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塑传统

第一个被刘秀解决的是为他哥哥复仇的赤眉军。公元27年,刘秀在崤底(今河南渑池西南)设下埋伏,成功伏击了赤眉军主力,把王莽帝国送进坟墓的绿林军和赤眉军至此使命完成,退出历史舞台。

消灭赤眉军的两年后,刘秀打响了一场针对豪强政权和王莽时代地方官政权的内战。从公元29年拿东海王董宪开刀,到公元36年消灭盘踞汉中的公孙述,刘秀用了七年时间,终于打完内战,恢复西汉疆土,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所有人都必须承认,这个毫无大志的人居然奇迹般地复活了西汉王朝,成为中华世界的主人。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刘秀打破了人必须有远大理想的毒鸡汤,近乎小农意识的他之所以取得天下,成功密码共有以下几条。

第一,刘秀生性敦厚,具备诸如真诚、高度自律、立己达人等美德,这些美德很容易获取他人的认同和信任;第二,刘秀拥有与生俱来的用人天赋和军事天赋,比如在和赤眉军的战争中,他能当机立断临阵换将,让擅长打农民起义军的冯异取代统帅邓禹,这是用人天赋,至于军事天赋,他用了两年时间就扫平了无数个河北变民集团,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能用兵如神者,刘秀能进三甲;第三,刘秀深谙人性,并懂得顺应人性,耿纯只说了一段“攀龙附凤”的话,他马上醒悟,立即称帝;第四,他有着让别人嫉妒的好运气,刘玄不杀他是运气,非但不杀他,还把他放生到河北自由创业是超级好运气,统一战争中的对手,全是二把刀,这种运气简直是踩了无敌狗屎,好运气是任何成功人士都讳言但却绝对存在的密码。

刘秀完成统一后,发现中华世界乱了很久,他决心整顿,让中华世界重现久违的和平与秩序。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统一天下的皇帝都有这种善念,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心,一念发动即是行,刘秀能有这样的念头,就证明他是封建王朝的一个合格皇帝。

他整顿中华的思路是重启传统:沿袭西汉帝国封建制(封刘氏成员为王)和郡县制二合一的制度。这是因为在他打天下的过程中,有很多皇族成员出力不少,比如皇后郭圣通的舅舅真定王刘扬,就为刘秀平定河北立下大功勋。而对于功臣群体,刘秀软硬兼施,让他们告老还乡,享受荣华富贵。另外就是把天下大权全部集中于首都洛阳,而洛阳政府的权力又集中于皇帝。弃功臣不用,但又不能如朱元璋那样卸磨杀驴,所以刘秀在物质与名誉上给予功臣最大恩惠。物质上,退休的功臣有房,有马车,更有老百姓望洋兴叹的庞大土地;名誉上,搞了个功臣红花榜,号称云台二十八将。放弃功臣而不用又必须用人,刘秀的方式是使用儒家知识分子。也许在刘秀看来,儒家培训出来的知识分子极度尊君,对君主没有危害,又能以民为本,可巩固他的政权。

为了让各地官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刘秀恢复了被刘彻废除的刺史(监察官员)一职,让刺史们每年都去地方监督、惩罚官员。同时,虽然集权于首都,但仍然给予地方行政自治资格。东汉帝国的地方官权力非常大,州的长官称为牧,州所管辖的郡的长官称为太守,州牧和太守可自作主张任命下属,同时还掌握管辖区内的军队,是名实相符的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牧称王称霸,就是刘秀此时埋下的炸药。

如何走一条治理王朝的新道路,刘秀深思熟虑之下,决心坚定祖宗们的道路,全盘复制西汉王朝,这就叫道路自信。

西汉王朝初期,采用的是黄老无为之治,刘秀沿袭前人,用三种方法恢复国家力量:一是俭,二是慈,三是不折腾(不敢为天下先)。在俭上,刘秀以身作则,节制心中的欲望,勤俭持国,他穿素衣,吃粗茶淡饭,耳不听音乐,手不持珠玉。简化后宫组织,控制赏赐。

西域有国进献千里马,刘秀得知这畜生居然吃特别昂贵的草料,马上释放,任其自生自灭。皇帝的一切和政事无关的活动,诸如狩猎、水上游玩等,全部取消。更有意思的是节省纸张(当时是木片),刘秀所书写的内容一札十行,札是纸张未发明前用来书写的小木片,一块小木片上的文字通常为三到五行,刘秀却写十行,字字如蚂蚁,这说明他节俭得有些变态。有些年纪大的臣子看他的木札,总是容易看串行。领导人节俭,下面的人不敢不节俭,大家都照着领导人的模样或真或假地做,效果显著。

第二条是仁慈,刘秀在位三十五年,多次颁布减轻百姓赋税、释放奴隶的政令,对中国之外的战争即使是正义的,也不轻易动兵戈,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同时抑制豪强势力,实行“耕者有其田”的爱民政策。对百姓仁慈的同时,他对官员却极为苛刻。刘秀喜欢亲自面试行政官,代表着最高权力的尚书台官员,无论官职大小,全由刘秀亲自审核。任何官员稍有失职,立即严厉惩处。按常理,官员被选入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应该高兴,可人人都愁眉苦脸。因为东汉帝国的尚书台是刑场,尚书台除第一任长官邓禹全身而退外,其他诸如伏湛、侯霸、韩歆、欧阳歙、戴涉等,要么被免职,要么被处死。

刘秀和后来的杨坚(隋文帝)、朱元璋(明太祖)一样,对百姓很好,但对官员极为严苛。这样的领导人,如果不是开国者,很难坐稳位子。也正因他们是开国者,所以敢这样做。

第三条是不折腾,凡是西汉帝国没有做过的事,刘秀绝对不去做。凡是西汉帝国做过的事,他都小心地还原。内战结束不久,匈奴在西域截杀中国商人,那些曾披荆斩棘的武将们要求出兵惩治匈奴,刘秀说:“汉(西汉)初年没有这样的事,不能做。”西南原始森林中有少数民族叛乱,武将们都觉得在原始森林中用兵事倍功半。刘秀说:“高祖当初对付叛徒,无论在哪里都要剿灭,给我打。”

政治思想上以无为为主导是每个王朝初期的必经之路,若想王朝持久,除此之外无其他选项。刘秀顺应天理,以黄老之学恢复中华世界,可谓深识时务。这一点,他做得没有问题。他的问题而且是大问题,出在对当时儒家思想世界的塑造上。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的儒家思想固然主张尊君,但尊君的目的是君主要为人民服务。民主君仆制,这是中国儒家早就提出的伟大思想,不过和这个世界上其他所谓的民主制不同的是,中国儒家主张的君主这个仆人如果不合格,他绝不会全身而退,孟子和荀子就激进地主张,仆人不尽职时,要么干掉他(诛杀独夫民贼),要么就让他把屁股从龙椅上挪开(让贤)。这种思想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邹衍那里得到升华,即“五德终始说”。

刘秀对这种思想深恶痛绝,他感悟出,近半个世纪的动乱全由王莽引起。而王莽之所以出现,就在于主张让贤的“五德终始说”,若想避免这种情况死灰复燃,必须对“五德终始说”斩尽杀绝。刘秀虽然喜欢务农,但他有知识分子的血液,二十多岁时,他曾到王莽所建的培养儒家知识分子的太学读书。至于他的知识水准如何,和他合资买过一头驴的同学韩先生说,刘秀主攻《尚书》,但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刘秀解析《尚书》时,那头驴眼红心跳,不停地想挣脱缰绳逃走。

刘秀本人的儒家知识水准很低,这却不能阻挡他钦羡儒家思想。在战争时期,刘秀每平定一处,必亲自拜访当地儒者,事实上,这些儒家知识分子都是王莽培养出来的,要么是他的同学,要么是他的校友。刘秀对这些校友和同学极为尊重,建国不久,他得知同学严子陵正在民间粗茶淡饭地隐居,连续三次派人去请。严子陵到洛阳后,刘秀经常和他日夜畅谈,搞得阴丽华对严子陵有很大的意见。有一次,严子陵和刘秀二人同床睡觉,严子陵居然把腿放到刘秀的肚子上。众所周知,皇帝的肚子虽然看着是肚子,但绝对不是普通的肚子,而是圣物,不容侵犯。醒来后,严子陵紧张地道歉,刘秀只是一笑,说:“这肚子随时为你们知识分子的腿而准备啊。”

刘秀对儒家知识分子除了如慈父对幼儿般地关怀,还授予他们重要职务,让他们为帝国出力。但这种关爱和授权是有条件的。他要的知识分子绝对不能遵守从前的思想,他要塑造他们,使他们和从前说再见。

他联合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肆无忌惮地批判王莽是伪君子,王莽政权建立的方式是篡夺而不是民选。

有人轻声反驳说:“王莽几十年内外合一,怎么可能是伪君子?他的政权的确是民选而来。”

刘秀就拍案大叫说:“他就是贼子,就是伪君子,所谓‘五德终始论’荒唐透顶,今后不要再提!”

既然“五德终始论”是伪科学,那么,让贤也就失去了合法合理性。这才是刘秀真正想要的。刘秀是想告诉中国人,用让贤的和平方式把政权转移是罪大恶极的,天下应该永远一家一姓,家天下是天理,这让我们想起两百多年前嬴政的梦话。刘秀把儒家思想中本就幽如鬼火的“传贤不传子”政权交接思想彻底封存,刘秀得意扬扬地说:“传贤会引起争斗,传子则不会,即使有争斗,也是两三个人的争斗,影响不大,可忽略不计。”

他说得没错,权力传子制虽然不能避免争斗,却极大地减少了争斗,使权力交接的阴谋和血腥被限制在一定范围,没有伤及太多的无辜。

刘秀之后的所有皇帝都把刘秀看作第一等皇帝,因为他维护了一姓天下应传之万世的真理。当然,不可避免的是,如果权力不传贤,那就只能由死人千万、血流漂杵的暴力开始和结束。

干掉儒家最推崇的让贤思想,却又高度强调儒家对个人要求的道德修养,由此形成了名节风尚。刘秀特别喜欢表彰个人名节,在通过察举制选拔官员时,四项标准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的名节。推崇名节其实是为了推行“忠臣不事二主”的官员价值观,将天下所有人才的思想都固定在忠于一家王朝这个天理上。

“名节”属于道德范畴,不可量化,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人都希望通过名节捞到官职,所以举荐人和被举荐人就形成了一种暧昧而牢固的友好关系,被举荐的人常常在道德上弄虚作假,同时,由于政府招收的官员有限,所以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向君主展现“忠臣不事二主”的价值观,只能退而求其次,向直属领导(推荐人)展示。于是,流弊产生。

第一,把孝极端化。是人就有尽孝的义务,所以大家都在孝上面煞费苦心。元人编辑的《二十四孝图》,其滥觞就在东汉。有的孝子为给母亲治病,割掉身上的肉,有的孝子在严寒时节脱光衣服趴在冰面上试图暖化寒冰,取到鲤鱼。这些极端的展现孝的方式,让人不寒而栗、莫名其妙。整个东汉时代,想被举荐做官的人先是给母亲服三年之丧,当所有人都这样做时,服三年之丧就没了竞争力,于是有人出奇制胜,服六年,甚至九年。在大家都把服丧年限提高后,给父母服丧又失去了竞争力,于是有人脑洞大开,给领导服丧。这俨然是一场鬼畜表演。所有想要捞到官职的人或真或假地做着,希望引起官方的注意,从而步入仕途,发家致富。

第二,兄弟谦让。这种谦让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让出爵位,一部分是让出财产。有爵位的老爹死后,爵位本应由兄长继承,但兄长发现爵位不怎么样,于是敲锣打鼓地把爵位让给弟弟。可爵位乃国家所赐,是公物,不能说让给谁就让给谁,兄长痛哭流涕地给皇帝上书,要让爵。皇帝不允,兄长再上书,搞得天下皆知,目的达到后,兄长才极不情愿地继承爵位。至于让财产,更是让人心惊,有的做兄长的把老爹留下的全部财产让给弟弟,自己则吃糠咽菜。

千年前尧舜提倡的孝顺和谦让,到东汉末年,虽有孝顺和谦让的种种行为,但念头已不正。孝顺和谦让这两种美德成为谋取官职的手段,人心浮躁,刘秀难辞其咎。

人的行为倘若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行为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因为这已经是典型的知行不一。人孝顺父母,那就一门心思专注于孝顺父母这件事,如果想着靠孝顺父母得到个孝子的名声,这就是知行不一。

第三,为恩主报私仇。用各种方式展示名节的人最后受到官员推荐,该官员就成为其恩主。为报答恩主,被举荐人为恩主上刀山,下火海,眼睛都不眨,为恩主报仇根本不在话下。比如,退休官员苏谦被当年的仇人李暠陷害致死,曾被苏谦举荐的一些人就挖掘地道,进入李暠房间,杀了李暠的儿子和小老婆,又跑到李暠老爹的坟墓处,掘尸砍头,这种目无法纪的行为居然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好评,可见是非不分、良知不明到何种地步。

第四,变态的廉洁。官员贪污是中国古代普遍现象,大家都知道皇帝最恨贪污,于是做激烈地矫正。做小官的人想要继续飞黄腾达,不但不能收其他人的礼物,甚至连亲人都要拒之千里。官员范丹去姐姐家吃饭,饭后非要付饭费,搞得他姐姐用扫帚将其扫地出门。

从以上论述可知,刘秀所推崇的名节产生了以下恶果。

一、官员只重视身边和眼前的人际关系,鼠目寸光,忘记了法律、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的奉献。那些被恩主推举上来的官员,眼中只有恩主,没有皇帝,这导致百年来所建立的如苏武、李陵那样的爱国主义烟消云散。更要命的是,进入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只对恩主负责而不对国家负责,于是对国家指指点点,忘恩负义。国家用俸禄养出了无数白眼狼,知识分子对国家只有批评,没有建设,放弃家国情怀,到处拆国家的台。随便翻一下东汉名士史即可发现,他们永远在放大国家恶的一面,从来看不到国家的良知,如同怨妇一样,侵蚀着自己的祖国。

二、人们将与生俱来的道德感(谦让、孝顺)扭曲为竞争的目标和获取利禄的手段,伪君子开始多于真小人。史载知识分子赵宣为博取功名,葬亲后不久即关闭墓道,在黑暗世界守孝二十余年。后来政府去征召他出来做官,赵宣心花怒放,招呼他的几个孩子出来叩谢,前来的政府官员震惊得闭不上嘴,按规定,守孝期间是不能和老婆同房的,赵宣的孝,已不是良知,而是最大的人欲。

三、士大夫门第的形成。先秦时期,“士”是武将,“大夫”是文官。董仲舒提出培养国家官员以后,进入官僚系统的全是儒家知识分子。这些人来自同一帮派(儒家),所以有相同的价值观,最终通过互相捧场和推举,形成了强大而顽固的力量。这力量到东汉时期,已不可撼动。而且这股力量有意识地推举、选拔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由此,士大夫门第观念和事实完全形成。士大夫们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唾沫横飞地对国家指手画脚,却从不承担责任。政府官员全是他们的徒子徒孙,上升渠道关闭,农民永远是农民,工匠永远是工匠,士大夫永远是士大夫。士大夫门第观念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特点,直到清朝灭亡,才退出舞台。

刘秀固然把西汉帝国倒在地上的龙旗重新竖起,不过,由于刘秀胸无大志,根本是个被时势推至前台的皇帝,所以他不可能延续中华第一帝国的强盛,这面龙旗从升起那一刻起,就开始滑落,悄无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