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能量管理
一个似乎不重要,又一直隐藏在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背后的事——能量管理。
曾国藩说:“凡行兵须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存力气,存使不完的力气。
很多人说,想成事,要有资源,要有风,要看竞争对手、市场……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本源,就是做事的人,你和你的团队,有没有能量?这能量能不能持续?
第一,管理能量才能持续成事
为什么要管理能量?
1.为什么要储备足够的能量?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挣一笔钱、出这一个月的名就走,我们不做一天的买卖,要做基业长青的事。
有两类大事可以成:一类是立功,立功不朽;另一类是立言,立言不朽。要把这种目标定了。
2.为什么要积蓄能量?因为真正的成功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经验储备。
我原来不理解,为什么企业招聘一个人,要求有八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后来我发现,如果想了解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没个五年是看不出来的,这个五年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而要再精英化一点,没个十年几乎是不可能的。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你也不能把这个时限缩得太短,“一年磨一剑”几乎是揠苗助长,基础不扎实。
3.为什么要管理能量?人生不全是打仗,还有生活。
我没有见过一直工作还能把工作做得非常好的人,纯粹的工作狂,完全没生活、没情调、不放松,还能把仗打好,几乎没有。对这种人,我往往会心存一点点戒心和恐惧,因为像一把刀一样,他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风险。
打仗不是人生的全部,有时候你要稍稍歇下来,发发呆。这种发呆,这种“浪费”,是为了更好地打仗。你和团队都需要调整。
在麦肯锡虽然非常累,每周干八十到一百个小时,但是每年有三到四周的带薪假。强制的带薪休假除了让你身心平衡之外,也是为了这个机构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看上去像一个悖论,我讲讲背后的原因。
1.高管一旦离开了,相对的审计、监察、纪检部门就很容易做事了。因为高管一离开,一定是要把自己的工作托付给他的替手,替手一接手,如果有严重的问题,很容易就会暴露出来。这是从内控的角度说,为什么高管带薪休假是必需的。
2.一个组织的能力不在于某个个人的能力。如果高管带薪休假,组织虽然会有些别扭,但还是会相对正常地往前走,说明机构的组织能力是不依靠任何一个单一个人的。好处是,整个组织的风险大大降低,它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职、抱病、意外,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第二,能量管理的六条方法
1.做一些胜算大的项目,不要总是去赌,去搏。
全力去赌,放马一搏这种事情不要天天做,三五年做一次就好了。为什么?保持能量,保持能量的持续供给,多做一些胜算大的项目,增加信心,增加团队持续的能量输出,这样公司可以一直持续运营。
其实写作也一样。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得不每年都用假期集中写作,每年十天写一个长篇,的确是一种快跑状态,我是没办法。如果有办法我一定跨到半年甚至一年去写。这样,可以相对悠哉地把非常痛苦的创作过程,变成相对痛苦、有某些享受成分的创作过程。我后半生打算这么做,也希望你如果有能力、有时间,不用那么着急,有的是仗,将来可以打。
2.慢一点,马拉松。
它的好处是能够在良好、相对缓慢的节奏过程中,让你维持身体、心气的平衡。打得太凶,看上去在短期内形成了某种成效,但不持续,你会发现,猛打、猛跑,效果差于你用不快不慢的速度持续行进。因为身体怕忽起忽落的节奏,心气其实也怕巨大的起伏。
马拉松的一个大忌,就是在前五千米跑得太快。我第一次参加全马之前,教练就跟我说,前五千米最重要的是把速度压下来,不要逞能,不要快跑,这是马拉松,后边还有好多里。
在职场也一样,你二三十岁一直想,早一步提升,早一步把事干成,早些扬名立万,一切早早早……耗得自己心气急躁,缺乏平衡,你扪心自问,这种高强度的状态你能持续多久?
我常用一个比喻:你本来能跳一米,让你再跳两米,看上去只是增加了一米,但不是增加一倍的能量消耗,可能增加十倍的能量消耗,人是有极限的。其实在麦肯锡、华润,是受着类似特种兵的训练和对特种兵的能量的要求,也是种极限,我眼睁睁见过,有人躺在办公室的地上说脑子实在动不了了。那种脑力消耗,像体力消耗一样,我不希望你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杀红眼到这种状态,这种状态一定持续不了,也不是一个正常的、长期的做好生意、成大事的状态。
3.维持能量平衡。
西方的管理理论里有一个叫“开着车的时候换轮胎”,“在飞行中换引擎”。意思是,运营相对稳定的公司,允许出现大错误、掉链子,可以“换”。你需要时间去在市场上找替换,那就需要你能维持在好的、平衡的能量状态,太快你一定换不了引擎。
4.留出犯错的空间。
在漫长的成事过程中,最怕的是你带着团队往错的方向快跑,跑了一阵发现错了。即使坦诚地把所有的功劳都记到你的团队身上,把所有的过失也都揽在自己身上,你还是会发现,团队非常沮丧。往错的方向快跑,非常耗损团队能量。
如果你把成事当成十年期的事,用参加马拉松的态度去做,会给自己留下犯错的空间。如果你疯狂地往前跑,跑了一年,才告诉大家咱们跑错了,现在离正确方向是一百八十度、一千八百里。不仅大家沮丧,大家对你的信心还会锐减,以后你再指一个方向,大家跟着你往前走的动力和信心就会少很多。基本上,你的团队最多给你两次犯错机会。
5.及时调整方向。留下犯错空间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就是稍稍跑偏了一点,从战略上说,不是错误。但是你偏离正确方向又走得太快,会白耗很多能量。但是,你没有那么快,能量耗得没那么多,行路的时候,你还能抬头看看路。你甚至不用告诉大家,你作为CEO心里知道好像有点偏,你稍稍用一些战术手段,可以纠正一些。纠正得好,甚至外人都感觉不到你曾经偏了二十度,只感觉,我们这个CEO,一直是光明、正确、伟大的CEO。
6.等待团队成长。
人成长是需要时间,需要犯错的。作为一个组织,你不希望自己犯大错,但是也不要妄想什么人都不犯任何小错,这不现实。
人的成长需要时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现在也适用,如果你想让三十岁的人不惑,这对三十岁的人是一个过高的要求。这是人类基因决定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到一定的岁数,激素水平没有到一定的程度,没有经历过足够多的世事,没有走过足够多的路,有些事搁在纸面上、反复被别人教育,他也不会明白。
所以,我总说,时间是我们的朋友,为什么时间不是你的朋友?因为你没有耐心,没有好好管理能量,总是在做百米跑,而不是马拉松。所以,管理能量就是要相对慢下来,哪怕你很强,也要给周围人成长犯错的时间。
7.慢下来,让你的团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错误空间来锻炼核心竞争力,切记,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一个配合的过程。
比如,第一次做产品研发,我选一个产品经理,一组人配合他,如何衔接工厂、设计、包装,第一次想做得完美,绝无一丝可能,需要配合再做一次、两次……做到十次的时候,你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研发的能力——可能初见雏形。做一百次,你会发现比你做十次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团队配合要在实战中练习,它是一种实践科学,而不是完全在书本上。我替很多公司做过战略,看过更多公司的战略,为什么同样好的战略,同样的聪明团队,却做出不同的结果?其实核心的差异,就是团队有没有一块儿演练、实施、执行过战略,整个组织是不是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练习。
猎人们每天做的事跟打仗有相似的地方:几个人,骑着马,拿着弓箭、刀枪去捕杀猎物。可能一两天猎不到猎物,但也可能配合越来越熟,然后在一天猎到很多猎物。这是通过反复练习、试错,形成的默契和配合。
所以,慢下来,持续管理能量,让自己的团队能够经常通过一些事来以练代战、以战代练,多次反复来熟悉彼此的配合,才能在真正的商场上,真正的沙场上,成事,持续多成事。
举一个例子,司马懿和孔明的故事。《三国演义》是从蜀国的角度讲故事,所以推崇诸葛亮,但如果你看野史,甚至《三国志》这些相对来讲的正史,会发现史书对司马懿的评价会更高一点。
司马懿是一个成事修炼者,他更坚信计算、战略,而诸葛亮的赌性比司马懿大一些,在五丈原之战,体现得特别明显。
当时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我就守着我的硬寨,我不去打仗,我等你消耗完。这背后是战略考量:魏国比蜀国战略资源多,他能扛得住。而诸葛亮与之相反,有志向,也知道自己生命有限,等下去蜀国不见得能够在实力上超越魏国,所以他等不及了,总试图逐鹿中原,他就希望司马懿出来,两人赌一把。司马懿坚信,我不去赌,我的胜算更大,只要我不赌,我就赢了,就坚定这个战略立场,一直执行下去。
诸葛亮甚至送给司马懿女人穿的衣服,意思是,你怎么像个姑娘,为什么不敢打仗?如果你是个男的,就出来打!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诸葛亮一个文人,讽刺别人像个女人……当时司马懿这边出现的困境,是他下边的人也非常想打。想成事的人,往往都是喜欢打仗的。两军对峙这么长时间,又有挺大胜算,比如有八成把握能打过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打?那司马懿的想法就是,我注定能胜,为什么还要损失两成把握?但是他又不好意思或者不能跟他的团队把这个道理直接说清楚。他的方式就是回去问皇帝,我能不能打?皇帝就势说,你不能出去打。他把决策的包袱、责任推给了皇上,皇上顺水推舟说,你是对的,你继续守。
诸葛亮一直求战,司马懿就是不打,他问蜀国的使者诸葛亮的情况,并不是问,诸葛亮为什么要打,想怎么打……没有说任何打仗的事,司马懿只问了一句话,诸葛公起居饮食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一顿吃多少饭?使者说,三四升。
然后,司马懿开始问第二个问题,诸葛亮现在怎么管理军营?使者说,打三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诸葛亮自己批阅的。使者也是笨,司马懿这问题问得好,看上去无关痛痒的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问完这两个问题,司马懿就把使者送走,说,你侮辱我的衣服我收到了,这是妇人的衣服,我承认我不敢打,不愿意打。但,司马懿对团队说,诸葛亮要死了。因为诸葛亮吃得太少了,管得太多了。
这就应了为什么要管理能量。如果吃得又少,管得又多,睡得又差,一个人能持续多久?如果主帅都完蛋了,仗还怎么打?
果不其然,诸葛亮挂了,病故于五丈原(现在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只有五十四岁。当然五十四岁在那个年代不能算早夭,但司马懿也是一辈子打仗,活到了七十二岁。
后来,司马懿的弟弟问司马懿,你为什么能判断诸葛亮不行?司马懿回复:“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志大而不见机”,他有很高的志向,想逐鹿中原、想光复汉室等很多大志向。但是“不见机”,这个仗有没有胜算,他心里没数。所以他一次次出蜀,打魏国,哪次他扪心自问,说有胜算?如果一次都没有,为什么他还做?我同意司马懿,诸葛亮有很大的志向,但不懂战机。
“多谋而少决”,通常很多家庭妇男和家庭妇女,包括我妈,属于“多谋而少决”,她就想很多事,掰扯很多人世间的道理,但是她不做决策。我常见一些没有受过训练、没有结构化思维的“聪明人”,开四个小时的会,说一大堆有的没的,最后没有任何决策、跟行动有关的事情,走出会议室就完了,这四个小时也就没了。
“好兵而无权”,喜欢用兵打仗,喜欢带着人往前冲,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权力能支使这个团队。我当时创业的时候,问过几个老哥,我第一次创业,又在体制内,又在这么大平台下创华润医疗,你们告诉我最重要的几件事是什么。有两三个老哥一致提醒我,团队要听你的,能跟着你的方向去走。如果诸葛亮两次、三次打魏国失败,他的手腕、权谋、激励机制就会失效,又不能让团队去听他的,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就会大减。
所以,司马懿看诸葛亮带着十万人,却不认为他有任何能战胜自己的机会。果然,诸葛亮自己把自己累死了。“死诸葛气死活司马”这只是一种民间的说法,毕竟魏国战胜了蜀国,而且司马懿家族建立的西晋取代了魏国。
能量管理是隐含在成事背后的发动机。把成事的事业作为一个马拉松,而不是一个百米短跑。你会发现漫长的一生,有了更多成事的可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