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华山记
昆明太华山又称“碧鸡山”,因在昆明西南、滇池西岸,元代以来也称“西山”。该山是滇池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自古以来就是登山揽海的胜地。北段为层叠的土山,山深林密;南段为陡峭的石山,雄阔壮美;山腰开发较早,寺庵林立。
崇祯十一年(1638)五月初十,徐霞客从滇南胜境关进入云南,驻足昆明,随后在滇东、滇南沿着南盘江转圜。《游太华山记》是徐霞客游昆明西山的游记,详见《滇游日记一》。
明代的交通条件与今不同,有些地方甚至更加便利。徐霞客乘小船横渡草海,在高峣登陆,谒太史祠,游山腰的华亭寺、太华寺、罗汉崖;从千步崖下到龙门村,沿湖岸往南考察金线泉;又攀上小石林,寻黑龙池,登绝顶。徐霞客游览之全,令后来者叹为观止,《游太华山记》成为古代记录西山最详尽的游记名篇,同时启发后世扩大了西山旅游开发的范围。近年来,昆明园林局从龙门附近建隧道通至山顶,人们可以追寻徐霞客的足迹,游览“石萼骈丛”的小石林,登临美女峰。
出省城①,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满泽②,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又西十五里抵高峣③,乃舍舟登陆。高峣者,西山中逊处也。南北山皆环而东出,中独西逊,水亦西逼之,有数百家倚山临水,为迤西④大道。
北上有傅园,园西上五里,为碧鸡关,即大道达安宁州者。由高峣南上,为杨太史祠⑤,祠南至华亭、太华,尽于罗汉,即碧鸡山南突为重崖者。盖碧鸡山自西北亘东南,进耳诸峰由西南亘东北,两山相接,即西山中逊处,故大道从之,上置关,高峣实当水埠焉。
【注释】
①省城,指明代云南布政司治所云南府城,即今昆明市区。
②萑(huán)苇,长成后的芦苇。泽,水或水草积聚的低洼的地方。
③高峣(yáo),旧称“高晓渡”,在滇池西岸西山脚下,但已失去水陆交通码头的作用。从昆明到滇西的公路从旁边经过。
④迤(yǐ)西,地区名。明时云南有迤东和迤西之分。以昆明为中心,迤东包括今滇东及滇南,迤西即今滇西。清初在此基础上设迤东道和迤西道,乾隆年间又从迤东道中分出迤南道,专管滇南。清代成为政区名,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三迤”。至今人们仍以“三迤”称呼滇东、滇西和滇南。
⑤杨太史,即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武宗时,杨升庵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人称“杨状元”“杨太史”。世宗初,因议朝政,被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杨升庵在滇三十五年(1524—1559),足迹遍及云南主要地区,著述甚多,保存了不少有关云南的诗文及历史资料。后人在杨升庵在昆明的住处高峣建祠纪念,即杨太史祠。光绪七年(1881)改名“升庵祠”。杨太史祠近年经过整修,普贤寺并入,建立杨升庵纪念馆和徐霞客纪念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译文】
从省城昆明出发,往西南走二里后上船,水流两岸耕地平整。船行十里就看不到农田,水中长满芦苇,船行在芦苇丛中,感觉不到滇池湖面的辽阔,感觉像行驶在草海中。芦苇之间的航道十分狭窄,遥望西山,像张开的手臂绕向东边伸出去,陡峭的崖壁凌空耸立,那是罗汉寺。又往西航行十五里抵达高峣,于是离船上岸。高峣位于西山中部的低凹处。南部、北部的山都绕向东边伸出去,只有中部往西收缩,水也向西紧逼,有数百家人靠山临水而居,此处是去往滇西大路的必经之地。从高峣往北上有傅园,从傅园往西上五里,为碧鸡关,是通到安宁州的大路。从高峣往南行,有杨太史祠,再往南就到了华亭寺、太华寺,最后到罗汉寺,就是碧鸡山向南突出、山崖重叠的地方。碧鸡山从西北横贯东南,进耳等山峰从西南横贯东北,两道山交接的地方就是西山中部低凹处,所以大路从这里经过,在上面设置关卡,高峣实际上是水埠码头。
余南一里,饭太史祠。又南过一村,乃西南上山,共三里,山半得华亭寺①。寺东向,后倚危峰,草海临其前。由寺南侧门出,循寺南西上,南逾支陇入腋,共二里,东南升岭,岭界华亭、太华两寺中而东突者。南逾岭,西折入腋凑间,上为危峰,下盘深谷,太华则高峙谷东,与行处平对。然路必穷极西腋,后乃东转出。腋中悬流两派坠石窟,幽峭险仄,不行此径不见也。
转峡,又东盘山嘴,共一里,俯瞰一寺在下壑,乃太平寺也。又南一里,抵太华寺②。寺亦东向,殿前夹墀③皆山茶,南一株尤巨异。前廊南穿庑入阁,东向瞰海。然此处所望犹止及草海,若潆潆④浩**观,当更在罗汉寺南也。
【注释】
①华亭寺,相传大理时善阐侯高家曾在华亭寺原址修建别墅,高家的后人给此山取名“华亭山”,名称沿用至今。元代修建了圆觉寺,明代即称“华亭寺”。
②太华寺,明代为西山最大的寺院,据《明一统志》云南府寺观:“太华寺,在太华山顶,元赛典赤建,俯瞰滇池。僧佛财于寺中建为高阁,本朝都督沐晟为匾曰‘一碧万顷’。”高阁即指一碧万顷阁。该寺环境清幽,至今仍以茶花、玉兰、桂花等名花取胜。
③墀(chí),台阶。
④潆潆(yínɡ yínɡ),水波动**貌。
【译文】
我往南上一里,在杨太史祠吃饭。又往南走过一个村庄,就往西南上山,一共走了三里,来到山腰的华亭寺。华亭寺正面朝东,背靠陡峰,前方对着草海。从寺南边的侧门出去,沿着寺南往西上,往南越过分支陇冈进入山谷,一共二里,往东南登岭,这就是在华亭寺、太华寺之间向东突出的山岭。往南越过山岭,向西转入山腋会聚处,这条路的上面是陡峰,路下面盘绕着深谷,太华寺高高峙立在山谷东边,和路平行相对。然而必须走完山谷西侧,然后才能往东转出山谷。山谷中悬挂着两股飞流,坠入石窟,这里地势之幽深峻峭、惊险狭窄,不从此处走是无法领略的。转出峡谷,又往东绕过山口,一共走了一里,往下看到一座寺庙在下面的壑谷中,是太平寺。又往南走一里,到了太华寺。太华寺也是正面朝东,殿前的石阶两旁都是山茶花树,靠南的一棵大得出奇。从前廊往南穿过厢房进入一碧万顷阁,向东俯瞰滇池。但这里还只能看到草海,如果要领略浩浩****的滇池大观,应当还要去到罗汉寺南面。
遂出南侧门,稍南下,循坞西入。又东转一里半,南逾岭。
岭自西峰最高处东垂下,有大道直上,为登顶道。截之东南下,复南转,遇石峰嶙峋南拥。辄从其北,东向坠土坑下,共一里,又西行石丛中。一里,复上蹑崖端,盘崖而南,见南崖上下,如蜂房燕窝,累累欲堕者,皆罗汉寺①南北庵也。披石隙稍下,一里,抵北庵,已出文殊岩上,始得正道。由此南下,为罗汉寺正殿;由此南上,为朝天桥。桥架断崖间,上下皆嵌崖,此复崭崖中坠。桥度而南,即为灵官殿,殿门北向临桥。由殿东侧门下,攀崖蹑峻,愈上愈奇,而楼、供纯阳。而殿、供元帝。而阁、供玉皇。而宫,名抱一。皆东向临海,嵌悬崖间。每上数十丈,得斗大平崖,辄杙②空架隙成之。故诸殿俱不巨,而点云缀石,互为披映,至此始扩然全收水海③之胜。南崖有亭前突,北崖横倚楼,楼前高柏一株,浮空漾翠。并楼而坐,如倚危樯上,不复知有崖石下藉也。抱一宫南削崖上,杙木栈,穿石穴,栈悬崖树,穴透崖隙,皆极险峭。度隙,有小楼粘石端,寝龛炊灶皆具。北庵景至此而极。返下朝天桥,谒罗汉正殿。殿后崖高百仞④。崖南转折间,泉一方渟崖麓,乃朝天桥迸缝而下者,曰勺冷泉。南逾泉,即东南折,其上崖更崇列,中止潆坪一缕若腰带,下悉陨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间梵宇仙宫,雷神庙、三佛殿、寿佛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宫。次第连缀。真武宫之上,崖愈杰竦,昔梁王⑤避暑于此,又名避暑台,为南庵尽处,上即穴石小楼也。更南,则庵尽而崖不尽,穹壁覆云,重崖拓而更合⑥。南绝壁下,有猗兰阁址。
【注释】
①罗汉寺,正殿及南庵今已不存。北庵即今三清阁建筑群。
②杙(yì),斜埋在地上的小木桩。
③水海,滇池南部地区。滇池被海埂分为两部分。北部即草海,明时又称“西湖”,湖水较浅,湖面较小。南部即水海,又称“外海”或“昆阳海”,湖水较深,湖面宽广。
④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各时期标准有变化,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
⑤梁王,元代封在云南地区的皇族,他们以皇帝的代理人身份在云南进行统治,甚至干预和监督行省的一切事务,在王府管辖范围内享有绝对权力。
⑥“更南”四句,今西山自旧石室(凤凰台)以南,还有从绝壁上凿出的数百米曲折蜿蜒的隧道和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等石室,总称“龙门石刻”。是清代道士吴来清及附近数十户石工,在共计七十二年的时间内,从乾隆四十六(1781)至咸丰三年(1853),冒着生命危险断断续续开凿出来的,成为西山风景最精彩的部分绝伦之处。
【译文】
于是从南边的侧门出寺,稍稍往南下,顺着山坞往西进去。
又转东走一里半,往南越岭。岭从西部山峰最高处向东垂下,有条大路可一直上去,那是登上峰顶的路。横穿大路往东南下,再向南转,就见石峰嶙峋往南簇拥。于是从石峰北侧,朝东下土坑,一共走了一里,又往西走进石头丛中。一里后,又往上从崖边攀登,绕着崖往南走,看见南边的崖上下皆是蜂房燕窝般的建筑,层层叠叠似要坠落般,那些都是罗汉寺的南庵和北庵。穿过石缝稍向下,一里后到北庵,不久出到文殊岩上,才走上正路。
从这里往南下去,是罗汉寺正殿;从这里往南上,是朝天桥。桥架在断崖之间,上下都是险崖,这里山崖又中途断开往下坠。过桥后往南走,就到了灵官殿,殿门朝北对着桥。从殿东的侧门下去,攀崖壁登峻道,越往上景观越是奇妙,有供奉纯阳祖师的楼宇,供奉元始天尊的大殿,供奉玉皇大帝的亭阁,又有抱一宫宫,这些都朝东正对着滇池,镶嵌在悬崖之中。每向上攀登几十丈,便有一块斗大的平台悬在崖间,于是就在这空间架木建成庙宇。所以各个殿都不大,但白云崖石点缀,彼此映衬,到此处才觉得视野开阔,能观览整个滇池外海的胜境。南崖边有间亭子向前突出,北崖边有楼房横列,楼前有一棵高大的柏树,碧绿的枝叶似飘浮在空中。傍楼而坐,如同乘坐在高悬的船上,感觉不到还有崖石在下面支撑。抱一宫南面陡峭的崖壁上,钉有木桩,铺成栈道,可穿过石洞。栈道悬在崖上的树木中,石洞穿透崖间的缝隙,都极其险阻峻峭。穿过缝隙,看见一座小楼,像是粘在石崖边,住处神龛、炊具一应俱全。北庵观景至此才结束。往回走下朝天桥,到罗汉寺正殿拜佛。殿后的山崖有百仞高。山崖南面的转弯处,有一汪泉水在崖脚汇聚,那是从朝天桥山缝中涌出后流下来的,名为勺冷泉。往南越过泉水,立即转向东南,从这里往上山崖更加高耸,只有一缕如腰带般的平地绕在半山中,往下全是坍塌的斜坡、崩裂的崖壁,直插入滇池底,小平地上的佛寺庙宇、仙人宫殿次第林立(雷神庙、三佛殿、寿佛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宫)。真武宫之上,山崖愈发耸立奇险,从前梁王在这里避暑,故又名避暑台,此处是南庵的尽头,上面是辟石而建的小楼。再往南,则庵尽而崖不尽,崖壁高耸,白云遮覆,重重的山崖分开后又合拢。南边的绝壁下,有猗兰阁旧址。
还至正殿,东向出山门,凡八折,下二里抵山麓,有村氓①数十家,俱网罟②为业。村南即龙王堂,前临水海。由其后南循南崖麓,村尽波连,崖势愈出,上已过猗兰旧址。南壁愈拓削,一去五里,黄石痕挂壁下,土人名为挂榜山。再南则崖回嘴突,巨石垒空嵌水折成璺③,南复分接屏壁,雄峭不若前,而兀突离奇,又开异境。三里,下瞰海涯,舟出没石隙中,有结茅南涯侧者,亟悬仄径下,得金线泉。泉自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门,大仅如盎④,中崆峒,悉巨石欹侧,不可入。水由盎门出,分注海。海中细鱼溯流入洞,是名“金线鱼”。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泉北半里,有大石洞,洞门东瞰大海,即在大道下,崖倾莫可坠,必迂其南,始得逶迤入,即前所望石中小舟出没处也。门内石质玲透,裂隙森柱,俱当明处。南入数丈辄暗,觅炬更南,洞愈崇拓。共一里,始转而分东西向,东上三丈止,西入窈窕莫极。惧火炬不给,乃出。
【注释】
①村氓(méng),亦作“村甿”,泛指乡民,农人。此处即是现今的山邑村,又称“龙门村”。从三清阁门口到龙门村足有石阶千级,此路称为“千步崖”。
②网罟(gǔ),即渔网。这里代指捕鱼业。
③璺(wèn),裂罅,破而未离称为“璺”。
④盎(àng),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盛物洗物的瓦盆。
【译文】
回到正殿,往东从山门出去,共转八道弯,向下走了二里抵达山脚,有数十家村民居住在这里,都以捕鱼为业。村南是龙王堂,堂前正对着滇池外海。从龙王堂后面往南顺着南崖麓过去,村庄尽头处水波连接山崖,山崖的气势更加突出,上面已经过了猗兰阁旧址。南壁更加宽大陡峭,一直延伸至五里开外,黄色的石痕悬挂在崖壁下部,当地人称为挂榜山。再往南则崖壁曲折环绕,山嘴突出,巨石凌空垒起,嵌入水中,破开裂纹。再往南,则屏风般的崖壁忽分忽接,雄伟峻峭也不比前面,但高耸离奇之态又别开异境。走了三里,往下俯瞰滇池岸边,船只在石缝中出没,见南岸旁边建有茅草房,于是赶忙从又陡又窄的小路下去,找到了金线泉。泉水从西山腹部穿出,外面分为三道门,每道门只有腹大口小的瓦盆那么大,中间是空洞,但全是倾斜的巨石,不能进入。泉水从盎门流出,分别注入滇池。滇池中的一种小鱼溯流进入洞中,名为“金线鱼”。金线鱼的大小不超过四寸,体脂颇厚,首尾之间有一缕金线,是滇池的珍贵美味。金线泉北部半里处,有个大石洞,洞口向东俯瞰滇池外海,就在大路下面,石崖倾覆,没有能下去的地方,必须绕到洞南,才得以迂回进入,也就是先前所看到的小船在石缝中出没的地方。洞内石质玲珑剔透,裂隙和石柱森列,都在亮处。往南走了数丈就黑暗不可视物,寻到火把后再往南进去,洞更高、更开阔。走进去将近一里,才转而分成东西两个方向,往东走了三丈就已到尽头,往西走则很是幽深,无法穷尽。担心火把不够,于是出洞。
上山返抱一宫。问山顶黑龙池道,须北向太华中,乃南转。
然池实在山南金线泉绝顶,以此地崖崇石峻,非攀缘可至耳。余辄从危崖历隙上,壁虽峭,石缝多棱,悬跃无不如意。壁纹琼葩瑶茎,千容万变,皆目所未收。素习者惟牡丹,枝叶离披,布满石隙,为此地绝遘①,乃结子垂垂,外绿中红,又余地所未见。土人以高远莫知采鉴,第曰山间野药,不辨何物也。攀跻里余,遂蹑巅,则石萼鳞鳞,若出水青莲,平散竟地。峰端践侧锷而南,惟西南一峰最高。行峰顶四里,凌其上,为碧鸡绝顶②。顶南石萼骈丛,南坠又起一突兀峰,高少逊之,乃南尽海口山也。绝顶东下二里,已临金线泉之上,乃于耸崖间观黑龙池而下。
【注释】
①绝遘(gòu),绝难遇见的。遘,相遇,碰上。
②碧鸡绝顶,即为西山绝顶,海拔2511米,比滇池水面高出625.5米,为昆明周围诸山的最高点。该处有片石萼,今俗称“小石林”。
【译文】
上山回到抱一宫。询问去山顶黑龙池的路,需得向北到太华山中部,才能往南转。而黑龙池其实在山南金线泉的绝顶上,因为这里山崖高耸、石壁陡峻,并非攀缘能够到达的。我于是从陡直的崖壁间踩着裂隙往上爬,崖壁虽然陡峭,但石缝棱角突出,悬空着往上跃总有落脚的地方。崖壁的缝隙中生着一种花,如琼花玉茎,形态千变万化,前所未见。我一向熟悉的只有牡丹,而此地绝难遇见,而这里石缝间满是枝叶横生、结子下垂、外绿中红的花,又是我家乡所见不到的。当地人因为山高路远而不知道采摘鉴赏,只认为是山间的野药,分不清是什么品种。往上攀爬一里多,就登上了山顶,看见鱼鳞状的石萼,像出水的青莲花般满地都是。踩着峰头侧边的石头往南走,仅有西南的一峰最高。
在峰顶上走了四里,登上最高处,这便是碧鸡山绝顶。峰顶南边石萼丛丛排排,南边坠下去的地方又突起一座陡峰,比碧鸡山绝顶稍低,是南边尽头处海口的山。从绝顶上往东下二里,已经到达金线泉的上面了,于是在高耸的山崖间观赏黑龙池,随后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