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京仅三年,就被解职而去,李白仍然继续他那飘**四方的流浪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从此,李唐王朝的盛世光景不再。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毫无政治远见的李白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一次政治投机。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李白以为他终于得到未来皇帝的赏识了,又开始得意忘形,他头脑发热,赞歌飞扬,居然一次性写出了十一首颂诗。在此选两首给读者看看。

龙蟠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永王东巡歌》其四)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

可惜,也就在这年的7月,太子李亨即位,12月,一看没戏的永王李磷,公开打出反叛旗帜,割据金陵。

最可笑的是,没有多久永王就败北,主犯李麟倒是没定罪,从犯李白被投进大牢。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加上皇帝大赦,李白后被流放夜郎。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但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据考证,李白病死的可能性较大一点。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曾作《七爱诗.李翰林白》:

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诸侯百步迎,明君九天忆。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

所以,“腐胁疾”可能是李白致病的根源,也是导致他死亡的主因。有研究者认为,“腐胁疾”可能就是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脓穿孔,这种疾病不及时救治,肺部和胸膜间会逐渐蓄脓,进而向体外腐蚀穿孔,严重威胁生命。现在看来,李白患病的原因可能和他多年漂泊流浪,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关,加上过度饮酒,服食丹药等原因加重病情,最终导致不治。

现在看来,李白一生中有诗人之大才,却没有政治家之大才,所以一生不得重用,但他最高的人生理想却也是政治上的抱负,投机次次失败,一生理想未成,以此方式历史,也算是一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