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新姑娘,睡竹床
老武汉人应付暑热,除了扇子外,还有竹床这一宝。竹床是普通人家夏天常用的乘凉露宿用具,全竹制品,家家必备,家大口阔者,多至四、五张。竹床用久了,经年的汗渍浸透和反复擦拭,渐渐会由绿由黄变成深红色,据说颜色红得越深,越亮,竹床就越冰凉。
所谓“暑天无君子”, 老武汉人形容热:“热得人恨不得剐皮”,连皮都舍得剐,还有什么面子和讲究丢不下的呢?乘凉大军几乎囊括了街巷中的所有居住者,男女老少,高低尊卑无一例外地一起高唱着这“竹床壮歌”,演绎着这“乘凉奇观”,包括新婚的新娘子。武汉有首童谣:
新姑娘,睡竹床;竹床高,摁了腰;竹床低,岔了气。
武汉俗呼新娘子或刚结婚不久的女子为“新姑娘”,摁:ěn,借字,本字未考,意思是“硌”,身体接触小块硬物而引起的某种感觉,朱建颂认为可以写作“隐”。
武汉的竹床阵不知摆了多少年,人们说,旧时武汉最为精彩的风景不在白天,而在日落之后……关于竹床,清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 中有这样诗句:“后街小巷暑难当,有女开门卧竹床。花梦模糊蝴蝶乱,阮郎误认作刘郎”,不过这错把“阮郎”当“刘郎”的尴尬事儿,纯属文人的游戏之笔,实际上,武汉坊间乘凉是很讲究规矩和自我防范的,正常女子,正常情况,这“误认刘郎”之事,不敢说绝对没有,至少是十年难遇。
民国时期,汉口曾下令禁止露宿,据1917年6月25日《汉口中西报》载:“汉口现时当夏令,天气亢阳,炎热异常,每有男妇当街露宿。但男女混杂不惟有碍风化,抑且有碍卫生,警察局长周君见及于此,刻已传知各警署一体切实严禁”。
对于小门小户来说,习惯成自然,乘凉露宿只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大众认可的民间习俗。事实上,人们的道德节操观念是非常强烈的,根深蒂固的,除了图个凉快以外,并无其他什么想法。这个底线就是竹床阵最起码的保障,也是它存在的社会基础,否则,竹床阵是绝对摆不成的,摆不长的。露宿者嘲弄这些官老爷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吃饱了,胀糊涂了,而那些警察们总不能把人硬往屋里塞,所以靠权势来“禁”肯定是禁不住的。 竹床大阵最盛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到八十年代中期,那时社会人口增长太快,一家少则三四个,多则七八个孩子。一到黄昏,大街小巷满是呼啦呼啦的人和数不胜数的竹床。路有多长,街有多长,竹床阵就摆多长。有一字长蛇阵,有天女散花阵,有横七竖八阵,有东倒西歪阵。大竹床靠小竹床,低竹床挨高竹床,满打满当的,有时晚上出去办点事,就只能用身体排出障碍,闯五关过六寨,挤进挤出了。最恼火的是骑自行车的人,白天骑车出去,人骑车;煞黑回来,到处是竹床,自行车推都推不进来,只有扛着自行车,弯弯扭扭地回家,车骑人。 多数人家的晚饭是在外面吃的,竹床就是餐桌,一家人一围,其乐融融。有段时间“兴”喝“鲜啤酒”,一毛钱一大杯,有人就早早地提着“炊子壶”商店去买了回来,用水“镇”着,等到晚餐享用,这种“水镇啤酒”倒也清凉解暑。而那些老“酒麻木”们则只喝白酒,即使没有什么下酒菜,天气再热,哪怕是劣质的“苕干酒”,每天也要抿它几口。小街小巷里生活不用遮掩,哪家的小日子过得怎么样,一目了然。
整街的人整夜睡在外面,照说相互之间的干扰是蛮大的,外地的人可能不相信,很少人因乘凉而产生磨擦、纠纷。竹床一摆,天黑了,路灯亮了,讲故事的、谈家常的、传新闻的、说时事的、“斗闪法”(开玩笑)的、发牢骚的、听收音机的、哄小伢的、拉胡琴的、吹牛的、哼戏的、打牌的、下棋的,一一展现,各得其所,也各得其乐。
街头巷尾摆竹床,男女老少夜乘凉。坦胸露腹无邪念,一把蒲扇入梦乡。
左邻右舍,相安无事,坦胸露腹,邪念并无,究其原因,一是当时社会风气和政策导向不同,生活“作风”是大问题,稍有不慎就会身败名裂,人们不敢轻易闯红灯;二是街里街坊的,也藏不住什么秘密,钉大点事,“小脚侦缉队”们都会把它查个一清二楚。如此这般,即使个别人有想法,也只敢想,不敢干了。
改革开放初期,政策活泛起来,允许私营经济,武汉人将竹床文化推向了极致,除了乘凉露宿以外,还有一些新的创造。如竹床餐厅,在迎风的街头,搭起炉灶,摆几张竹床、供应菜蔬、鱼肉、蝌蚂(青蛙)等,还有啤酒、果酒、靠杯酒,亲朋好友乘凉带聚会,生意蛮火热的。又如竹床棋摊,三五张竹床,摆七八副棋局,供爱好者鏖战,乘凉下棋两不误,不过,要掏点小钱,一毛钱一盘,由对阵的输家出。至于赢家,主要是过个瘾,不图赢钱,棋摊老板弄得好,一天可搞张(十元)吧钱。武汉人把摆地摊叫“挖地脑壳”,还有人摆张竹床,弄点小商品,凭着竹床柜台,做起小生意来。 随着电扇和空调进入寻常人家,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竹床阵在武汉基本消失了,偶见零星,也溃不成阵了。
竹床小酒老婆伢,除了神仙就是他!
一字长蛇阵,摆到大街上。
扫地的和睡觉的,上班的和做梦的,是对矛盾 打竹床——已成绝唱的老手艺
生意火红的竹床餐厅
竹床棋摊
竹床牌局,玩法不少,有“争上游、打百分、升级、拱猪、捉黑桃k”等,只娱乐,不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