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外戚与宦官的缠斗

刘秀之前那些大名鼎鼎的皇帝,在接班人问题的处理上都有瑕疵。嬴政因此而国破家亡,刘邦险些重蹈嬴政的覆辙,刘彻则有惊无险地度过。刘邦和刘彻在接班人的处理上虽然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刘秀也不例外。

刘秀的皇后是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当初刘秀在河北打天下,为争取实力雄厚的刘扬的支持,才有了这样一桩政治婚姻。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思想“阴阳结合,事业有成”的实践。刘秀称帝后,以刘扬为首的同姓王们势力强悍,刘秀只能立郭圣通为皇后,自然而然,两人的孩子刘疆就是太子。

但刘秀仍心系阴丽华。他觉得对不起阴丽华,他先娶的阴丽华,洞房花烛夜,他因实现人生理想而激动得语无伦次,发誓要给阴丽华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如你所知,对于皇帝的女人而言,最好的东西当然是皇后的宝座。可出于政治原因,刘秀食言了。他每天都纠结这件事,一直纠结了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突然宣布废掉皇后郭圣通,阴丽华成功顶替。和后来的唐帝国皇帝李治(高宗)废掉王皇后而立武媚娘不同,反对刘秀的声音极为微弱。这当然是因为刘秀能审时度势。他看到亲王们的实力已大不如前,废掉亲王们扶持的皇后郭圣通没有风险,更重要的是,帝国那些知识分子官员在他的呵护和洗脑下,已丧失对国家提出中肯建议的能力。

刘秀废掉郭圣通,一方面是人性之善,他发自真心喜欢阴丽华,所以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她;另一方面则是更重要的政治考量,他没忘记西汉帝国初期的吕后专政,一大批外戚和刘氏皇族分庭抗礼,他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这方面,阴丽华家族的势力要远逊于郭圣通家族。很明显,在他百年之后,如果郭圣通成为皇太后,那就是个雷。

如今雷被排除,他可以安枕于九泉。然而,人有人的计划,老天却自有安排。刘秀去世后,刘秀和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刘庄继承了刘秀苛刻的基因,紧盯吏治,东汉帝国进入盛世,其继承者刘炟(章帝)放弃老爹的严苛,用宽厚对待所有人。刘炟是仁慈的皇帝,但政治有时候绝不能仁慈,东汉帝国经过三个皇帝的光明后,迅速陷入黑暗。

刘秀生前最恐惧的是外戚政治,老天偏偏让他噩梦成真。中国人始终有个迷信观念,一个人的运气是固定的,前半生用完,后半生就没得用,个人如此,家族也如此。刘邦家族的运气几乎被西汉的皇帝们用完,到刘秀时,剩下的运气全部出动,一股脑儿都砸在刘秀头上,然后余波惠及刘庄和刘炟,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种运气的丧失首先表现在刘秀后代的基因上。东汉帝国共十二位皇帝,除了刘秀、刘庄、刘炟和末代傀儡皇帝刘协,余下的八个皇帝即位时最大年龄只有十五岁(第十一任皇帝刘志),最小年龄才三个月(第五任皇帝刘隆),八个皇帝中只有一人活到三十六岁,其中有三个皇帝没有儿子,这也是东汉皇帝都是小孩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老皇帝没有儿子,所以就给了野心家挑选其他小孩作为皇帝的机会,东汉刘炟以后,皇位大都非直系传递。

这群儿童不是一出生就能打怪的葫芦娃,而是智识未开化的肉体凡胎,于是,皇权自然而然滑落到了以皇太后为首的外戚手中。

刘秀生前担心两件事,一是外戚专权,二是皇位不能直系(立嫡以长)传递。结果,两件事全都发生了。

东汉掌权的这些皇太后如果都像吕雉那样懂政治也好,可她们长在深宫,虽然年轻貌美、风韵犹存,但智商不在线,根本不了解复杂的政治局势。于是,权色在手的她们必须请人帮忙。请政府官员,她们和他们不熟,她们不知道哪些外臣有能力,也不知道谁有良知,谁丧尽天良;请太监帮忙,太监可能还没有她们懂得多;最后只剩一个选项,那就是娘家人。于是,外戚毫无悬念地大踏步走上东汉政治的舞台。

第四任皇帝刘肇(十岁)登基不久,窦太后就把她老哥窦宪拉进权力中心。第五任皇帝刘隆(出生一百余天)即位时,他老娘邓太后也把老哥邓骘塞进政治权力中心。

东汉帝国三分之二的皇帝背后都有个主掌大权的舅舅,舅舅的背后是个如蝗虫群般的家族。比如邓骘家族,掌握权力三十年,家族里封侯爵的29人,中央级的29人,省级的48人。真是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这仅仅是亲戚,还有国舅爷的朋友、部属以及趋炎附势的无耻政客,他们共同组成一个毫无良知、肮脏透顶的权力集团,矗立于政府最高处,盘根错节,交相呼应。

外戚政治注定污秽暴虐,因为他们进入政府前,都是社会闲散人员,毫无道德感,更没有对政治的判断力,纵有一定的知识,可忽然让他们指点做梦都梦不到的帝国事务,肯定抓瞎。同时,他们不肯上进,不珍惜手中的权力,只知道滥用权力,从不尽义务,只知道享受,自然引起那些标榜名节的知识分子官员的反对。

遗憾的是,外戚们仗着手中有权力魔杖(皇帝),对士大夫的攻击展开凌厉反击。结果可想而知,离权力魔杖遥远的士大夫阶层溃败。

实际上,外戚们根本就没有把士大夫放在眼里,甚至对作为他们权力源泉的皇帝,也是说杀就杀。第十任皇帝刘缵只因为说了当时的国舅爷梁冀是“跋扈将军”,便立即被毒死。

连皇帝都敢随意谋杀,外戚真是天下无敌。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命门。皇帝幼小时,皇太后的外戚还可以稳如泰山,但皇帝长大成人要结婚,结婚后就有了自己的外戚,皇帝于是开始联络自己老婆的父兄去打倒自己的外祖父和舅父们。

皇帝要联络自己的外戚打倒已根深蒂固的老娘的外戚,必须借助外力。本来,刘秀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官员,这些人理论上应该是帝国的中流砥柱,然而那些幼年登基的皇帝都不敢用这些人,因为他们和这些人接触太少,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沟通。况且当时投靠皇太后外戚的官员不在少数,皇帝很难准确判断他们的政治立场。只要不是白痴,就不会冒这样的险。于是,皇帝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另外一股力量上,这就是离他最近的宦官,他还算比较熟悉的宦官。

中国的宦官制度源远流长,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宦官。刘秀时代,宫中重用宦官,于是宦官称霸内廷,形成势力集团。不过,没有皇帝的许可,宦官力量只局限于内廷。现在皇帝允许他们建功立业,宦官力量开始从内廷走向外廷(政府)。

最先和宦官联合消灭外戚的是第四任皇帝刘肇。刘肇是第三任皇帝刘炟的第四子。刘炟和他爷爷刘秀一样,因不喜欢太子的母亲而废掉太子,然后神志错乱地把无法生育儿子的窦女士扶上皇后宝座。窦女士仗着刘炟的爱,就收养了刘肇为子。刘炟死后,年仅十岁的刘肇(和帝)被后娘推上宝座,宝座后面自然站着对他指手画脚的窦女士。

窦女士从皇后晋级为皇太后,立即把老哥窦宪拉进政治权力中心,窦宪是开国元勋窦融的孙子,属于官场老油条,如今突然跃升到权力金字塔的顶端,马上释放滚滚私欲,大权在手,一切我有,把政府搞得乌烟瘴气。皇帝刘肇忍气吞声,时刻寻找铲除他的机会。

窦宪似乎继承了爷爷窦融的一些才能,在和匈奴的战争中屡立奇功,遗憾的是,这些奇功并未让他学会珍惜权力和荣华富贵,反而使他更加嚣张跋扈,根本没把刘肇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刘肇气冲牛斗,年纪稍大时决心反击。反击在王朝政治中根深蒂固的外戚绝非易事。刘肇手中的皇权已名存实亡,他必须借助外力。他寄希望于中常侍(皇帝私人秘书长)郑众,郑众虽是宦官,却有很多宦官不具备的美德,比如正直,对歪门邪道深恶痛绝,所以他和窦宪的关系很僵。公元92年,刘肇突然垂头丧气地对他说:“做皇帝好辛苦。”郑众知道刘肇要做什么,马上咬牙切齿地附和说:“我听说窦宪要谋反,过几天他从战场凯旋,我们为他庆功,就在宴会上干掉他。到时候您就知道做皇帝的美妙了。”

刘肇小心翼翼地问他:“我能相信你吗?”

郑众马上咬破自己的食指,用血在地上写了个字——“可”。

于是,皇帝和太监的密谋开始了。窦宪不久后趾高气扬地回到洛阳,刘肇请他吃饭。就在饭局上,郑众率领几十个壮实的宦官,把窦宪擒住,数落其罪状。刘肇当时并未杀掉窦宪,但把窦宪集团全部从政府中铲除了。不久后,郑众提醒他,太后(窦太后)还在啊。刘肇马上翻脸,逼迫窦宪自杀。

刘肇铲除窦宪,快如闪电。有了杀机立即运筹,运筹之后马上行动,深得知行合一之三昧。

第一批外戚以人头落地这种方式退出舞台,第二批迫不及待地跳上舞台,接着就是第三批、第四批……这就好像一部精彩的影片,窦宪家族定下基调,其他外戚家族不停地翻拍,虽然主角不同,但情节相同:外戚们昂首阔步地登场,皇帝敢怒不敢言;外戚们更加趾高气扬,皇帝发怒,联合宦官把外戚干掉,影片结束。不久后,又是一轮翻拍。

刘肇去世后,出生仅一百多天的长子刘隆即位(殇帝),然后迅速夭折。刘肇的皇后邓女士把第三任皇帝刘炟的孙子、清河孝王刘庆十三岁的儿子刘祜(安帝)立为皇帝,几年后,刘祜“忘恩负义”,联合宦官干掉了邓太后的老哥邓骘。邓氏家族是东汉帝国外戚中表现还算不错的一批,但因为剧本设定,皇帝必须联合宦官干掉外戚,所以邓氏家族也不能避免全部人头落地的下场。

不过,有时候翻拍也会出现某一本质上的改编,比如帝国第十任皇帝刘缵(质帝)时期的外戚梁冀,就修改了剧本。由于他的不可一世太令人惊悚,所以刘缵说他是个跋扈将军,结果梁冀立即毒死了刘缵。然而影片的结尾没有被他修改:第十一任皇帝刘志(桓帝)对梁冀的存在感到如芒在背,每次想到他的前任被毒死时的惨状就愤恨恐惧交加。公元159年,刘志决心抄那些祖先对付外戚的作业,他问亲信太监唐衡:“我身边谁和梁冀有矛盾?”

唐衡说:“徐璜、具瑗、左悺(这三个太监的名字真出奇)、单超,还有我。”

这五人都是宫中宦官,而且的确和梁冀有仇。当然,也不是只有他们和梁冀有仇,对梁冀来说,当时的帝国中只有两种人:他的走狗和他的敌人。

刘志偷偷召集这五人,鼓足了自他祖宗刘邦以来所有刘家人的勇气说:“我要干掉梁冀,请你们帮忙。”

五个太监面面相觑许久,最后对刘志说:“你的前几任都是靠我们宦官干掉了外戚,可干掉一批来一批。因为他们过河拆桥,把我们这些人当成拖布,用完就放到墙角,所以外戚才屡坠屡起。”

刘志明白了五个阉人的意思,马上把单超的胳膊而不是自己的胳膊扯过来,在上面狠狠咬一口说:“咱们今天就等于歃血为盟了,事成之后,我封你们为侯,让你们享受荣华富贵和权力。”

五人马上准备,组织起宦官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捕捉梁冀。梁冀自大狂妄多年,根本没有想到皇帝刘志会有此等志气,他在缴械投降后被杀。

梁冀被杀后,刘志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封五人为侯爵。至此,宦官集团登上东汉帝国政治舞台,外戚政治虽然还有,却已是将熄的火苗。

在外戚群体中,诸如窦宪、梁冀等大佬并非智商下等之辈,有个很大的疑问是,为什么第一批外戚被皇帝联合宦官干掉后,第二批外戚从不总结前辈失败的教训而结交皇帝唯一的帮手宦官呢?

恐怕只有一个答案,外戚虽然靠裙带关系上位,可仍然瞧不起靠阉割自己上位的人,外戚讨厌宦官,即使结交宦官,态度也是不阴不阳的,让宦官感觉很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东汉帝国的那些小孩子皇帝总是能翻盘成功,因为外戚给他们保留了翻盘的筹码——宦官。

另外就是,干掉外戚的皇帝虽然年纪小,但智商足够高,而且深谙人情世故。我们很容易就注意到,这些孩子皇帝在和宦官们合作时,不是靠皇帝的身份,而是靠兄弟友情。刘肇与郑众的血书,刘志和五个宦官歃血为盟,这都是危急时刻最有效的江湖手法。倘若小皇帝们把自己放在皇帝的角色上,让宦官执行皇命,恐怕成功的概率很低。臣为君做事的热情要远低于小弟为大哥做事的热情。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情社会,情有些时候要远远大于法。

刘邦以江湖大哥身份出道,处处散发着对他人的义气和情感,打天下时,这一直指人心的招数屡试不爽,东汉那些小皇帝反击外戚的行为,其实就是在打天下。这些小家伙很可能遗传了老祖宗刘邦的江湖义气基因,所以虽然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复制,却屡屡成功。

在外戚政治和皇帝、宦官合伙人制度的血腥博弈中,东汉帝国最大的一股力量——士大夫阶层其实也没有闲着。他们早就登场,只不过力量轻微,通常都是背景式的存在。

但宦官政治取缔外戚政治后,他们反客为主,从背景中走出,成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