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不死的信念:城市农村两家人1

那天中午,烈日当空,江苏省东台市某镇农民蒋松林正在水田喷洒农药,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女士和一个中学生模样的漂亮女孩向他迎面走来,他们身后跟着一群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和地方领导。蒋松林抬起头来,女孩向他激动地喊道:“蒋叔叔,我是吴韵妮啊,我和妈妈看您来了……”

蒋松林看着眼前从未谋面的城里母女,一时呆了!面对记者镜头,他更是不知所措……就此,一对农民夫妇5年默默倾情救助一对身处绝境的城市母女的故事迅速在当地传开……“城市神话”感动农村妇女

吴丽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人。1987年,吴丽23岁时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不久,她就随男友一起来到江苏省射阳县工作并很快登记结婚了。第二年,夫妻俩买了一套三居室的福利房。年底,他们生下了女儿吴韵妮。谁知,1990年初,吴丽的丈夫不幸遭遇车祸身亡。

1998年初,与女儿相依为命的吴丽被诊断患有卵巢癌。医生说:“治好这种病,至少需要30万元。吴丽这些年来刚还清买房时的借款,几乎没有一点积蓄。1998年5月,吴丽的病情恶化,不得不住院进行第一次手术。不久,她又因为单位改制而失去了工作。

1999年初,在女儿的坚持下,吴丽把房子折价7.5万元卖了,母女俩在城乡接合部租了一间便宜的民房住了下来。吴韵妮执意休学一年陪母亲到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在协和医院,吴丽进行了第二次大手术后,身体极度虚弱,几次昏迷不醒。每当这时,吴韵妮只能默默地守在妈妈的床边,一有空隙,她就拿出课本认真地自学。而母亲病情一有缓和,就像模像样当起了女儿的老师。那情景,让病友和医生都心酸不已。

2000年8月,卖房款几乎花光了,母女只得又从北京回到射阳县。9月,吴韵妮破格跳级升到了5年级。开学第一次考试,她就考了全班第一。不久,她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竟一举夺得了特等奖。正是这篇作文,牵起了城里和农村两家人特殊的情缘。

2000年12月3日傍晚,家住东台市时堰镇丁谢村二组的蒋松林、喻凤夫妻俩正在家里忙碌,女儿蒋欣静放学回家了。刚一跨进家门,女儿蒋欣静就扬起手里的报纸对爸妈说:“你们看,这篇文章写得多好呀,今天我们老师在班上读,同学们全哭了!”蒋松林接过报纸只扫了一眼就被吸引住了。

这是份《小学生校园文化报》,女儿所说的那篇文章正是吴韵妮获全国小学生现场作文特等奖的《妈妈,你要站起来》。她用清晰质朴的文字叙述了她休学护理母亲治病、在母亲辅导下自学的故事——“……北京协和医院的夜,灯光柔柔的。终于,妈妈安静地入睡了,我一边握着妈妈的手,一边轻轻地翻动着书本,我真担心翻书的声音会扇醒妈妈的梦中蝴蝶……清晨,我在走廊上小声地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妈妈醒了。她总是冷不丁地打断我的朗诵,及时纠正我的发音错误……我喜欢迎着朝霞和夕阳在医院的林荫道上行走。我想,我一定能寻找到一种力量让妈妈站起来……”

读完文章,蒋松林眼睛湿湿的,半晌没有吱声。

入夜,劳累了一天的喻凤早早就上床睡觉了,蒋松林看了一会电视,等女儿熄灯后,他又偷偷地从她书包里找出那张报纸,他把睡意朦胧的妻子轻轻推醒,小声说:“你看看这篇文章,多感人啊!”

灯光下,妻子靠着床头认真地读了起来,半晌,两行热泪无声地滑落在报纸上,她颤声说:“这丫头,真是太懂事,太让人心疼了……”“还有这个母亲,多么坚强,多么优秀的一个女人啊!”妻子躺在他怀里深情地说。“要不,我们帮一帮这对母女?给她们寄点钱……”

夜深了,蒋松林久久无法入睡。他披衣起床,提笔给吴韵妮写下了一封信:韵妮小朋友,读了你的文章,我们全家人都流下了热泪……初中时,我也像你一样写得一手好文章,作文多次在市里获奖。然而,初二年级时,病魔向我袭来,我被确诊为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心脏病,加上我体质弱,医生几次都给我下了病危通知书,家里为了我耗尽了所有的家产。那时,我只有一个信念,我不能死!请转告你的妈妈,信念是天底下最好的良药,只要你不想死,你就不会死……为了表示我对你们母女的敬意,特从邮局汇了1000 元,收到请回信并将你家电话写上……蒋松林一口气写了5页纸,将地址填写在信封上之后,窗外已是曙光初现。

四年风雨 演绎人间大爱

2000年12月13日,蒋松林收到了吴韵妮写来的回信——蒋叔叔:收到您的来信和汇款单妈妈流着泪说:“天下还是好人多啊……”说来真神,妈妈已经卧床两个多月了,今天她支撑着下地了,竟然还练起了书法。“信念是世界上最好的良药,只要你不想死,你就不会死。”妈妈说,您说得真好,像个哲学家似的。妈妈说,我们得想办法让钱生钱,妈妈决定用这笔钱做本,发展养鸽事业……很不好意思,我们租住的房子还没有装电话……接到吴韵妮的回信,蒋松林一家高兴不已。喻凤说:“今后,我们就省一省,多帮帮他们吧,他们多不容易啊!”听了妻子的话,蒋松林心里一热。

蒋松林所在的村随处都是小洋楼,而蒋松林家住的是三间低矮的平房。平时,他们一家除了种两亩多责任田之外,蒋松林还开着一个小小的车床厂,给附近的工厂加工一些零部件,一个月下来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喻凤则开着一个缝纫店,可以维持一家人的柴米油盐开支。婚后妻子的身体时常闹病,因而积蓄了10多年也没有把楼房修起来。对于蒋松林夫妇来说,房子,是他们一生的希望。

当晚,小两口商量说,要不,我们的房子干脆再缓一缓吧,帮人帮到底。意见达成一致后,他俩又把女儿叫来,说,我们开个家庭会议吧!

蒋松林首先发言说:“静儿,我们想帮一帮那个会写作文的城里妹妹,你同不同意?”虽然女儿盼着住新楼房很久了,但见爸妈这样有爱心,很感动,当即表示同意。讨论之后,蒋松林综合了“会议精神”宣布了“三大纪律”:一、今后家中10元以上的开支要经过他这个家长审批;二、每年向他们汇款3000元以上;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别人透露这一机密。

于是,蒋松林又连夜给吴韵妮和她妈妈写了一封信。因为不知道吴韵妮的妈妈叫什么名字,他只得取东北“冰城”之意称呼——冰城姐,韵妮小朋友:经我们全体家庭会议同意,决定长期对你们家进行一些微薄的帮助。说微薄,是因为我们不是富康之家,但也请你们放心,我们家开着一个小型车床厂,我爱人开缝纫店,生意还不错。如果不嫌弃的话,我们家就是你们的亲人,有什么困难,请及时和我们说。现在给你们寄800块钱,你们把电话装好吧,有什么事,电话沟通更好一点……信件寄出半个月之后的一个晚上,蒋松林一家人正看电视,电话突然响起,蒋欣静跑过去接,半晌。她扭过脸来,脸红红地大声喊:“爸爸,快点,韵妮妹妹来电话啦……”蒋松林一阵激动,连忙起身接电话。

吴韵妮家里有了电话,蒋松林和他们联系就方便多了,他每隔几天就打电话询问她们的情况。

2001年的春节,蒋松林将自家做的腊鱼、腊鸡、腊猪肉装了一箱寄给他们,并寄500元钱作为孩子的压岁钱和新学期学费。收到这些,吴丽给蒋松林打来电话,说:“蒋老弟,你这样做又叫我怎么报答呢?我说不定哪天一口气上不来就走了……”“你快不要这样说,为孩子着想,你也不要拒绝我们的微薄心意……”

春节后,吴丽的身体有了些好转,不久竟能够自己出门买菜了,农历三月初三是吴韵妮的生日,蒋松林提前给她寄了100元钱,并打电话叮嘱吴丽给孩子买生日蛋糕。那天,吴韵妮放学后像往常一样打开房门,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小餐桌上,除了香喷喷的饭菜,还有生日蛋糕和鲜花,她扑到妈妈怀里撒娇之后又怪妈妈太铺张,妈妈说:“这一切,都是你蒋叔叔的安排……”说着,蒋松林祝生日快乐的电话就来了……此后,又是吴丽的生日,蒋松林同样给她寄去了100元。女儿欣静闹情绪说:“我过生日的时候,你们就煮几个鸡蛋,做一碗面条,这也太不公平了吧?”妈妈说,那我再给你做一套衣服吧。女儿赶紧说:“算了算了,还是省下布给你们自己做吧。看你们,自己开着缝纫店,却几年都不做一套新衣服穿。”

每隔半个月,蒋松林就给吴丽母女写一封信给予鼓励。为了把信写出文采,他特意跑到新华书店买了两本厚厚的《名人名言录》,又认真读了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每次写信他都会附上一两条恰如其分的名言。这些名言,吴韵妮都一一记录在日记本里。

在爱心的滋润下,吴丽的身体有了好转,她除了养鸽子,还把自己做姑娘时的毛线编织特长也用上了。她到附近的一家手工艺加工厂签订了领料加工协议,身体不适的时候,她就半躺在**编织。每次,他都将那些短线巧妙地利用起来,给蒋松林一家人每人织了一双手套、一双袜子,又给喻凤母女每人织了一顶漂亮的帽子。两家人虽未见面,却彼此心里有了真切的牵挂。

2002 年5 月的一天晚上,吴韵妮突然打来电话,带着哭腔说:“蒋叔叔,妈妈病重了,流了好多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