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则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①,窃比于我老彭②。”③

◎译文

孔子说:“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李耳和彭祖。”

◎注释

①作、好古,两者是相对的。下文第二十八则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这个“作”,大意为“不知而作”,很难说孔子的学说中没有创造性。又第二十章说,“好古,敏以求之”,也可为“好古”证明。

②老彭,人名。有人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人,有人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一人,又有人说孔子说“我的老彭”,其人一定和孔子相当亲密,未必是古人。

③理解孔子的“述而不作”,有两点:一、学习经典时,先不要自以为是,感觉自己水平很高,有可能因为境界不到,而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内容。二、学习经典,要时时对照生活,身体力行。

7·2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②?”

◎译文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注释

①识,zhì,记住。

②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又有什么遗憾呢。“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7·4 子之燕居①,申申②如也,夭夭③如也。

◎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非常爽朗整齐,和乐而舒展。

◎注释

①燕居的“燕”与“晏”相通,也叫“平居”,指在家里的日常生活。

②申申,整敕之貌。

③夭夭,和舒之貌。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注释

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的始祖,是孔子心目中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注释

①游于艺,《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7·7 子曰:“自行束脩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②

◎译文

孔子说:“只要是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注释

①脩是干肉,又叫脯。十腚为一束。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这一礼物是菲薄的,并非很多。

②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人家的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些过于理想化,要知道贫穷人家时间都用来辛苦劳作,也没有精力,更没有眼界去学习。在任何社会,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都有相当难度,更何况在春秋战国时期。

7·8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注释

①愤,心求通而未得之,因而郁结。

②悱,fěi,口欲言而未能之状。

③不启、不发,这是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必须让受教者遇到困难后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好。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从不曾吃饱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①?”

子曰:“暴虎冯河②,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子路问:“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

孔子说:“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我愿与之共事的,)一定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

◎注释

①行军,犹言行师。《易经·谦卦·上六》云:“利用行师征邑国”,又《复卦·上六》:“用行师终有大败”,行师似有出兵之意。与,偕同。子路好勇,看见孔子夸奖颜渊,便发此问。

②冯,píng。徒手搏虎曰暴虎,徒足涉河曰冯河。“冯河”两字最初见于《易·泰卦·爻辞》,又见于《诗·小雅·小曼》。“暴虎”也见于《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和《小雅·小昊》。“河”不一定是专指黄河,古代也有用作通名,泛指江河。

7·12 子曰:“富而①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还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做。”

◎注释

①而,假设连词,用法同“如”。该用法多用于句中;用于句首,多半和上一句有密切的关联;独立用在句首的极少见。

②执鞭之士,据《周礼》,有两种人拿着皮鞭,一种是古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路之人让道。一种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此处应为后者。

7·13 子之所慎:齐①,战,疾②。

◎译文

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样:斋戒,战争,疾病。

◎注释

①齐,同“斋”。古代于祭祀之前,一定要先清洁身心,叫做“斋”或“斋戒”。

②战,疾,上文说到孔子作战必求“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因为它关系国家的存亡安危;《乡党篇》又描写孔子病了,不敢随便吃药,因为它关系个人性命。这都是孔子不能不谨慎的地方。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7·15 冉有曰:“夫子为①卫君②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道:“老师赞成卫君吗?”子贡道:“好吧;我去问问他。”

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道:“是古代的贤人。”子贡道:“(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周国,)他们后来怨悔吗?”孔子道:“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子贡走出,答复冉有道:“老师不赞成卫君。”

◎注释

①为,本意是帮助,此处译为赞成。

②卫君,指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又把蒯聩送回,借以侵略卫国。卫国抵御晋兵,自然也拒绝了蒯聩的回国。从蒯聩和辄两父子争夺君位,和伯夷、叔齐两兄弟的互相推让恰恰成对照。子贡借发问以试探孔子对出公辄的态度。

7·16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不过是浮云而已。”

◎注释

①疏食,粗粮或糙米。古代以稻粱为细粮,以稷为粗粮。

②水,古代常以“汤”和“水”对言,“汤”是热水,“水”即为冷水。

③肱,gōng,胳膊。

④枕,这里用作动词,以……为枕头。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①,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注释

①《易》,古代一部用以占筮的书,其中的《卦辞》和《爻辞》是孔子以前的作品。

7·18 子所雅言①,《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用雅言的时候,读《诗经》《尚书》,行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注释

①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春秋时代各国语言不统一,当时较为通行的语言便是“雅言”。

7·19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②。”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用功的时候便忘记吃饭,快乐的时候便忘记忧愁,连衰老将至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注释

①叶,shè,地名,当时属楚,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叶公是叶地方的县长。此人叫沈诸粱,字子高,《左传》定公、哀公之间有些关于他的记载,当时还算是一位贤者。

②云,如此。尔,同“耳”,而已,罢了。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学习得到知识的。”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①。”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注释

①子曰……改之,子贡说孔子没有特定的老师,意思就是随处都有老师。《老子》说:“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有此之意。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②?”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那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注释

①桓魋,宋国的司马向魑,因为是宋桓公的后代,所以又叫桓魋。魋,tuí。

②《史记·孔子世家》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能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7·25 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注释

①文,文献、古籍等。

②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③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④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①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②,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注释

①恒,恒定。

②泰,用度豪华而不吝惜。

7·27 子钓而不纲①,弋②不射宿③。

◎译文

孔子钓鱼,不用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不射归巢的鸟。

◎注释

①纲,网上的大绳叫纲,用它来横断水流,再用生丝系钓,着于纲上来取鱼。

②弋,yì,用带生丝的矢来射。

③宿,归巢的鸟。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①。”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注释

①次,仅次于。

7·29 互乡①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②其往也。”

◎译文

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于交谈,但那里的一个童子却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都迷惑不解。孔子道:“我是肯定他向周礼学习前进,不是肯定他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把自己身上的脏东西去掉以求进步,我是肯定他去掉身上的脏东西,并不是死记住他那过去。”

◎注释

①互乡,地名,现所在位置不详。

②保,守也。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地到了。”

7·31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④,为同姓⑤,谓之吴孟子⑥。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⑦,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向孔子问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道:“懂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便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是不会偏袒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鲁君如果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巫马期把这话转告给孔子。孔子道:“我真幸运,如果有错误,人家一定会指出来。”

◎注释

①陈司败,人名。有人说“司败”是官名,也有人说是人名,现已无从考证。

②昭公,即鲁昭公,名稠,襄公庶子,继襄公而为君。“昭”是谥号,陈司败之问若在昭公死后,现今已无从判断是否为当时所言。

③巫马期,孔子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

④取,同“娶”。吴,国名,拥有现今淮水、泅水以南以及浙江的嘉兴、湖州等地。哀公时,为越王勾践所灭。

⑤为同姓,鲁为周公之后,姬姓;吴为太伯之后,也是姬姓。

⑥吴孟子,即鲁君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所生长之国名加她的本姓。鲁娶于吴,这位夫人便应该称为吴姬。但“同姓不婚”是周朝的礼法,若标明其“姬”姓,便很明显地表示出鲁君违背了“同姓不婚”的礼制,因之改称为“吴孟子”。“孟子”可能是这位夫人的字。

⑦苟有过,如果有过错。据《荀子·子道篇》关于孔子的另一段故事,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这一事“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的解释,则孔子知道鲁昭公不合礼的行为,只是不说,最后只得归过于自己。

7·32 子与①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遇见歌唱得好的人,觉得很高兴,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一起唱。

◎注释

①与,遇到、遇见。杨伯峻先生将这个“与”训为“与某人做某事”,进而诂为“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似乎与《论语》整体的语言习惯不太相符。《论语》中更多的将“与”用作“遇到、遇见”。

7·33 子曰:“文,莫①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如果说要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注释

①文莫,以前人都把“文莫”两字连读。吴检斋(承仕)先生在《亡莫无虑同词说》(载于《国学丛编》第一期第一册)中,认为“文”是一词,指孔子所谓的“文章”;“莫”是一词,意为“大约”。该解释较其他各家说法更为恰当。

7·34 子曰:“若圣①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道:“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倦,就是如此罢了。”公西华道:“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注释

①圣,即指圣人。《孟子·公孙丑上》中子贡有云:“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可见当时的学生就已把孔子看成圣人。

7·35 子疾病①,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②曰:‘祷尔于上下神祇③。’”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道:“有这回事吗?”子路答道:“有的。《诔文》说过:‘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祷。’”孔子道:“我早就祈祷过了。”

◎注释

①疾病,即重病。

②诔,lěi,本应作讄,祈祷文。和哀悼死者的“诔”不同。

③祇,qí,地神。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①。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省俭朴素就显得寒伧。与其骄傲,宁可寒伧。”

◎注释

①固,固陋,寒伧。

7·37 子曰:“君子坦****,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行在平坦大道,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