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 语
中州境有道士〔1〕,募食乡村〔2〕。食已,闻鹂鸣〔3〕,因告主人使慎火。问故,答曰:“鸟云:‘大火难救,可怕!’”众笑之,竟不备。明日,果火,延烧数家,始惊其神。好事者追及之,称为仙。道士曰:“我不过知鸟语耳,何仙也?”适有皂花雀鸣树上〔4〕,众问何语。曰:“雀言:‘初六养之,初六养之;十四、十六殇之〔5〕。’想此家双生矣。今日为初十,不出五六日,当俱死也。”询之,果生二子;无何,并死,其日悉符。
邑令闻其奇,招之,延为客。时群鸭过,因问之。对曰:“明公内室,必相争也。鸭曰:‘罢罢!偏向他!偏向他!’”令大服,盖妻妾反唇〔6〕,令适被喧聒而出也。因留居署中,优礼之。时辨鸟言,多奇中〔7〕。而道士朴野,肆言辄无所忌。令最贪,一切供用诸物,皆折为钱以入之。一日,方坐,群鸭复来,令又诘之。答曰:“今日所言,不与前同,乃为明公会计耳〔8〕。”问:“何计?”曰:“彼云:‘蜡烛一百八,银朱一千八〔9〕。’”令惭,疑其相讥。道士求去,令不许。逾数日,宴客,忽闻杜宇〔15〕。客问之,答曰:“鸟云:‘丢官而去。’”众愕然失色。令大怒,立逐而出。未几,令果以墨败〔11〕。呜呼!此仙人儆戒之〔12〕,而惜乎危厉熏心者不之悟也〔13〕!
齐俗呼蝉曰“稍迁”〔14〕,其绿色者曰“都了”〔15〕。邑有父子,俱青、社生〔16〕,将赴岁试,忽有蝉集襟上。父喜曰:“稍迁,吉兆也。”一僮视之,曰:“何物稍迁,都了而已。”父子不悦。已而果皆被黜。
【注释】
〔1〕中州,古豫州,即今河南省一带,地处九州之中,称为中州。这里即称河南。
〔2〕募食,佛、道徒化缘求食。
〔3〕鹂,鸟名,即黄鹂,亦称黄莺,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鸣叫声音悦耳。
〔4〕皂花雀,与人类伴生的鸟类中麻雀的一种,羽色较深。
〔5〕殇(shāng),未至成年就死了。
〔6〕反唇,争吵。
〔7〕奇中(zhòng),意想不到地说准、猜中。
〔8〕会(kuài)计,核计,计算。
〔9〕银朱,即无机化合物硫化汞,呈鲜红色粉末状,有毒,由汞和硫混合加热升华而得。可用作颜料和药品。
〔10〕杜宇,即杜鹃鸟,又名子规。相传为古蜀王杜宇之魂所化。春末夏初,常昼夜啼鸣,其声哀切。
〔11〕以墨败,因贪污而被罢官。
〔12〕儆(jǐng)戒,戒惧。
〔13〕危厉熏心,人为贪欲所左右,就会丧失对整体的考量,从而陷入危亡境地。
〔14〕齐俗,齐地的风俗。齐,今山东省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为战国时齐地,汉以后仍沿称为齐。
〔15〕都了,一种蝉名,形体比常见的蚱蝉稍小,细而长,头部、脊背和翅膀上均有绿色花纹。因其发出“都……了,都……了”的叫声,故俗称“都了”。这里一语双关,指全都完了,毫无希望。
〔16〕青社生,明清时生员有“青衣”与“发社”等名目,为对岁试劣等生员的惩罚处分措施。
【简评】
据巴甫洛夫学说,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类所独具有。然而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个别人还能与动物作信息交流。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古有通鸟语、牛马语者。梁廷尉卿沈僧昭先为山阴令,与会稽太守武陵王纪校猎,中道而返。左右问其故,答曰:‘国家有边事,当还处分。’问何以知之,曰:‘向闻南山虎啸,故知耳。’俄而使至。是知鸟兽莫不能语者。释氏戒杀,厥有旨哉!”看来类似传闻在清初并非个别。有趣的是,本篇附则中将昆虫名与尘俗人事联系起来,则颇近似于禽言诗的创作机制,其间反映封建官僚贪污的普遍现实还是一目了然的。禽言能表达复杂的意义并可以转译成人类的语言,至今仍是一些人的瑰丽想象,不过人为地赋予鸟鸣以某种特定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却不乏其例。如杜鹃鸟(又名子规)的呜叫声犹如“不如归去”,最易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鸟语可译为人言,或属子虚乌有,但以鸟鸣声谐音人事,并写入文学作品,的确具有无穷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