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农场的交通工具变迁

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下着小雨。我在古驿的十字路口等“麻木”,准备来农场(监狱的旧称)子弟学校报到。不知哪位好心人指着停在路口的拖拉机,告诉说,到黄集就坐上,这是农场接送学生的车。

就这?拖拉机?我迟疑着。

可不容分说,好心人带着我的父母,把我们引了过来。尽管遮着雨棚布,可车厢内同样湿漉漉的,到处是泥水。

半信半疑间,我被好心人带上了拖拉机。翻进车厢,大概也是因为当时的雨越下越大吧,当时一直有种感觉,害怕自己被卖到什么地方,无奈已经上了车厢,只能任人摆布。

经过一段时间的摇摇晃晃,车停了。我跳了下来,看到了小学的大门,终于松了口气,发现自己并没有被卖掉,走进大门,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

自此,每周六下午两节课后,我会随着班上的住校生一起坐拖拉机回家。那时,经常坐的车是五分场(即现在的一农场)四队和五队的(这两个队都要路过古驿)。周日下午再从路口搭上他们的拖拉机一同回学校。学生和家长们一般都是从自家带上一个靠背椅,放在车厢里便于自己乘坐。我也学了他们的样子,带上了一个小凳子。于是,一到周末,我都会一手搬着小凳儿,一手拎包,象极了逃荒的人。

这样的日子过了大概两年之久,各分场改为中巴车接送学生,据说这是分场得的奖品。于是,每个周五下午,菜场路口停了不少中巴车等学生。不过,我乘坐中巴车回家的次数比较少,因为分场里有了规定,只允许学生乘车。

由于交通不便,我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有时骑自行车,有时和老公一起借辆摩托,偶尔也打次的回家。

随着监狱体制的改革,各关押点逐渐合并,许多中队上的民警也随之调入四、八监区。学校也开始逐步萎缩,不少学生都转至襄樊及周边地区就读。几年前各分场每周接送学生的现象也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