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一家煨汤十家香
最能代表武汉世俗文化的特色饮食是什么?答案是煨汤;武汉最具有人情味的饮食是什么?答案是煨汤;最容易勾起外地武汉人乡愁的饮食是什么?答案还是煨汤,毫不夸张地说,煨汤已经深入到武汉人的骨髓之中。
武汉是古代荆楚的一部分,其煨汤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羹,最早指带汁的肉,这里面的“羹”,已经是“汤”的意思了;饭稻羹鱼,用稻米做饭,用鲜鱼炖汤。古人说的羹匙,就是现在的汤匙,武汉人叫汤瓢、瓢羹。
“无汤不成席”,市井百姓的口头禅,老武汉不成文的规矩。客来了,一桌菜再丰盛,没有汤,不算完美的待客之道。而且,还要另外添一碗专门给客人单独吃,这才算是礼性到堂,尽管现在物资条件好了,直到知道现在,还有不少家庭存留着这种习俗。
对于煨汤喝汤,武汉人似乎有瘾,尤其是物资匮乏、生活艰辛的年代,能够有碗汤喝,简直就是最高荣誉的享受。把个十天半个月不喝汤,一些人便像掉了魂似地,提不起精神来,肚子里没有油水,心里?得很,总欠有碗汤喝。所以旧时人家,即便家里生活再困难,至少每个月也要想办法煨回汤。穷人家煨汤,“斤半肉,桶半水”,没有办法。如果有人说他家里半年没有煨汤,则表示穷困到了极点。
于是,喝汤就成了一家人的节日,这是歌谣给我们记录了当年的温馨和欢欣:
排子骨,铞子汤,一家煨汤十家香。爹爹胡子长,爹爹先尝;婆婆指甲尖,婆婆先添;爸爸好大脚,爸爸先喝;姆妈眉毛齐,姆妈先吃;哥哥胯子短,哥哥端碗;我嘴上无毛,围倒桌子跑三跑。
谢秀英老人传唱。
一铞子酽汤,原汁原味,既是待客的佳肴,也是一家人难得的美食。本谣描绘的喝汤场景,上慈下孝,既有相互谦让的关怀和友善,也有其乐融融的喜庆和兴奋。寻常百姓,寻常日子,却显得那么真切动人,那般不寻常。
煨汤的器皿有两种,一种是小瓦罐,也叫鸡婆罐子,最好用农村大灶的余火煨制,汤酽肉烂,醇香味美。喝后粘牙齿,黏嘴唇,绝对是鲜美得难以形容。这种瓦罐容量有限,一般用来待客或者过年。旧时家大口阔,为了保证人人都有一碗汤喝,平常所用都是大铞子。铞子, 亦作铫子,整体呈U形,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一种深灰色的粗砂制成,厚壁内有许多细小气泡,具有容量大,传热均,导热慢,保温好等突出特性,适合于小火煨炖。 陈年瓦罐味,百年铞子汤,常年的煨炖,汤汁和鲜味已经渗入到铞子的砂孔中,人们相信,这样的铞子,即使放清水煮,也会煮出肉味来。居家过日子,邻里间难免借点油借点盐的,借这借那,一般不借铞子。有种说法,不能用铞子下面,铞子下面味道鲜美,但面条会把铞子的油水拖走,于是这铞子便“废”了。
老武汉人家家都有铞子,有的还不止一个,旧时讲笑话,说武汉人背着铞子“跑反”,“跑反”就是为了躲避兵难、匪患,老百姓离乡背井,四处逃难,即便是这性命攸关的时刻,人们还要把铞子背在身上,可见其爱之深切。就好像是山西人爱食醋,阎锡山的队伍,打仗都要带着醋,战败了,投降可以,“缴枪不缴醋”。
吃肉不如喝汤,喝汤不如闻香。鄙街陋巷,人口多,房屋挤,煨汤特有的香味会四处飘散,哪家煨汤,那就是小巷的新闻,人们会开玩笑地喊道:“哪家煨汤,闻倒好香,不把我吃,我就要??!”。自家煨汤,街里街坊,关系特别好的,会送一碗给他家。投桃报李,他家煨汤,也会回送,这样不仅增加了喝汤的次数,也平添了邻里间的人情往来。文火煨汤三冬暖,过去,请朋友到家里去喝汤,那可是赚足了面子的事情。
武汉人喜欢煨汤,讲究煨汤,也很会煨汤。煨汤的主料很多,最具代表的是猪排骨,最好是正排,有骨有肉,有吃有喝,其次是脊骨,再次是筒子骨,在肉食严重匮乏的年代,后两者不如正排价值高。
还有蹄髈,猪脚、下水(动物内脏,类似北方的杂碎)、牛羊的各个部位、鸡子,鸭子,鸽子,乌龟、甲鱼,甚至青蛙等。乌龟,因其背上花纹像八卦,俗呼“八卦”,肉叫八卦肉,汤叫八卦汤,据说是很补人的。还有一道煨汤类的美食叫“肠子灌糯米”,把肠子洗净,两头一扎,中间灌糯米,文火慢慢炖,炖的汤又白又稠,放点生姜、胡椒,令人回味。
鸡汤,也是传统汤品中的佳肴。过去武汉小街小巷有喂鸡子的,人们在杀鸡之前往往会念叨下面这些话,带点玩笑性,故戏称为“念咒”:
鸡子鸡子你莫怪,你本是人间一盘菜。今生多把好事做,来生托个人胎来。
选自彭翔华《武汉民间童谣辑注》。有人把“人间”改成“我家”,有的还加上姓氏,姓王的就是“王家”,姓李的就是“李家”。
向被宰杀的鸡子表示歉意,实际上是自我调侃,而“多做好事,转投人胎”,可以看成是自我警惕,自我约束,有民俗意义。托胎,亦曰“投生、投胎”。 武汉民间的腊肉汤,特醇极香,别有风味。腊肉容易出油,汤油厚厚一层,温度再高也不冒热气,不知根底,没有经验的人误会汤不烫,如果猛地大口喝进吞下,很容易将喉咙管烫伤。旧时笑话,新女婿在岳家做客,喝了一大口又浓又烫的腊肉汤,顾及颜面,不好意思将汤吐出,以致“腊肉汤,不出气,炟死你个苕女婿"。炟:tá,烫,一作涾。
煨汤的配菜,武汉话叫“勾头”,“勾”字很有讲究,酿酒有个“勾兑”程序,就是通过调配,让酒达到最佳口味,“勾头”也有这个含义。作配菜的种类很丰富,有莲藕、萝卜、海带、冬瓜、山药、瓠子,花生,黄豆,干粉等,讲究不同主料用不同的配菜。比如“干粉煨鸡子”、“黄豆炖蹄髈”、“鸭子配萝卜”、“排骨煨莲藕”等。 排骨煨莲藕,最普遍,也最能体现地方风味。武汉是“百湖之市”,湖泊纵横,市郊的堰塘星罗棋布,盛产莲藕,尤其是蔡甸区,不仅种植数量多,而且品种优良,所产莲藕粉糯软香,营养丰富,曾一度列为朝廷贡品。下面这首“会挖藕”的蔡甸童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
三岁的伢,会挖藕,一挖挖到幺姑的后门口。幺姑爱我的好白藕,我爱幺姑的好白手。
选自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第一卷第29号(1923年10月21日出刊)第2版,汉阳黄朴搜集。
武汉煨汤,全城飘香。百十年来,以汤为业的汤馆很多,特色名店层出不穷,老字号“筱陶袁”恪守“人品重于汤品”的信条,闻名遐迩,还有汪集瓦罐鸡汤,堤角的牛骨头汤、民间瓦缸煨汤等。
煨汤是生活,讲究的是精制细作;煨汤是人文,传递的是文化风情。
煨 汤 (萧继石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