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3

8月20日蒋介石发布命令,实行全国总动员,政府转入战时体制,以大本营取代军委会。大本营最高首脑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由蒋介石自己担任。将全国划分为五大战区,其中第三战区由冯玉样任战区司令长宫,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该战区囊括江浙沪,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而其中的上海又是全国经济的龙头,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商埠,战略**极为紧要,加之又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最高统帅部不惜代价调兵遣将,驰援淞沪战场:

第15军由长沙乘船经南京到上海,第74军由陕西坐火车到上海,第2军由武汉乘船经镇江到上海,第1军从甘肃出发,第21军从广西出发,第20军从重庆和成都火速赶往上海……中央军、川、黔、湘、鄂、皖、豫等省部队、桂系军、东北军……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军队,穿着各色军装,拿着各式武器,操着各地口音,乘车、乘船甚至步行赶到淞沪战场,为了同一个目的共赴国难,参加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会战!

这些天,全国都在沸腾,铁**、公**、水**……中国所有的交通线,全是运送军队的专车、专船,军队所到之处,万众欢迎,抗日救亡的歌声在各地传唱……这是过去打内战时从未有过的景象,此情此景令许多官兵为之动容落泪。

连日来在中国军队不惜代价的猛攻之下,防守租界的日军也倍感压力,补给不继,伤亡亦很惨重,甚至有弹药即将告罄的日军用蘸着汽油的纱布包绕在弓箭上,点燃后射向中国军队阵地。

日本帝国强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发动了!8月下旬,紧急增援淞沪的大批日军在海空力量的掩护下,沿着吴淞口至川沙口一线登陆,向内陆挺进,企图迂回包抄上海的中国军队。中日两军在狮子林、罗店、月浦、杨行、吴淞一带展开激烈拉锯战,硝烟蔽日,尸山血河,战况空前惨烈。(注2)在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天然屏障的淞沪战场,面对日军陆、海、空强大的立体攻势,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以一腔热血奋勇抵抗,许多部队没有现代化作战经验,不讲究战术,相互缺乏配合,也不重视构筑工事,在日军的猛烈火力下伤亡极其惨重,整营整连的伤亡屡见不鲜。战斗白热化时,一天打残三个师,十分钟阵亡一个连……而后继部队依然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一往无前!

战场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军队包围了一股日军,但外围又被日军包抄,而更外围又有更多的中国军队在包围日军……整个战场就像一座巨大的熔炉,又像是一个巨大的旋涡,不停地吞噬着无数士兵的生命,而市区的日租界正位于这个大旋涡的中心。

夜空里,枪炮声如煮,闪烁不停。华连诚望着地图上双方战线犬牙交错,层层围绕,心想:这场仗真像是在下一盘围棋,倘若不慎,一着失手,满盘皆输。

注1:早期日军只装备西洋式军刀。1933年2月,荒川五郎等下议院议员向日本政府提议复兴日本刀剑,以“发扬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同年3月长城喜峰口抗战中,第29军第109旅赵登禹旅长率领的大刀队奇袭日军。在陆相荒木贞夫等皇道派头目的倡导下,日军淘汰华而不实的西洋式指挥刀,军官和士官开始装备传统的日本刀以适应战斗需要。日军只规定了刀鞘和刀柄的统一制式,而刀身的选择相对自由,可以采用兵工厂机制的刀身,也可以购买由铸剑师手工打造的精品,许多出身武士贵胄世家的军官就带着家传宝刀出征战场,既沾了祖先的余威,又有为战刀添彩的愿望。

注2:淞沪会战初期日军的增援情况:

七?七事变时,日军驻上海的是长谷川清中将的海军第3舰队及其所属陆战队六个大队和舰上水兵共约四千人。虹桥机场事件后,8月10日吴镇守府第2陆战队及佐世保镇守府第1陆战队向上海进发,于12日夜间在上海登陆。当时在上海并无日本陆军。

淞沪会战爆发后,鉴于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势,日本海军军令部于8月16日下令,调横须贺镇守府第1陆战队、吴镇守府第1陆战队及佐世保海军陆战队两个大队向上海增援。这是开战后日军第一次增兵上海。

眼看海军吃紧,8月15日,日本陆军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军”,下辖第3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和第11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中将),经紧急动员后增援上海。两个师团于23日分别于狮子林、川沙口和吴淞码头一带登陆。此为日军的第二次增兵。也有资料指出,从名古屋出发的第3师团先头部队19日即在杨树浦和吴淞口登陆。

在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日军累计投入了九个步兵师团、二个步兵旅团、十个陆战大队、第3舰队以及配属的炮兵、坦克、工兵等部队,总兵力约二十五万人。会战中,中国军队先后投入地面部队六个集团军,包括七十八个师、七个独立旅、三个暂编旅、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七个团、宪兵一个团,以及上海保安总团、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四个团,兵力总数七十五万人以上,还有空军的第2至第9大队等八个大队和一个暂编大队。几乎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