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一撇到汉阳

武汉人把谜语叫作谜子,猜谜语叫做打谜子,这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智力游戏。谜,方言读mèi,打谜子,听起来像是“打妹子”,莫见怪,当年武汉人就是这么说的。

“打妹子”,这玩意不择场地,不讲条件,随时随地都可“打”将起来。特别是夏天的傍晚,晚饭一吃,竹床一摆,吹拉弹唱,说笑逗乐,各种节目轮番上演,好不逍遥,其中,“打妹子”是盛行不衰的老经典。

那些老腔老调老韵味,至今难以忘怀。

我先从“一撇到汉阳”说起。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汉阳;十字对十字,月亮对太阳。

字谜,谜底是繁体的“庙”字,据其字形而编,两个十字夹一个日,旁边一个月字,十字相对,日月并立。“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汉阳”,是个“广”字。

以此起首的字谜比较多,比如: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汉阳;汉阳拐个弯,无点万里长。

谜底“方”字,“方”字去点为“万”字。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汉阳;汉阳有座尖尖山,睡在水之上。

谜底“康”字,横睡的尖尖山,躺在水的上面。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汉阳;汉阳有个人,只有一寸长。

谜底“府”字,“广”字下,一竖人,加一寸。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汉阳;小小汉阳府,里头住皇上。

谜底“庞”字,皇上为真龙天子。

最有趣的是这一首: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汉阳,汉阳拐个弯,甩两甩;再拐一个弯,甩两甩,左一甩,右一甩,一甩一甩再一甩。

?把人“甩”糊涂了。

“廖”字。“广”里面两个“习”字,“拐个弯,甩两甩”,很巧妙,后面“左一甩,右一甩,一甩一甩再一甩”就更妙了,七甩八甩,甩来甩去,让人觉得难以捉摸,然妙趣也因此而横生。

也有“一撇到武昌”的: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武昌;只见龙戏水,不见凤求凰。(由徐明庭先生提供)还是“庞”字,简体繁体俱通。

武汉民间广为流传的儿童谜语谣,对于开发智力,训练思维,扩大见识都有着重要意义,其特点是谜面多为简短生动,朗朗上口的句子,谜底多为寻常可见、儿童熟悉的事物,且口头相传,通俗易懂,地方特色浓郁。

头大尾小一只船,走了武昌走湖南,走到洞庭湖口翻了船。

射儿童们很熟悉的汤匙,即舀汤的小勺,武汉人俗呼瓢羹、调羹。头大尾小,汤匙盛汤的部分一般为圆形、椭圆形,大一些;匙柄长形,像条尾巴,喝汤时,汤匙一歪,将汤水送进嘴里,此谓洞庭湖口翻了船。

这首生活气息浓厚:

一小一起玩,不分女和男;要分女和男,除非见县官。(先祖母谢秀英老人传唱)谜底,鸡。小鸡在一起,无法分清公与母。县官,谐音“现冠”,等小鸡长大了一些,现出鸡冠,就能很容易分出公鸡、母鸡来。

一小:从小,打小。

纵观全国各地有关“喂奶”的谜语,概不如武汉的这两首生动有趣:

其一:一棵树,两个梨,只能嗍水,不能刨皮。要是不把得伢伢吃,伢伢就要哭啊哭啊啼啊啼。(选自彭翔华《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第428页,由余桂珍提供)谜底是喂奶。树喻人,两个梨喻两个**,这当然只能嗍水,不能刨皮了。

其二:又白又凸两座坟,一只小兔两边闻,左一闻,右一闻,咬倒一个嗍嗍神。(选自彭翔华《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第429页,由杨清提供)凸:与凹相对,高起,突挺;凸,读如bong 3。嗍:用唇舌裹食,吮吸。

同上首一样,谜底也是喂奶,也采用了比喻修辞格,但与之相比,过程描述更具生活气息,特别是“咬倒一个嗍嗍神”,又形象又有趣,可以从中体会一些武汉口语的特点和独有的表现力。

下面这首,既生动有趣,又让孩子们学到了一些知识:

金龙洞,银龙洞,进去一条龙,出来一只凤;龙不配凤,凤自配凤,凤再生儿,儿又成龙。

听起来有点复杂,比喻意味浓郁,很有文化感。谜底是蚕,蚕古称“天虫”,是完全变态类昆虫,这首谜语形象地描绘了蚕由蚕卵到蚕虫、到蚕蛹、到蚕蛾等四个生长发育过程。

金龙洞,银龙洞:指黄色和白色的蚕茧。龙,凤:龙指蚕虫,凤指蚕蛾。

进去一条龙,出来一只凤:成年蚕虫作茧自缚,化为蚕蛹,再羽化为蚕蛾。

龙不配凤:蚕虫不与蚕蛾**。

凤自配凤:雄雌蚕蛾自行**。

凤再生儿,儿又成龙。蚕蛾再产卵,卵又成蚕虫。

老大老大,奓子八胯,口里吃人,肚子里说话。(选自朱建颂《武汉方言研究》第181页)谜底是房子。团伙或帮派的头目称为老大,武汉也泛指有狠气的人,此处相当于“你有狠气,你是老大”。现如今,房地产是真正的老大,武汉人智慧,百把年前就晓得,房地产会成为各行各业的“老大”。

“奓子八胯”是武汉人的惯用语,常形容人坐着躺着的时候双腿张得太开,其状不雅,有碍观瞻,这里指房子敞开大门。奓,zā,方言,张,张开;胯,kà。

这是比较典型的武汉谜语,特有的地方用语,如“奓子八胯”;出乎意外的幽默风趣,如“口里吃人,肚子里说话”,听起来让人觉得很稀奇,不可思议,揭穿谜底后,又觉很在情理之中。

苏联来了个大板栗,窦里剥皮外头吃。

答案是“鸡肫”。鸡肫就是鸡的胃,外形扁圆,像个板栗,外有筋膜,内有肫皮,两侧为肫肉,其肉为紫红色,可食用且味道鲜美。鸡肫皮是鸡的砂囊内壁,系消化器官,用于研磨食物,必须先连皮带砂囊去掉,即所谓的“窦里剥皮”。肫:武汉话读“jūn”。窦里:里面。

《索河镇志》第469页也有一首谜底为“鸡肫”的谜语谣:

山东的果子,广东的皮,我的果子真稀奇。人家的果子皮包肉,我的(wo2 · di4)果子肉包皮。 这首也很有趣:

一个伢,穿红褂,一打一哇!(选自朱建颂《武汉方言研究》第181页)鞭炮,起源很早,相传有两千余年,《荆楚岁时记》中便有记载。各历史时期称呼不同,有“爆竹、爆竿、炮仗、编炮”等。

用谜语来开玩笑,如这一首:

瓜子脸,梅花脚,一对耳朵朝前撮;六月天,穿皮货,又会讲来又会说。你若猜到了,带回去,当老婆。(选自彭翔华《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第424页,刘协林搜集)坊间,大人和小孩开玩笑,打个谜语你猜,“瓜子脸,梅花脚……”,嘴快的孩子马上答道:“狗子、狗子”,此刻,大人才慢慢笑着说出最后一句“你若猜到了,带回去,当老婆”,结果,把嘴快的孩子弄得面红耳赤,四周的人便哈哈大笑。撮,朝前面;皮货,皮衣。

下面这首听起来蛮吓人,解开谜底后,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一个葫芦七个眼,哭的哭,喊的喊,吃的吃,舔的舔。猜不倒,白活在人间;猜到了,你是活神仙。

儿时习唱。

谜语,谜底是人头。把人头比作葫芦,有趣。鼻子、眼睛、耳朵各有两个洞,加上一个嘴巴,共七个洞。

眼:一般指小窟窿、小洞,武汉有“窟眼、心窟眼””、“眼子、闹眼子”等词汇。

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头上居然都有七个洞,不说不知道,一说惹人笑。

开发智力方面的谜语也很多,比如这一首:

爷两个加爷两个,三个包子不撕破,还要一人吃一个,算不出来是苕货。(选自《蔡甸民间歌谣集成》第190页,宋祥运搜集)爷两个,父子两人。先设了一个套,“爷两个加爷两个”,二加二等于四,三个包子怎么能一人一个?关键是“爷两个”中,有一个既是“爷”,又是“儿”,这实际是祖孙三代三个人,分三个包子,自然是无须撕破了。又如:

一个油壶斤十七,连油带壶二斤一,壶中装油知多少,算出油来归你吃。 智力测题,算壶中有油几何,其实这是一个空壶。那时,计重单位是十六两合一斤,斤十七,即一斤十七两,正好二斤一两,“连油带壶二斤一”,只会是滴油未装。

电影《刘三姐》中也有类似歌谣,罗秀才唱:“一个油桶斤十七,连油带桶二斤一,若是你能猜得中,我把香油送给你”,刘三姐答:“你娘养你这样乖,拿个空桶给我猜,送你回家去装酒,几时想喝几时筛”。

供成人猜射的谜语就复杂多了,丰富多了,有些谜语本身就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诵可咏,可赏可玩,有些还引经据典,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何应钦,无人无丁;白崇禧,砍头挖心;胡宗南,十月不见;谷正纲,除掉八人。(选自《蔡甸民间歌谣集成》第192页,宋春潮搜集)这是一首很出色的字谜,表意准确,形象生动,含义深刻,答案是“口”字。

何应钦的“何”字,去掉“人旁”和“丁字”,口也;白崇禧的“白”字,砍掉上面的“头”,挖去中间的“心”,口也;胡宗南的“胡”字,“十”和“月”抹去不见,口也;谷正纲的“谷”字,除掉“八字和人字”,仍为口也。

这四人俱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历史人物,用他们的名字作字谜,构思上可谓是别出心裁,意在言外,表达上又编派得天衣无缝,自然而然。

伍子胥提兵调将,程咬金打破瓦岗,薛仁贵瞒天过海,楚霸王自刎乌江。(选自彭翔华《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第426页,陈家证搜集)谜底,打水漂。打水漂,一作“打水飘”,是人类最古老的游戏之一,据推测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中国民俗大系·湖北民俗》第378页上有介绍:打“卓卓”,也叫“打漂”,“放水鸭”。玩者随手取瓦片或石片一个,平甩削于水面,以在水面跳动的次数多,时间长为胜。 伍子胥、程咬金、薛仁贵、楚霸王等都是具有传奇色彩历史人物,这四句俱是比喻玩“打水漂”的动作过程。“提兵调将”,即准备游戏;“打破瓦岗”,捡起一块瓦片;“瞒天过海”,将瓦片抛出,让其在“水上漂”;“自刎乌江”,瓦片沉入水底。

武汉水面广阔,适合于玩“打水漂”。另,这个词武汉现多作惯用语,喻花费多却无收益,全都浪费了。

有脚有手要人牵,穿红着绿做神仙,做官不管百姓事,死了不去见阎君。(选自彭翔华《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第427页,喻剑秋搜集)谜底是没有生命、死去不必见阎王的“皮影子”。

老武汉把“皮影子戏”叫做“平子戏”,“平”当是“皮影”的快读合音。皮影又称灯影,表演时,前要用经过加工的白色纱布隔挡,后要用灯光照射,中间则由人操纵兽皮刻制的各色人物,再伴以道白、歌唱、伴奏等。皮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民间戏曲剧种之一,湖北的沔阳(今仙桃)、潜江、云梦是享誉海内外的着名皮影艺术之乡,民间流传“看牛皮、熬眼皮、半夜回家撞鼓皮”的谣谚。

文官升堂不见堂,武将杀人不见伤,行走千里不出门,夫妻恩爱不同床,亲生父子不同姓,同胞兄弟不同娘。

(由梅长林老人提供)

通篇围绕一个“假”字行文,升堂是假,杀人是假,行走是假,夫妻、父子、兄弟全是假,原来是个谜语,谜底是“唱戏”。

上得台去,煞有介事;下得台来,一切皆虚。假情假意,假亲假戚,假官假吏,假富假贵,且把假戏当真演,假作真时假不假,这就是戏剧艺术,其魅力和价值亦在于此。 有些看起简单,解说起来文化还蛮生僻。比如这首:

一加一,横直不是一。(由徐明庭老先生提供)谜底是“十”。横直:横竖,武汉话有时用来表示肯定。这里的“横直”,既表示一横一竖,也有“反正”的意思。这个好解释。

在规范的汉字中,是没有“竖一”这种写法的,它也不是阿拉伯数字的“1”,但民间流传的“草码数字”中有这种写法。“草码” 也叫“苏州码子,花码、肉码、番仔码、商码”等,是民间一种记账用的数字符号,曾广泛流行于各地区,各行业,香港小学数学课程中将其称为中国古代数字。老武汉也有叫“〩‖码(读如文刀码)”的,来源于简写的“刘”字(“〩”如右边的“文”字,“‖”如左边的立刀)。“草码”从1到10的十个数字分别写作“|、‖、〣、ㄨ、〥、⊥、〧 、〨、〩、十”。

有关乌龟的谜语全国各地流传不少,有一首蔡甸的乌龟谜,确实令我佩服。这是一个比较有特色,且民俗文化意味浓厚的精彩之作。

钳子嘴巴铜匠行,吊砣脑壳瓦匠行,绿豆眼睛杂粮行,丝瓜颈子小菜行,八卦壳子药草行,四把黑桨船运行,锥子尾巴皮匠行,乌黑皮子生漆行。(选自《蔡甸民间歌谣集成》第183页,宋春潮搜集)钳子:一种工具,武汉人俗呼“老虎钳子”,钳子钳夹东西很紧很稳。乌龟咬物具有不松嘴的特点,人若不慎被其咬住手指,是很难摆脱的,用“钳子”来形容其嘴巴凶狠,很恰当。

铜匠行:玩笑话,意思“这是铜匠行业里面出来的”。铜匠行以及后面各行,用法一样,均系幽默用语。

吊砣:瓦匠砌墙时用来测垂直的吊线砣,此处形容乌龟脑壳像瓦匠的吊线砣。吊,原为“掉”。

绿豆:乌龟,绿豆小眼。

丝瓜:乌龟颈子可伸长,如丝瓜。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有“八卦图”。乌龟壳子像“八卦图”。因此老武汉人将其称为“八卦”的,“八卦肉”就是乌龟肉,“八卦汤”就是乌龟炖的汤,这是老武汉有名的滋补汤品。

黑桨:指乌龟的四只黑爪。

锥子:一种尖端锐利的金属工具,用来钻小孔,皮匠用得较多,此处指乌龟尾巴。

乌黑:乌龟表皮漆黑,如上了生漆一般。

老武汉的“打妹子”,我折服你的文化蕴含,何其深也!

灯 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