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什么样的文章能赚取《知音》四万元?
《知音》重奖好稿的传统,可以说是立刊之本。好稿不看作者,不讲人情,更无暗箱操作。我在知音工作的7 年时间里,一共有两篇文章获大奖,每篇收入近4 万元。那么,什么样的稿子能一路夺关斩将,获得巨额奖金呢?
从历年来获奖的情况来看,一般是爱心类稿子。只有真实、鲜活、生动、厚重、昂扬、感人至深的稿件,才有获得大奖的可能。
首先说说《知音》的好稿奖励制度。
《知音》每个编辑部都有一个“小金库”,或者说叫奖励基金,每期杂志出来,主编会召集各室主任、主任编辑,偶尔也会邀请群众代表一起评议当期好稿,并当场给出奖励。奖励的项目有好创意奖、独家新闻奖、最佳编辑奖、新作者奖等等五花八门。每一个单项的奖金三五百,最高可达千元。当然,这只是“湿湿碎”啦,虽然每期都会奖励七八千上万元,但毕竟面广,单篇奖金不高。但你若未能在此评奖之列,大抵也是与月奖无缘的。需要说明的是,此奖励是发放给编辑的。
月奖在每期杂志的当月稿件中产生,一般是《知音》主刊的上、中、下各产生一篇,单篇奖金1万元。评出后在杂志上公示,无异议则可发放给作者。获得月奖的稿件必须由编辑写反馈,也就是将此稿件发表后所产生的反响综合后写成文字,上交给《知音》编务部,由编务部核实,评定后交老总定夺。反馈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编务部对稿件的评定。
写好反馈,是获得大奖的第一步。以我获得大奖的两个稿件为例,反馈如下:
《不死的信念:城市农村两家人》(2004 年10 月上半月刊)一文,讲述了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五年默默帮助一对苦难的城市母女治病、上学的故事。此文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一、媒体跟进,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期刊物上市的第一天下午,河北卫视《真情旋律》栏目负责人苏为就给编辑打来电话,请求协助将该文故事制作成电视节目。随后该栏目组给编辑部发来传真,承诺节目播出时在字幕上打出“《知音》杂志友情支持”字样。此后,先后有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江苏卫视“1860 新闻眼”(最先报道此事,在本刊发稿后又进行了追踪报道)、安徽电视台(已于10 月初播出)、江苏电视台《情感之旅》栏目(已定于10月29日播出)、湖南卫视等近10家电视台与本刊联系,请求友情支持。
二、各方关怀,引得爱心如潮涌。10 月3 日上午,北京鑫业达鞋业有限公司职员王月飞打来电话表示,每月给那对苦难而坚强的城市母女帮助500元,一直到小女孩徐哲纯大学毕业;同是这一天,全国各地打来询问该文主人公近况的电话就有10 余个;10 月4 日,广东湛江市市政园林局的吴女士打来电话,请求本文编辑帮助她认徐哲纯为干女儿,并愿意负担她上学的所有费用;10 月5 日,江苏溧阳从事交通工程业务的钱先生深情来电,说自己被江苏农民蒋粉扣夫妇的这种义举深深感动了,想请记者转告他们,他愿意给他们一家投资100 万元以内兴办实体,他相信像蒋粉扣这样的人才是最值得信赖的,同时,他也想给徐岩、徐哲纯母女捐一笔钱。他说:“她们母女也是好样的。帮助人,就要帮助这样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的人。”
三、不堪其“扰”,母女含泪谢恩人。此文发表后,不仅编辑部接到大量的电话和读者来信,文中“两家人”都受到了“无法忍受的骚扰”。江苏东台市文明办看到文章后,特意到农民蒋粉扣家了解情况,进行慰问,表示将授予他家“五好文明家庭”光荣称号;东台市时堰镇镇政府将蒋粉扣一家的事迹写成材料,在全镇开展“树农村文明新风”活动。同时,不计其数的电话打到蒋粉扣家里:电视台、报刊社要求跟进采访;好心人询问他家和徐岩女士家近况;要和他交朋友甚至合作做生意……在徐岩和徐哲纯母女家,几乎每天都充满了爱的惊喜。徐岩女士说,她已经回绝了好几家电视台的邀请,因为身体不允许,蒋先生也不同意、不配合她再进行宣传,但是,全国各地的热心读者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她的地址和电话,让她在病痛中得到了极大的安慰。目前,她共收到全国各地零零星星的捐款近5000 元,而女儿徐哲纯所在的射阳二中为其免去了1000 元的学费。近日,徐岩女士给编辑打来电话:“我向媒体透露这个消息绝不是为了寻求捐款,更不是为了出名。在我的内心,我只是对蒋先生这种大义之情无以为报,通过这种方式,是有违蒋先生初衷的,他现在仍在给我们帮助,但他不同意我再进行报道。我现在身体状况还算稳定,能自己做编织挣钱,我不需要捐款。昨天,广东的邬金华女士又给我寄来了400 元钱,我在邮局给她办了退汇。感谢《知音》,感谢社会各界的好心人……”徐岩女士在电话那端哽咽着说。
四、读者惊叹,《知音》影响真不小。近日,湖南汉寿县第一中学高一(35) 班班主任胡利红,特意给编辑部打来电话,邀请编辑在适当时候前往他们学校,就这一篇文章在他的班上讲两堂课:一堂是“自强不息与爱心”,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一堂是“文章结构与细节”,对学生在新形式下的写作进行启发教育。胡立红老师说,这一篇文章无论是主题还是写作方法、语言都值得他的学生认真学习,他已将该文复印,全班学生人手一份。蒋粉扣先生给编辑打来电话说,以前很少看《知音》,真不敢相信杂志会有这么多人关注。“每天不断的电话已经严重干扰了我家的正常生活,一到晚上,我只好把电话线拔掉。”
各位不难看出,以上反馈也是典型的知音风格,催泪、煽情,但是,你得有内容可写,反馈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有没有强烈反响,读者、同事、领导,都看在眼里。而另外一种情况则不必使用催泪弹,只须摆出几个“硬条件”即可。如武大黄来女的故事,反馈就写得很简单:
《知音》以《我相依为命的父亲,携女流浪南北》(2005年10月上半月刊)为题报道武汉大学“背着患病的父亲上大学”女大学生黄来女,武大团委、学工部组织学生学习本文,并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黄来女的不屈精神,称黄来女是“武大楷模”、当代大学生的典范。随即,中央电视台10 套、北京电视台大宝真情栏目、湖南卫视真情栏目组、湖北电视台等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此稿获得当月万元大奖后,在评选年度两万元大奖时,机会来了,黄来女被评为2006 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6 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有了这两个硬件,其他竞争对手的“催泪弹”顿时失效。
那么,要想一个稿子获得《知音》4 万元,必须满足这样几个条件:必须是编辑自采稿件,单篇稿件的编辑费在5 千元以上、编辑部奖金1 千元左右、稿费5 千元左右(全部稿费约7 千元,编辑自采稿打七折计五千)、月奖1 万元、年奖两万元——这样算来,一个稿子就会有4 万元以上的收入。当然,如果不是《知音》编辑,同时能获月奖和年奖,加稿费也在3.5 万元以上,也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