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防御保护
进攻迹象是积极的战斗状态,一般行为人对自己比较自信,或者是出于豁出去了、不顾一切的搏命心态,代表行为人处于强势心态,希望取胜。
在遇到负面刺激的时候,被测试人还可能出现防御反应。防御反应不是为了消灭敌人,而是为了减少自己受到的伤害。与安慰反应不同的是,防御反应不会让自己变得舒适,只是为了阻止负面刺激的持续伤害。
防御反应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建立屏障和阻断反应。
8.3.1 建立屏障
建立屏障反应是指被测试人在头或者躯干周围,试图使用四肢或者物体建立障碍,以便可以阻碍负面刺激源的进攻。比较经典的防御反应。
1.可进可退的抱臂屏障
胸腹面只有胸椎、较细的肋骨末端和肋软骨保护两侧,而整个腹部则没有骨骼;背部则以脊柱骨和较粗的肋骨起始端为框架进行比较周全的保护。因此,胸腹面是非常受神经系统照顾的位置,敏感且相对脆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人类逐渐学会了使用各种动作和技巧保护自己的脆弱区域。
人类的身体前侧(包括颈前侧和胸腹面)集中了身体中大部分比较敏感脆弱的器官,比如咽喉、**、太阳神经丛(位于胸椎骨下方)、**等,因此神经系统对它们的保护也格外严格。遇到负面的刺激源(危险、不适、紧张、挑衅)时,出于对躯干的保护意识,人会在躯干与刺激源之间建立一道屏障,至少是概念上的屏障,用以保护自己。这种屏障可以是简单地交叉抱起双臂,也可以借助物体,如书本、坐垫、枕头等。
抱臂的动作是明显的防御行为,但随着身体其他部分的状态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1)最强防御状态——一触即发
积极的防御状态是做好战斗准备的防御反应,通常配合出现的身体形态是:躯干挺直、抬头挺胸、双腿跨立。这样的综合动作,一般出自愤怒情绪的主导,意味着比较强势,有可能出现反击。
这种组合动作可以解释为以下几个心理状态:
①交叉抱臂,增加躯干防护。相对于身体强壮的人而言,身体单薄的人更有可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②如果还出现岔开双脚站立的动作,一方面是领地意识使然,另一方面能够使身体看起来很稳,以表现不退缩的斗争心态以及强有力的领地保护意识和反击准备。
③使自己看起来更加魁梧、厚实,增加压迫感和威慑力。
(2)消极防御状态——抱臂
消极的防御状态则相反,脊柱弯曲,头的位置也会降低,双腿不会挺立。如果是坐姿,上身可能会靠在椅背上并侧面看向刺激源,看起来和怕冷的反应差不多。如图8-16。
这样的抱臂纯粹是恐惧、忧虑等消极情绪使然。至于究竟是因为怕冷,还是潜意识里害怕受到攻击,在没有体温探测设备的状态下,是不能确定的。但体温的降低和防御反应之间并不矛盾。由于战斗或逃跑的准备工作(情绪)会调节全身的血液循环,让大量的血液流到四肢储备能量,所以确实会造成躯干部分的体温下降,使被测试人感到冷。所以,消极抱臂动作确实可以映射出被测试人的消极负面情绪。
比较有意思的是,抱臂动作还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时候使用,目的仅仅是通过这个自我保护的动作来示弱。使用者多是学校里面的女学生,常见的是她们把书本、文件夹或者书包之类的东西抱在胸前。这样的动作本质上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处于弱势地位,从而获得更多被关爱的机会。为什么很少有男生会使用这样的动作呢?因为男生天性好斗,不会平白无故地把自己表现得很弱小,这样不但不会被关爱,还可能被欺负,至少会被人认为是在“装可爱”。
2.可进可退的无辜状——耸肩
有一个组合动作大家经常见到,尤其是西方人经常用这样的肢体语言来配合表达,那就是把双肩耸起,摊开双手掌心向上,一般配合的台词是“nothing(没事,没什么)”“关我啥事”“我不知道”“没办法了”。
这个耸肩的动作也是经典的防御反应。
经过长期的演变,在没有物理威胁,仅仅是神经系统受到负面刺激,认为需要自我保护的状态下,也可能出现相同的反应。这个反应所映射的心理状态是自认为需要保护,是一种示弱心态。所以,前面提到的耸肩摊掌的肢体语言可以解释为:我很弱,我害怕,我无能为力,而且你看,我手里什么都没有拿,没有进攻的意思。再配合上前面列举过的台词,表意非常贴切。
基于这样一个标准动作,国外的学者还研究出一个结论:当人说话的时候,如果出现单肩快速耸动,表示行为人很不自信,进而推导出行为人对所说的话不自信,可能在说谎。这个结论的推导思路是合理的,因为不完整的耸肩动作是完整耸肩动作的减弱变化,同根同源,属于微反应。不过,在我们的真实测试中,真正与谎言相关联的实际状况非常少,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耸肩的动作和抱臂一样,到底表达了行为人的强势心态还是弱势心态,完全取决于躯干的弯曲程度。同样是耸肩的手臂姿态保持不变,挺直躯干的耸肩表达了强势心态,可用台词“关我屁事”“我无所谓”“我不关心”来描绘高冷内心;而弯曲躯干的耸肩,则表达了“我没有办法啊”“我也不想这样啊”“我不知道啊”“你放过我吧”等弱势心态。
8.3.2 最完整防御姿态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人类感受到极大危险时的反应模式。
实验之前,先向所有被试说明,实验的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不要动。
然后我们的实验人员演示了实验方法,就是拿足球“攻击”被试,让足球砸在被试的身上。演示的时候,都是和风细雨的温柔风格。
有被试提出要试一下力度,试过之后表示,可以保证不动。
实验是有奖惩的,如果能保证在遭到进攻的时候不动,硬生生扛下来,那么就算被试挑战成功,可以领取相应的奖金。但如果被试动了,那么就证明挑战失败,所有拍摄下来的录像和照片等素材免费赠送给我们使用。
当然,真正当被试们站在那里的时候,我们的球都是以声色俱厉的气势扔出去的。没有一个被试在这样的情况下纹丝不动。
本来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就算你想好不会动,在受到攻击的时候还是会动,因为生理行为的优先级高于社交行为。但在轻松证明这个结论之后,我们回放录像发现,所有人躲球的动作几乎一样——弯曲、扭转躯干,用四肢建立阻隔。如图8-18。
更多的动作细节包括:耸肩的同时向下缩头,扭转躯干的朝向并弯曲躯干,防止胸腹面被攻击,抬起双手和一条腿蜷缩在躯干前面建立屏障。
这个最完整的防御姿态映射了行为人的一种心态,翻译成文字可能是:“躲是躲不过去了,这一下必须得挨。挨一下,死了(伤了)很正常,我没有能力反击。”
所以,这样的最完整防御姿态映射了最弱势的不抵抗心理。如果你在对手身上看到了这样的反应形态,说明在那一刻,他完全认为自己是输的一方,无力抵抗。
8.3.3 抱二郎腿
另一种常见的屏障是抱二郎腿,常见于坐姿状态。
在第5章逃离反应中,我们曾经讲到过舒适的二郎腿坐姿。如果观察对象在坐姿状态下,躯干放松地后仰,就不属于我们现在讨论的建立屏障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躯干靠在椅背上,也不能确定观察对象处于放松状态。放松通常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头也靠在椅背或沙发背上,而且也是向后仰起的,与躯干保持相同方向;另一个是跷在上面的那条腿的小腿可能舒适地晃动着,节奏不快,很自然。
相反,可以判断为建立屏障的跷二郎腿动作,可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躯干竖直、紧张,甚至会用手兜住膝关节,强迫自己处于一个很不放松的坐姿状态。这样的动作反映了行为人内心的惧怕和担忧。
②如果头保持着警惕的直立状态,并且眼睛的关注程度没有减弱,那么这时躯干的后仰属于逃离反应,可以推测出不满、不悦的心理状态。
③叠在上面的腿没有主动运动。
在上述特征出现的情况下,抱起二郎腿就是有意拉开自己与刺激源之间的距离,试图建立一道屏障来保护自己,免受负面刺激源的伤害。
8.3.4 阻断反应
阻断反应也是防御心态的外在表现之一,其实质是建立屏障的一种。不同之处在于,阻断反应所建立的保护区域比较小,通常没有建立屏障那么明显的形态改版。为了便于分类,我们把一些小动作称为阻断反应。
常见的阻断反应集中在面孔,主要是眼睛、耳朵和嘴。
1.视觉阻断
第7章中讲到过,人在羞愧的时候,会希望减少被关注的程度。因此,如果被测试人受到负面刺激,会出现用手遮住额头和眼睛部分的反应,看起来仿佛是在摩擦额头或者颧骨的皮肤来缓解疲劳,实际上是在试图挡住来自外界的关注,减少自己被深入挖掘的可能性。这种反应属于视觉阻断,在阻止别人关注自己的同时,还能让自己不看对方。
2.听觉阻断
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或者一些装可爱的青少年,在听到自己不想听的话时,会用手堵住耳朵,同时做出厌恶的表情,配合焦急地跺脚。这种反应属于听觉阻断,在成年人中较为少见,但如被测试人情绪失控,也有可能出现。
3.言语阻断
嘴部的阻断反应大多是针对自己的言语阻断。比较常见的是“捂着嘴偷乐”,如图8-23。其实这么明显的表现是典型的欲盖弥彰,谁都能看出来他在笑。但我们更关心这种反应的心理动因,因为很有趣。
这种笑容阻断的心理变化是这样的:
①的确感到好笑。
②意识到自己不能笑得这么明显,要么是怕被笑的人尴尬,要么是怕别人批评自己太得意,再有可能是出于长期的教养和规矩,不能让自己太放肆。
③然后用手遮住嘴,试图表现自己的矜持和内敛。
当然,捂着嘴哭也是阻断反应的一种,心理动因相对比较简单:不要让悲伤的情绪肆意,克制自己,也减少了对周围悲伤氛围的渲染。
这两种反应所映射的意义非常直白,本身没有什么分析难度。它们都是用社交行为抑制情绪行为的典型代表,可以帮我们理解所有微反应的分析方法。
还有一种针对嘴的阻断行为,对测谎更加有价值,那就是在说话的时候,用手挡住嘴,表示阻止继续说话。具体情况如下:
①如果动作发生在未讲话之前,则是不愿意说出来。
②如果发生在讲话的过程中,突然停住,用手捂住嘴,则表示说错话了,或者表达了“不应该说出来”的悔意。
③如果发生在说完话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在擦嘴,或者配合咳嗽的动作,实际上则是对自己所说的话表示否定。这个反应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小心说漏了嘴,把真相说出来了,通常会配合惊讶的呼吸阻断和眼睛睁大,以及冻结反应;另一种是说了谎话之后不经意地进行自我修正,通常会故作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