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永远在成长路上

大家好,我是猪妞。

这是我的不知道第几部长篇单行本,因为从《三年十一班》以后,出版顺序和连载顺序就不一样了,更不用说还有《一见如故》这样战线拉很长,比《荨麻》早开连载但至今依然在连载的。按写作顺序大概是第二十部。

《荨麻》算校园甜文,稍稍写出了点悬疑的感觉,刚开始连载时读者们猜了挺长一段时间谁是男主角,小叶出场存在感很强,只不过是凯昕的心动对象而且还表现得花三花四看起来不守男德,让人不敢轻易相认。

其实原因就是我厌倦了“作者像给猪配种一样指定男女主角快马加鞭地确定关系,然后疯狂发糖发刀”的写法,想尝试模拟一下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逐渐认识逐渐了解,过程中有猜测有误会,可能两情相悦也可能自作多情,就像晓晓说的“我们谁能做到上帝视角、胜券在握”,就像追更的读者在中间章发出呐喊:“疯了!男的也太难懂了!”

这本书最初的版本是第三人称常规写法,然后改编成剧本,视听语言的表现力比文字强太多,节奏和悬念感都更胜一筹。于是我在想,怎么让小说不输剧本?一条叙诡的康庄大道在我面前展开了,嘻嘻。

不管是男主角对女主角的情感,还是女主角自我认知的偏差,都是只有文字可以对读者造成的误导,镜头前一览无余。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玩这种小伎俩有意义吗?会有不一样的代入感,小说里“我”自称是个胖子,大家可能将信将疑姑且看下去了,代入胖子的视角去跟进这个世界中的种种发展;剧集里担当女主角的演员必然苗条漂亮,大家会搁浅在“你哪里胖?你不要‘凡尔赛’了吧!”的质疑里停滞不前。

有趣的是,直到连载最后一章时大家仍不相信她是个胖子,怀疑是不是其实在旁人视角里是个丰满有肉的美女?在我想象里她是真的平胸、有小肚子、大腿有点粗粗这种身材啦,不是什么“所有肉肉都长在该长的地方”的尤物,想塑造的就是个正常人,生活中说自己胖时不会被朋友质疑“你是在‘凡尔赛’”,反而会提出一些减肥建议的类型。

脸是很可爱的,故事里老师光看脸就特招了没参加过艺考培训的她,开学第一天凯昕也问过是不是拍过广告,虽然没拍过,但她就是那种日化用品广告里常用的“温馨家庭的可爱宝宝”童星脸,与此同时胖胖身材的缺点也很明显。

招生老师可能认为这种情况减减肥就行了,但那种十全十美的好事哪能常有,有些人不幸也是减肥苦手。不过晓晓有了广播台的实践经历将来往播音方向发展也会有一番天地,不用担心。

但我主要想表达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扬长避短自得其乐,同样是半杯水,与其关注少掉的半杯水不如关注拥有的半杯水,心情完全不一样,不要纠结这些才是王道。说实话生活中真没遇到过能称得上难看的女孩子,通常就算有缺点只要化点妆穿对衣服也能规避。女生真的对自己要求很苛刻,明明非常亮眼却常常贬低自己的长相,经常对照魔术滤镜下的网红挑剔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晓晓因为是社交恐惧障碍患者格外放大了这些特质:害怕负面评价、关注消极反应、为自己设定高标准、回避社交情境让他人代劳,生活中的女孩子或多或少也有些轻微的类似表现,大家可以学着用“暴露+认知重构”的方式学着锻炼自己去改善。

说回小说本身,第一人称叙事也有第一人称的弊端:无法自夸。所以在这里要使劲夸一夸晓晓,就是可爱!肥而可爱!稳重点来说另一个弊端,描写要符合晓晓的心境——晓晓没喜欢上你,你只能帅得平平无奇,所以第一次对叶尧外貌的直接渲染出现在他和凯昕撇清关系之后,比较晚了,在此之前一直是葫芦娃……男主角真惨。

总之,外貌也好,恋爱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晓晓在大一这年为了融入新生活做了很多努力,尝试着克服社恐、参加社团,学会参与小组讨论完成自己的分配作业,和社团朋友们一起工作一起出游,开始自己很不擅长的运动——羽毛球和长跑,把广播做出了自己的风格,为了台词课的期末成绩自荐,最后连看似不可能的竞选都在叶尧的捣乱下完成了,也正是在这些努力中更让人看见她的闪光点,如果一整年都宅在寝室躲着不见人,恐怕不会有这样的收获。所以,首先要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感情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看见了周围很多人对她的影响,为首的是叶尧,但也不只叶尧,更有带她结交朋友的凯昕、在社团里格外照顾她的部长、公平公正以身作则的台长等,就像长跑考核,这个班级因为有了出色的领跑人才能全员合格。这个系列的书有三本,都短短的——和《一见如故》相比,《雀翎》和《麦秸》是其他女生做主角,有一个模糊的共同主题,所以叫“成长第三定律”,成长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已经被推倒了,那么晓晓会怎样影响大家呢?敬请期待后续的故事吧。

我们下本书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