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九年(814年)初,李贺辞职,迅速离开长安。他好像一个唐代北漂,在长安跌跌撞撞了快五年,付出一片热情,终究无果而终。“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的情感依旧是充沛的,只是对于这颗敏感的心来说,现实的冬天过于漫长了。回归昌谷,李贺盘算时事,打算继续谋个机会。前一年,支持削藩的武元衡成为宰相,国家又要积极对河北藩镇用兵,在周围也有一批由朝廷控制的强藩,他们作为削藩前线,也在广招人才。李贺想了想,干脆北上寻找机会。他决定到潞州落脚,这里是昭义节度使郗士美的本营。而老友张彻,刚好也去了郗士美的幕下。投奔此处,多半能寻到差事。

李贺带着一腔热情和想象上路,双眼所见和心中所想大都以绣口吐为长诗。有的是在调笑心气不老的忘年交,有的是在暗讽沉迷宴饮的大臣。种种迹象表明,李贺对于潞州的旅行和工作充满信心。刚到潞州,他与同为新人的张彻,通宵聚会、饮酒作诗。他说,自己是一个在长安待久了的颓废青年,但来到潞州的酒宴上,还是很有一番意气想要挥洒的。一夜欢聚每每到东方既白之时才散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李贺在潞州等了快一年,仍然只是寄人篱下、办理文书,哪有人来敲敲李贺的身子,让他抖搂抖搂不凡的才华呢?在潞州,闲散的李贺每每依托梦境,挥洒自己的想象力,而后炼成诗歌。古人评价李贺,说李贺诗写到这里,已经进入云谲波诡的神鬼境界。可李贺哪里是云谲波诡,分明把自己的一片赤忱架在云上,而后热情地俯瞰世间,每一篇都像是穿越暗夜,终究要走向黎明。所以他一登顶,就会看到“变更千年如走马”的世事,而不拘泥在诽谤、中伤和坎坷里。

这一年,吴元济反叛朝廷的声势越来越大,成德王承宗、淄青李师道,也开始加入他的阵营,甚至把战火烧到了东都洛阳外,挑衅地焚毁了仓库积粮,扬长而去。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在长安公然行凶,杀害了主战的宰相武元衡,重伤大臣裴度。不仅如此,从洛阳到长安,这些跋扈的节度使,还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唐宪宗震怒,继续扩大出兵规模,讨伐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可惜当年出兵未果。

局势动**如此,如果李贺能等,可能仍有机会。但李贺的身体已经等不起了。元和十一年(816年)秋天,李贺离开潞州,返回昌谷。他或许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在此时抓紧整理自己的旧作。在病中,李贺仍然觉得还有机会:“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男儿当然不必等待天公安排命运,男儿才二十多岁,有的是无限的可能——可是天公会安排生命,也会在你踌躇满志、神采飞扬的时候,无情地按下休止符。当年年末,李贺去世,身边只有老母陪伴。

他去世前,非常担心自己的作品不能流传,郑重托付给好友沈述师,他生怕自己这一死,只有鬼才会知晓他的心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