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寻求战略机会
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前妻在评价马斯克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极致的成功需要极致的个性,这样的成功以其他方面的牺牲为代价。极度的成功跟你认为的‘成功’是不一样的,你不必成为像理查德或者埃隆那样的人,也能过上富裕和优质的生活。你获得幸福的概率比成为伟大人物的概率更高。
“但如果你是一个极端的人物,你必须做你自己,幸福对你来说已经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了。这些人常常是怪胎或者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们总是强迫自己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去体验这个世界。
“他们找到生存的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想方设法把这些策略应用在其他的事情当中,为自己创造出独特的、强有力的优势。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常人,他们总能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找到具有洞见的创意。但是,人们常常认为他们是疯子。”
马斯克最大的特质就是富于冒险精神,善于寻找战略发展机会。和其他规规矩矩的企业家相比,他更像是一个战略投资大师,虽然或多或少有些冒进的嫌疑,但在战略机会的布局方面,的确很少有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这也是他被人看作下一个乔布斯的原因。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任正非就是中国版的乔布斯。对于这种赞美,任正非非常谦虚地给予了否定:“第一,我不是乔布斯,因为乔布斯对人类贡献非常大,他创造了移动互联网,而且他在哲学上追求完美。我没有特别精湛的技术,只是提了一桶‘糨糊’把18万员工粘起来一起奋斗,他们奋斗出来的成绩就扣在了我头上。我在哲学上信奉灰度,信奉妥协,‘白’与‘黑’之间有一个妥协是灰度。乔布斯是追求极致的,我们两个在性格上有很多不一样。我没有他那么伟大,所以不能叫乔布斯,这不是谦虚,是真心不认为自己伟大。”
虽然任正非并不觉得自己和乔布斯有太多的相似点,但是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战略机会把握能力也是世界一流的。这一点从华为在5G以及人工智能上的布局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善于把握战略机会的人。在过去二三十年,很多企业都想办法往最挣钱或者挣钱最快的领域突围,但任正非没有这样做,他将目标锁定在通信行业,并且很早就开始关注人工智能的动态,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万亿美元的大市场,谁可以率先进入这个市场,谁就能够赢得最终的胜利。
而在进军人工智能领域时,任正非看重的是5G技术的研发,并且认为5G技术机器进化版在未来会成为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所以他并没有热衷于建造机器人,并没有热衷于制造无人驾驶汽车,也没有热衷于制造量子计算机。任正非曾经在内部会议上强调:“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算力、数据,前两项我们国家还是弱的,光有数据强还不行。这方面你们去问问李飞飞、李开复,他们比较明白,我是外行。欧、美、日的数学基础很扎实,比如我们做机器人,关键零件都是买日本的,即使我们研发出来了,赚钱最多的还是日本。”许多人觉得任正非对于人工智能缺乏信心,而且似乎他在担心人工智能存在巨大泡沫。但是无论如何,华为还是把握住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机会,只要认真将5G以及6G做好,那么就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开辟广阔的市场。
在把握战略机会的时候,任正非一方面通过精准的预判以及灵敏的商业嗅觉来挖掘战略机会,另一方面就是依靠“鸡肋战略”。比如2001年,IT行业遭遇了非常严重的泡沫危机,整个通信行业都不景气,很多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大投入才能赢得市场的关注,另一方面设备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利润正在大幅减少,这样就使得原有的业务变成了鸡肋,抓住了没什么太多的盈利,放弃了又觉得可惜。像北电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它过去在光传输上一直都投入过猛,可是当经济泡沫出现之后,光传输的设备根本卖不到高价,如果不卖设备,北电将会失去更多的市场,因此一直在左右为难中徘徊。华为看准了时机,直接进军光传输领域,在光传输与光交换上加大了投资,尽管利润微薄,但是华为却将其当成市场拓展的机会。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华为终于不负众望,在光传输和光交换上做到了绝对领先,而且竞争对手们在短时间内基本上很难追上华为的脚步。可以说,原先的鸡肋在华为的坚持下反而变成了香饽饽。如今,很多企业都认为光子计算机是一个听起来高大上但是不挣钱的鸡肋,但华为却盯上了这根鸡肋,而且还特意在公司内部开了干部大会,号召和激励大家一定要在光子计算机领域奋斗和坚持到底。
在很多时候,华为会给予员工更大的空间进行研发。这些研发可以暂时没有具体的目标和方向,探索一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者技术。任正非说过:“Google有一个阿尔法公司,做的全部是无聊的事,也可能是人类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不要觉得拿钱给穷人就是社会责任,探索人类文明中消耗大量的钱财可能没有结果,产生几篇论文(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因为后人可以踩在肩膀上前进,我们也是在这样做。”任正非希望华为人具备这种探索精神(要控制好规模和投入),可以在探索中找到新的战略机会点,可以找到新的发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