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自己的角度提问
别老念别人提出的,甚至是虚头巴脑的问题,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更亲切。
商业战略专家安德鲁·索贝尔和另一位作者合著的一本书《提问的艺术:为什么你该这样问》应该可以给我们更好的答案。这两位作者曾经走访过好几百位成功人士,其中包括彼得·德鲁克这样的管理学之父,两位发现,好的问题远比问题的答案更有力量。
而好的问题,通常具备以下两点:
第一,集中。
第二,从我出发。
我们看乔布斯是怎么提问的:有一天,乔布斯去了某工程师的办公室,那里有一台即将问世的新型电脑。乔布斯让工程师开机,结果开机的过程花了好几分钟时间。
乔布斯和工程师说:“可不可以让启动再快一点?”(集中)
工程师一看,赶紧加班加点,忙活了好几天,把开机速度提高了一些,于是特别兴奋地给乔布斯展示。
乔布斯看完开机,又发问了,这个发问依然只有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了吗?”(集中于速度)
工程师在接收到这条问题后,只得继续没日没夜地改进,终于又把开机速度提高了几秒。
可是没想到,乔布斯又跟他说:“我敢打赌,将来会有500万人每天至少打开一次电脑。所以,如果能把开机速度再提高10秒,乘以500万用户,那就是每天5000万秒,一年加起来就是12个人的一生。可以说,如果你将开机速度提高10秒,就是拯救了12条生命。”其实仔细听,我们还能听出那个问题: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了吗?(依旧集中、从“我”的角度开始)
最后工程师真就把开机速度提高了10秒。
我想起我在做签售的时候,有一个环节是提问互动,我去过很多城市做签售,大多数人拿着麦克风讲着讲着,就成了个人演讲,台下一堆人听着他讲述自己的事情。有一次,在银川,主持人把麦克风递给了一个大爷,大爷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怎么了,拿着麦克风说了十多分钟自己的事情,主持人很尴尬,把麦克风抢回来不合适,制止他也不合适,于是他就这样当着众人的面不停地讲完了自己的生活。然后我问他,你的问题呢?他说,哦,对了,我还有问题没问。我当时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后来我发现,几乎每次活动,大家问问题的前奏都很长,很多问题也都没有问到点子上,而签售会的时间很短,如果一个人说太长的话,一定会导致其他人的时间被浪费。真正的有效沟通,前提一定是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可是我平时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有效提问。
有一天,我决定在这个环节里做一些改变,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对大家说:“一会儿我们有个互动环节,希望大家可以把问题写在手机或者字条上,然后再站起来提问。”果然,那一次互动环节,读者的问题质量提高了很多。因为很多人在写问题的时候,也会多次叩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是不是已经知道答案?我是否能提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我能不能再深一步?有了这样的过程,你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变得有效了很多。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其实做的只有一件事:集中自己的问题。
而集中问题需要叩问自己,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所以不会非常散乱,没有核心内容。
我们回到易中天的那个例子,其实还有一种避免冲突的方式,如果主持人和他的私交很好,甚至两个人之前是好朋友,或者在台下相互之间已经清楚什么问题不能问,在台上,就不至于如此剑拔弩张下不来台。
如果没有私交,从“我”出发,也是可以的。比如:“易老师好,我是您的粉丝,我那天看到网上有人说您是学术‘超男’,您怎么看?”请注意,这样从“我”开头,对方是不容易发火的。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读网友评论的机器,而是一个人。
我想过,什么情况下我也会在台上生气,如果有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主持人问我隐私问题,或者他故意在念一些有敌意的话让我感受到他的敌意时,我也会抑制不住怒火。
其实也有办法可以解决这种麻烦:循序渐进。
当遇到一个你完全不认识的人,但你又必须问他问题时,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一点一点来,慢慢突破他的心理防线。
《提问的艺术》这本书里面归纳了三种提问方法:
第一种,封闭式提问。你可以进行二选一或者多选一的设定,让人先慢慢进入佳境,这个时候,你的问题比重可能会多一些,对方的回答或许会少一点。你甚至可以问一些别人都会想到的、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只关于他自己,目的是先把场子热起来。切记,不要兜圈子,更不要分散自己的观点。
等到他开始打开自己的话匣子时,再进行第二种提问: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就是我们没有固定答案,你可以放心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当彼此的话匣子都被打开,确认双方都没有恶意时,场子也就热了起来。
梭罗独自住在波士顿附近的瓦尔登湖畔时写了一本书叫《瓦尔登湖》,除此之外,他还特别爱写日记,有一天他在日记里写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我得到的最大恭维就是有人问我,我是怎么想的,并真诚地聆听了我的答案。”什么是“我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开放式提问。但请记住,许多开放式提问,往往是在有了封闭式提问的基础之后,才有了后面的滔滔不绝。
还有一种提问方法,特别适合提问成功人士:“你是怎么开始的?”这不仅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于他自己的问题。
这个问题会让他们穿越回那个骑自行车的下午,穿越回贴传单的晚上,穿越回那个一无所有的日子,然后开始滔滔不绝。
以此类推,你也可以这样发问:“你们是怎么在一起的?”“你小时候是怎么读书的?”“你跟谁学的吉他?”“你英语怎么学得那么好啊?”
两个人关系近了,场子热了,就可以把问题拓宽了,等问题的宽度足够了,接下来可以试着往深里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