的,恐怕巴丹吉林沙漠文化遗址出土最多。1998年,阿拉善右旗发现布布手印彩绘岩画和额勒森呼特勒手印彩绘岩画,2009年7月,阿拉善右旗文物部门文物普查时在雅布赖镇呼都格嘎查境内陶乃高勒洞窟中发现手印岩画。范局长认为其产生应该与女性生育能力有关。

我关注的问题之一是,阿拉善右旗与额济纳旗之间古老驼道的路线。范局长根据自己研究和对老人的走访,认为主要有两条:其一从巴丹吉林镇到平山湖等地,他说出一连串古驿站名;其二是从雅布赖西北直接到额济纳。从文物分布图看,通沟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北逶迤连绵很多古文化遗址,它们连成一线,通向额济纳。雅布赖山区有盐、芒硝、铁、铜、白云岩等矿产资源,盐湖里产盐,这与古代乃至史前文化必然产生联系。雅布赖盐湖开采历史悠久,元末明初就有相关记载。今年2月,我们进行环腾格里沙漠考察时,在寒风中匆匆浏览闻名于世的吉兰泰盐场,并在经过曼德拉苏木时向西遥望野兽脊梁般的雅布赖山。根据对骆驼客采访得知雅布赖盐场就在山脚底下,而且作为一个着名盐场,联结了草原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的许多地方。如今,雅布赖盐场盐产品市场范围主要在陕、甘、宁、蒙四省;硝化工及染料产品主要在湖北、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湖南等省区,还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中东地区。通过现代交通,雅布赖的盐把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地区也联结起来了。

5月29日,我因公务到张掖,特意绕道考察雅布赖盐场。据了解,雅布赖山里的牧民至今还用骆驼驮着自己晒制的盐出来换其它物品,这是游牧文化余绪。

游牧民族的青铜文化或许得到这些资源支撑。以前受访的骆驼客全都是在雅布赖山以南、以东活动,没想到今天得知,古老盐道也向西北延伸!这个发现令大家欣喜不已。

古道,古山,古岩画,古石器,都渗透着龙首山、雅布赖的铜和雅布赖及其他大小盐湖的盐。那些被盐和铜滋养得牧民后裔,流落何处?

这份额外的“饕鬄大餐”让大家有理由推测巴丹吉林史前生态状况不是以沙为主。而更多的谜团需要深入考察。感谢高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万钧兄提供的重要线索!

本来叶舒宪先生通过朋友联系到两位超过80岁的老骆驼客,时间紧张,来不及跑到乡下参访,甚憾!

考察团成员员刘炘、徐永盛从右旗经龙首山中的红寺湖山口进入河西走廊;大队人马则一路向西,穿越龙首山、合黎山与北大山之间的狭长荒漠地带。龙首山陪伴我们时间最长,它与合黎山一起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高平原的分界线。从文化意义上来讲,龙首山是绿洲农耕文化与漠北草原文化的分水岭,也是绿州丝绸之路与沙漠(草原)丝绸之路的界限。自然形成的人祖口和红寺湖山口沟通两大文化带,也是两条古代交通孔道。

12:00,抵达必鲁图,有四峰骆驼在游**。据说据道路不远处有新石器文化遗址。

经过海森楚鲁(中国阿拉善国家级地质公园)、苇根泉等地,下午13:30分到达甘肃金塔县航天镇。这是新名字,当地人还是习惯叫原来的名字:双城镇。实际上是现代交通驿站。“好运来美食苑”主人张文喜从地里摘来新鲜蔬菜,做饭。

大家狼吞虎咽吃完午餐,继续北上。

沿途多次遇到骆驼,有的成群结队,有的独自静坐,有的三两闲逛。正在脱毛期,脊背以下身体都**出来,“发型”颇酷。这些对生活要求低到极限的生灵,为何修炼得那么从容、超然?

经过东河大桥,看到平坦干涸的河床,又让人感慨不已。黑河,这条曾经造就了居延海的着名河流,这条以弱水进入典故而久负盛名的大河,竟然露出河底!作为黑河精神的象征符号,恐怕也只能是耐苦耐寒耐寂寞的骆驼和胡杨了!

下午17:30分,到达来呼布镇,全程480公里。

大家直奔额济纳旗博物馆。又是一顿“饕鬄大餐”。其中滋味,非亲自体验着不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