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巷
一曲平凡生活的歌
武汉市方志办 董玉梅
认识彭翔华,不是在生活中,而是在网上。那时,我正在着手准备编辑一套有关武汉市民对往事回忆的书籍,取名为《百姓回忆》。彭翔华发在网上的回忆文章吸引了我。于是,从文章而认识人。因为他的网名是古三皇人,古三皇,曾经是汉口的一条小街巷,我也因他的网名而习惯于称他老古。
最初读老古的文章,就是他写的《家住汉口古三皇》。他的几篇相关文章,把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描述的风情万种。小巷的环境、小巷的居民、小巷的房屋、小巷的语言、小巷的饮食,包括小巷的声音,他几乎是点点滴滴的都从脑海里搜出来,奉献给了读者。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里因而被老古放大了无数倍,让从未去过,甚至从未听过这条小巷的人们,见到了一条充满生活情趣的、鲜活的小巷。我把《家住汉口古三皇》的三篇相关回忆文章以及《我的大书房》和《培红往事》一并收入到《百姓回忆》中。通过文章,我认识了老古——热爱历史文化的、温文尔雅的彭翔华。
老古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时髦的词素,从头到尾都平实朴素,就如一个阅历丰富、慈善宽厚的长者,在给你讲往事。比如引人入胜的古三皇逸事,比如让人思考的培红中学的往事,比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时光,比如民众乐园的艺术,篇篇皆饱含真情,这种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对往事的回忆,这种用时间的沉淀和智慧的凝结产生的文章,透着一股亲切感,会让所有的读者为之动容,随着你的阅读,这种亲切感会深入到你的内心,就像一股暖流在全身涌动。
我是在大院里长大的,从未生活在这样的小巷里,但老古文章中的很多故事,竟然也确确实实地在我的身边发生过。因此,我想说,虽然老古写的只是古三皇街,写的只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但在,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城市里拥有的大同小异的生活状态,被他写活了,所以说,他写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生活记忆,而普通市民的生活记忆中又充满着历史的元素。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读过他的文章的同龄人会产生共鸣,会感同身受;这也就是为什么读他的文章,会不自觉地跟着他的叙述前行,头脑中似乎也在放电影般地回忆自己昔日的生活,时空就是这样互相转换,往事与现实就在这里交融起来。往事并不如烟,回忆的幸福和快乐,思索的品味和咀嚼,会让温暖如春的感觉填满自己的脑海。
接触时间长了,发现老古的眼界相当开阔,记忆力非同一般,那种遥远的过去,就像储存在记忆卡内,可以一幕幕、一篇篇被他有序地打开。我甚至觉得用记忆卡来形容都不够,老古的大脑,就像一个档案馆,分门别类地存放着不同的档案柜,柜子里的抽屉装满了资料袋。大城小巷里的生活故事整齐有序地放在资料袋里。想要什么,想写什么,简直是随心所随心所欲的信手拈来,因此,老古的文章内容远远地超出了三皇街,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老古的文章中,有沉重的内容,比如,那个栖隐寺的老尼,淡然言道:“死,还不到时间,再过三天,才是我的往生之日。”这句话中的禅机与深刻的内含是需要人掩卷沉思的;比如,给学生讲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的黄陂老师,听说学生不闹自己的课堂时,那眼神中露出的丝丝寒意,这样的描述岂止只让人唏嘘感叹?因此,老古虽然写的是生活实录,没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如果不认真的进行咀嚼,不认真的进行思考,只求个囫囵吞枣,有些内容还真很难明白!
老古的文章中,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也让人难忘。比如还是孩子是老古,为了看戏,“在大舞台门口‘侯’了几天,终于趁人不注意‘闪’了进去。”一个“侯”、一个“闪”,就把一个小男孩的期盼与灵活表现的淋漓尽致,可是当我们接着往下读的时候,却发现原来是守门的伯伯发了善心。于是,我们尽可以会心一笑。在另一篇涉及到70年代结婚打家俱的文章——《嫁人就嫁这样的人》中,我又重温了“这第一条标准就蛮狠,叫‘一房家具带沙发’”的时代。真是感慨很深。当时,要想备齐“这一房家俱带沙发”,要花的精力甚至要超过今天。但今天再来读回忆那个物质缺乏的时代,尤其是老古写到为了结婚时有一房漂亮的家俱,画图纸图纸,自己来设计,靠自己的力量,打造自己的小家一事时,感觉更多的是一种乐趣,还有一丝的骄傲。谁说贫困只是让人痛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些贫困生活中的往事,却也能让人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与生活的乐趣。因此,老古这句话我非常赞同:“景由心生,所谓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需要人结合生活实际细细体会的。
读老古的文章,我们也不断地发现,所有的文章都被方言土语和民风习俗贯穿着,间或还会有一些童谣唤醒我们的童心。于是,老街小巷、方言土语、民风习俗和童趣童谣,就被老古揉搓到一起,又挥墨泼洒成了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几十年前的生活场景,就这样活生生在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是,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时候生活条件确实差点,可人们却也生活的有滋有味。不论是否曾经生活在那个时代,都可以从故事里流淌回**的生活史实中去提炼你所需要的哲理与思想。
读罢这些文章,我想说,《大城小巷》里的故事,让说的人充满感情,让听的人津津有味。书中汇集的48篇文章,亦如48道大餐,等着更多的朋友来来品尝。
最后,我还想说《大城小巷》这本书,就是普通市民的生活史,就是普通市民的生活故事。陈年的往事通过这种方式留了下来,会被一代一代的人们传下去。也许过了二百年,三百年,甚至五百年,人们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大概不会去查阅今人编辑的史书、志书以及各类年鉴,他们会来阅读类似老古写的这种生活实录。就如我们要了解过去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我们也是尽可能的去寻找生动有趣的与生活实录相关的记载,因为那样的文章才是真正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好文章。
董玉梅 2009-3-16晚于惠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