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权力与制度的制衡机制,提升权力的效用
在早期的管理体制中,内部的拉帮结派、贪污腐化现象比较严重,大大小小的山头非常多,尤其是随着华为的发展,人员大幅增加,管理层级也开始不断增多,高层管理者无法像过去一样严格把控好管理工作,一些管理权力不得不下放到更多中层干部和基层干部手里。当权力被迫下放且无暇进行全面管理的时候,华为内部的不正之风开始爆发出来。这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也让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无法得到施展的机会。任正非对此深恶痛绝,意识到如果继续放任不管,将会直接导致内部管理体系的崩溃和队伍的散架。那个时候,华为就会因为沉疴难治而自动走向毁灭。所以,杜绝内部独裁、专权、腐化的行为迫在眉睫。但是,对内部腐化现象的治理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开除几个人就可以实现逆转的,根源还在于体制的漏洞比较大。
经过多年的摸索,任正非和华为终于从西方的民主体制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确保一把手的权力能够得到分散和监督,但同时也要避免出现新的权力操控系统,这个时候形成一个多方控权、彼此相互制约的局面,而这就是三权分立机制的由来。
2005年,公司意识到了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开始想办法梳理组织治理架构。2006年9~11月,公司签发了关于华为各组织设立与运作、公司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包括了华为司〔2006〕226号文件到华为司〔2006〕230号文件的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中明确了各个组织的设立,为“三权分立”机制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7年3月开始,华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EMT秘书处、公司党委组织干部部、华为大学、SSST干部部、PSST干部部等有关部门,在一起多次讨论了推行三权分立机制的思路、模板,还讨论和汇报了干部任用与管理权力分层、授权问题、干部的品德标准内容,以及如何公示等问题。这一次的制度讨论直接花费了一年半以上的时间。之后,华为在一线部门进行了实践和改进,逐步在规范性与时效性之间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
什么是华为的三权分立模式呢?它指的是让办公会议、行政管理团队、委员会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扶助的权力机构(通常是3级以上)。其中,办公会议负责部门日常业务和基本运作,并且采取首长负责制,首长主要对相关事务负责,最终的批准权被控制在首长手上。而行政管理团队主要从事人事安排之类的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这一组织机构主张进行集体决策,每一个参与者都有一票的投票权,团队领导虽然掌控着最终的否决权,可是他并没有掌控批准权。相比于前面两个职位,委员会本质上就是一个务虚组织机构,主要负责讨论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规划之类的战略问题,但是该机构在重大决策上拥有否决权,可以直接否决其他机构的提案。
总结起来说,办公会议掌控了提议权,行政管理团队获得了批准权,而委员会则享有否决权,三个机构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密切协作,可以有效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并且有效提升了内部的运作效率。比如,华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效率明显得到提升,在过去,干部提拔往往是一个人说了算,但是现在权力被分散在三个机构了,部门内的最高领导虽然可以提名青睐的员工,但是行政管理团队如果觉得不太合适就不予批准,即便批准了,也要经过委员会的审核,他们拥有一票否决权。当三个机构开始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时候,内部的很多灰色操作与黑色操作就可以避免,也能有效断绝腐败和独裁的滋生。
比如,某部门的一位领导想要提拔自己最忠诚的一位下属,也好为以后的工作行个方便,于是就直接提名这位下属。行政管理团队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下属有什么不合适,于是就批准了这个提名。可是该部门的委员会在审核时,突然发现这位领导与下属之间是亲戚关系,而且发现这位下属平时的工作业绩并不具备很大的说服力,在私下调研的时候,更是有人举报这个下属多次排斥打压同事,还给上级送礼。考虑到这个提名者能力有限、品行不端,委员会毫不犹豫就做出了否决。
这个三权分立的机制正好体现了分权、共进、制衡的原则,它建立了一套标准严格、考量全面、程序完整、流程清晰的干部选拔机制,是一种多维度、多层级的考察和审核,确保权力在一个闭合循环空间内运作,在一个闭合循环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替,并体现出集体领导的意志。这种闭合循环模式有助于保证权力不会失控,因为任何人想要舞弊,想要搞腐败,做一些内部公关活动,难度都会成倍增加,因为他必须搞定内部所有环节上的人,只要有一个环节不成功,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一次评议和审核中没有通过大家认可的干部,并不意味着下一次就没有机会,只要没有品德上的问题,那么在下一次,只要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还是有机会通过评议和审核的。而一些通过评议与审核的人,在新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也需要进行重新评议,然后进行薪酬上的合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