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英国剪刀

一个十六岁的姑娘脸色像玫瑰,

而她还要搽胭脂。

——波利多里(1)

至于于连,富凯的提议委实夺走了他的全部快乐。他下不了任何决心。

唉!或许我缺乏毅力。我会是拿破仑麾下一名蹩脚的士兵。至少,他又想,我跟女主人逢场作戏,会让我得到片刻的快乐。

对他来说幸亏是这样,即使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心口不一,出言不逊。由于那件俏丽的连衣裙,他对德·雷纳尔夫人惧怕三分。在他眼里,这件连衣裙在巴黎也算新潮。他的自尊心不允许他做事放任自流,靠一时的灵感。根据富凯的知己话和他在《圣经》中看到的一点关于爱情的叙述,他为自己制订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计划。虽然他不承认,心里却是乱糟糟的,因此他把这个计划写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在客厅里,德·雷纳尔夫人有一会儿工夫跟他单独在一起。

“除了于连,您没有别的名字吗?”她问他。

对这句讨好的问话,我们的主人公不知如何回答。这一点在他的计划里没有预料到。即使没有制订这个计划是件蠢事,于连的思维活跃,早就想出应付办法,突然袭击只会使他的洞察力更加敏锐。

他显得很笨拙,而且扩大自己的笨拙。德·雷纳尔夫人很快就原谅了他的笨拙。她从中看到喜人的憨厚表现。大家感到这个人才华卓绝,在她看来,他所缺少的,正是憨厚的神态。

“你那个年轻的家庭教师令我实在信不过,”德维尔夫人有时对她说,“我感到他的神态总在打主意,行动时讲究手腕。这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

于连不知怎么回答德·雷纳尔夫人,心里不是滋味,深感屈辱。

“像我这样的人应该弥补这次失败!”他抓住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的时机,认为他的责任是去吻一下德·雷纳尔夫人。

无论是对他还是对她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缺乏准备、更令人尴尬、更鲁莽行事的了。他们险些被人发现。德·雷纳尔夫人认为他发疯了。她吓了一跳,尤其是感觉受到冒犯。这个愚蠢的行动使她想起了瓦勒诺先生。

她心里想,如果我跟他单独在一起,会遇到什么事呢?她的贞操观念又全部恢复了,因为爱情已经悄然而去。

她安排就绪,让她的一个孩子总是待在她身边。

对于连来说,白天百无聊赖。他全部用来笨拙地执行他的引诱计划。他每一次看德·雷纳尔夫人,目光都在探问,但他也没有愚蠢到看不出自己无法讨人喜欢,更做不到迷人。

德·雷纳尔夫人感到他的笨拙,又极其大胆,不胜骇异。这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恋爱时表现的羞怯!她终于怀着难以形容的喜悦这样想,说不定他从来没有被我的情敌爱过!

午饭后,德·雷纳尔夫人回到客厅,接待布雷专区区长沙尔科·德·莫吉隆先生的拜访。她在一个非常高的小绣绒架上刺绣。德维尔夫人在她旁边。我们的男主人公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而且是在大白天,认为可以伸出靴子,踩住德·雷纳尔夫人的秀足。她的网眼长袜和巴黎买来的漂亮鞋子,显然吸引了风流的专区区长的目光。

德·雷纳尔夫人心惊胆战。她让剪刀、绒线团和织针落到地上,于连的动作可以被人看成笨手笨脚:他看到剪刀掉下来,想去挡住它。幸亏这把英国钢制的小剪刀摔断了,德·雷纳尔夫人再三惋惜地说,于连要是离她更近一些就好了。

“您比我先看见剪刀掉下来,本来可以挡住它。您的热心非但落了空,还狠狠踩了我一脚。”

这一切骗过了专区区长,但骗不了德维尔夫人。这个漂亮的小伙子举止实在愚蠢!她心想。按照外省首府的礼仪,这类错误绝不能原谅。德·雷纳尔夫人找到机会对于连说:“小心点,照我的话去做。”

于连看到了自己的鲁莽。他怒气冲冲。

他琢磨了很久,想知道是否应该对“照我的话去做”这一句发火。他傻乎乎地想,如果关系到教育孩子,她可以对我说:照我的话去做。但是,对我的爱情做出反应时,她必须平等对待。没有平等就不能产生爱情……他的思路完全沉湎于思索关于平等的老生常谈。德维尔夫人几天前教给他这句高乃依(2)的诗,他气鼓鼓地重复:

……爱情

造就平等,并不追求平等。

于连平生还不曾有过情妇,却执拗地要扮演唐璜的角色,整个白天他真是蠢得要命。他只有一个想法是对的:他对自己和德·雷纳尔夫人都感到厌弃,惶恐地看到夜晚临近,到那时,他要到花园里,坐在她旁边的黑暗中。他对德·雷纳尔先生说,他要到维里耶尔去看本堂神父。他在晚饭后动身,直到深夜才回来。

在维里耶尔,于连看到谢朗神父正忙于搬家。不久以前,他终于被撤职,副本堂神父马斯隆接替他。于连给善良的本堂神父帮忙,他想到写信告诉富凯,他自认为从事圣职的志向不可遏止,当初妨碍他去接受富凯的拳拳盛意,但是他刚刚看到一个极其不公正的例子,因此,他不担任圣职兴许对他的灵魂得救更为有利。

于连庆幸自己精明,能够利用维里耶尔的本堂神父的撤职,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果在他的脑子里谨言慎行战胜了英雄主义,他还可以回头经商。

(1) 波利多里,英国诗人拜伦的医生和秘书,司汤达于1816年10月在米兰与他结识。

(2) 高乃依(1606—168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作家,代表作《熙德》(1636)。下文所引诗句应出自法国剧作家罗特鲁(1609—1650)的《汪赛斯拉斯》第二幕第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