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战斗准备

在战斗准备阶段,行为人会将自己的愤怒通过很多不起眼的举动表达出来,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自己悄悄用力。

战斗的欲望被愤怒情绪点燃,行为人会出现这些反应:身体趋前,下巴降低,视线集中,虹膜向上翻看对手,甚至有可能露出下眼白。配合着愤怒的表情,还能观察到咀嚼肌绷紧、嘴唇向下弯曲,还可能露出犬齿等同步反应(关于愤怒表情的详细论述,请见《微表情》一书)。

因为能量准备充足,全身肌肉在神经系统的紧张指挥下,从放松状态逐渐转变为紧张状态,你会在充满战斗欲望的人身上观察到以下特征:

8.1.1 脖子变粗

由于颈部肌肉的绷紧,以及呼吸力度的加大,再加上颈部两侧粗大的血管里流动着比平常多出许多的血液,愤怒的时候,脖子会变粗。常言所说的“脸红脖子粗”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需要注意的是,脸红的状态通常只出现在吵架的时候(没有动手),因为吵架是靠脑力的;一旦演变成肢体冲突,脸上就不会有那么明显的颜色变化了,有的人还会失去血色。

8.1.2 握拳

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姿,心怀对抗的人可能会做出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动作,就是握拳。不需要观察到非常用力的握拳动作,因为那毕竟是格斗才需要的生理准备。即使是行为人不着力度的轻轻捏握,这个动作也足以揭示对抗心态的存在。看似是活动自己的小臂和手指的抓握动作,在刑事侦查讯问中出现之后,嫌疑人的后续行为一定都是设法对抗,而不会出现配合。

简单地理解其原因,是因为握拳是格斗的准备动作。这样的神经反射形成了比较深的肌肉记忆,当嫌疑人心里在使劲儿的时候,手上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实施准备动作。

?测试案例

压力攀升下的反应

我们设计过一个实验,请学生来持续答题,除了基线测试部分之外,问题越靠后越难,奖励也就越大;放弃测试,只能取得固定的奖励,不论已经答过多少题目;如果说谎作答,就会取消一切奖励。有点类似真心话大冒险,但比那个游戏复杂。

设计好的测试方案中,问题的犀利程度逐渐加大,真实回答问题的取舍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会出现的局面是,组织实验的人会判断被试什么时候放弃。

在被测试人回答完题目之后,我们小组的一位实验人员说:“她差不多了吧,是不是快放弃了?压力很大啊。”

我说:“不会的,她还会继续。”

因为,我看到了她的拳呈虚握状态,并且频频握紧,尽管力量不大。除此之外,表情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没有明显的反应。但是,因为握拳是经典的战斗预备反应,所以说明她的身体里面还在蓄积能量,而且能量正在被调动,这是准备进行攻击的表现。这就意味着,她应该会继续答题,迎接挑战,而不会中途放弃。

果然,开始回答下一道题目前,测试人员说明并询问:“后面的问题难度会更大,你如果现在放弃不答,可以取得应有的奖励;如果继续,就必须真实作答,否则最终什么奖励都没有。你选哪个?”

被测试人给出的回答是:“我选择继续。”

8.1.3 咬牙切齿

与握拳相似,当刺激源让被测试人产生愤怒情绪,而被测试人又准备缄口不言的话,最常出现的反应就是咬牙。比较容易观察到的咬牙动作是上下牙齿咬合位置的改变,比如用犬齿相互摩擦,或者用上下门牙咬合(这就是“切齿”);还有可能上下牙齿咬合位置不变,但是暗自用力,这样会导致脸部两侧的咀嚼肌收缩绷紧,轮廓清晰。如图8-3。

在实际侦查案例中,有的嫌疑人还可以做到,语气委婉、合情合理地讲述自己的理由,但是在讲述间歇会偶尔出现一次咀嚼肌隆起,持续时间很短。这种矛盾的表现,也就是委婉和强硬的矛盾表现,说明嫌疑人语言控制得很好,掩饰了内心的进攻欲,但在行为上还是露出了破绽。

咬牙动作在测试过程中的不经意出现,是被测试人感受到危险和压力的经典表现,被测试人潜意识中希望通过牙齿的进攻消灭负面刺激源。

8.1.4 叉腰

准备战斗的双方都会尽可能让自己比对方高,挺胸抬头是必需的。脊柱挺直、下巴抬高,就是我们在第7章中介绍的领地反应特征之一。

有一种姿态很有意思,那就是挺胸抬头的同时,双手叉在腰间。这个经常出现在吵架场景里的姿势,其实是一种矛盾结合体。一方面,要让自己的形象无比高大;另一方面,又将双手牢牢地限制在身体上,潜意识里不用于进攻,只用于造型。实验和实际案例也验证了这一点,这种姿态的出现,基本上将双方的矛盾冲突控制在了对峙或恶语相向阶段,真打算发动攻击的一方是不会采用这种姿态的。

但是请注意,这样的姿态出现,仅仅是不会实施物理进攻,但心里的进攻欲已经产生了,而且非常强烈。

但是,请大家注意,手臂的姿态本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同样是叉腰的手臂姿态,在保证它不产生任何变化的前提下,只要行为人将躯干弯曲,就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真实情绪驱动的行为中,愤怒是绝不允许躯干弯曲的,躯干弯曲只能来自弱势心态,例如愧疚或难过。

8.1.5 最隐晦的战斗准备——指尖控制

上述所有战斗准备的反应都具备同一个特征——行为人自己和自己较劲。中文里,我们也可以用“暗中用力”或者“拮抗”这样的词语来表达这样的状态。很明显,行为人产生了用于进攻的能量,但是因为需要自我抑制,所以这些能量没有指向其他对象,而是通过自身肢体的对抗来消耗。包括握拳、咬牙以及试图折断一支签字笔等,都把能量暗中消耗在自己的身体里。

有一种动作的意义非常隐晦,也揭示了行为人内心在用力控制,那就是双手的拮抗。很多人对图8-6中的手势印象深刻,像某些国外领导人也会在讲话中常常用到这个手势。

国外有学者曾经试图将这个动作与教堂建筑形状相关联,进而推导出其宗教意义的指向,试图说明做出该手势的人心怀崇敬、坦**虔诚,内心对自己所讲的话有自信、有掌控。

其实,只要一个问题就能证伪这样的理论解释:没有接受过宗教教育的人,并不知道有教堂的存在或者教堂的详细造型特征,这些人也会做出这样的动作,那么他们的内心会是什么状态呢?

用文化的思路来解释行为意义,本身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错误方法。因为文化具有典型的社会属性,不同的历史、地理、教育和种族,会形成差异非常大的文化规范。同一个小区里还有的大妈信佛、有的大爷修道呢,怎么能用大一统的文化理论来范式解读行为呢?

其实,这个十指对齐的动作有着非常明确的生理意义——精准控制。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大脑里装满了何种知识和智慧,他们想做出这个动作的前提,必须是用大脑精准地控制好十根手指的运动和位置,尤其是在有其他刺激源干扰的情况下。

?案例分析

什么情况下,他/她的一言一行是在精准控制中?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被试样本量超过2000。实验非常简单,要求被试做出两次十根手指指腹对齐的动作,第一次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无干扰、全控制的情况下进行,记录完成时间;第二次要求被试在听到题目后,一边回答,一边做出相同的动作,记录完成时间。而我们所用的题目是简单的除法运算,比如27除以6。

两组实验数据差异非常大,一边听题一边做十指对齐的完成时间,平均比第一组的时间多了4.7秒。也就是说,当心里面在计算那道除法题的时候,同步完成十指对齐是比较费力的事情。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侃侃而谈的同时还能做出这样的精准控制的动作,说明这类行为没有成为他大脑的负担,行为人所有正在进行的表述,都在精准控制之中。我们都知道,如果是生活里有事情要问清楚,或者遇到了可能是骗子的人,或者需要验证对方的真伪,或者是刑事案件的询问或讯问,再或者是测谎,当你对面的人正在实施精准控制的话,那么你至少要将防备级别提升至很高,才可能不被欺骗。

总结:人类的生理行为原理,具有跨社会、跨人种、跨年龄、跨性别、跨教育的特征,是将人作为动物所做出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读的方法,具有更高的效度和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