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变成专业人才,还是选择变成复合型人才?

在华为公司内部存在一种特殊的人才管理制度——岗位轮换制。很多员工在原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需要调到其他岗位上工作和学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解员工的职业倦怠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员工的综合实力,从而更好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尽管华为公司并没有明确提到综合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概念,但是岗位轮换制度或多或少都让员工变得“多才多艺”,比如很多市场部的员工会掌握更多的研发技术,而研发人员也会获得更多的市场营销技巧。有的人开玩笑说,华为的员工是技术领域内最擅长搞营销的,也是营销领域内技术实力最强的。

很多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会增加一些额外的条件和要求,比如很多人会被要求掌握出色的计算机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一些IT行业会要求员工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这些公司在招聘人才时,除了要求员工掌握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些附加的能力,希望员工具备各种强大而丰富的技能,可以一材多用。

这些情况是否证明复合型人才正在受到市场的青睐呢?是否意味着专业人才不再像过去一样吃香呢?关于这些问题,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针对每个人遇到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

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企业在招收人才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强调岗位的专业性。由于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很多员工都存在兼职的情况,一方面可能要跑市场,另一方面还要抓紧手头的生产工作,甚至有的人还要兼职财务。

随着管理的精细化和分工合作制度的流行,企业越来越重视流程化的操作。这个时候,企业非常看重专业人才的招聘,生产和研发部门会招收专业的研发人员和技术工,市场部会招聘销售能力强的销售员,财务部会从专门的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入手。强化自己的专业性成为就职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过分强调专业性往往也存在一些漏洞,比如市场的盲目性,市场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专业热,类似IT热、财会热、教师热、医生热、装修热。可是当大家都盲目选择这些热门专业时,市场上的就业环境却已经变了,自己的专业在市场上已经饱和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因此工作非常难找。

此外,过分强调专业性还存在一个硬伤,那就是很多专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太快太强,自以为技术出众的专业人才,可能在几年内就会被淘汰,因此IT工作者被淘汰或者离职的情况非常严重。在其他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上,人才更替的速率也很快。

但专业人才始终拥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整体的需求量很大,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社会中、企业中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产业链以及企业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专业人才来说,专业本身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专业能力强的人,往往有更大的资本能生存下去。

所以专业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孰优孰劣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专业性可以带来更大的生存优势,让自己成为优质人才,甚至成为不可替代的资源,但是这一类人首先要具备其他人不具备的技术优势,要在专业领域内做得比其他人好很多,如此才能将优势转化成为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对于有些人来说,自己的专业技能如果不具备太大的竞争优势,那么就需要想其他的办法来创造优势,最常见的一种策略就是“我成不了A领域中最出色的人,但是我可以成为A领域中最出色的B,或者成为B领域中最出色的A”。

比如有个人在技术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但是还不足以让他产生太大的技术优势,如果他可以在工作中掌握出色的文案设计能力,那么他在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就会因为同时掌握了两种能力而受到上司的器重。对于老板来说,一个人如果可以更好地进行技术设计,可以更好地制订研发计划,就能够为公司节省更多的沟通费用,毕竟那些技术出色的人如果不善于描述和表达产品,那么领导也无法理解他们究竟想要打造怎样的一款产品,不知道这款产品的设计是否合理。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选择成为专业人才,还是选择成为复合型人才,主要在于他们是否意识到了市场的需求,是否意识到如何将自己打造成重要的资源,甚至稀缺资源。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要依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当一个人的专业才能只能保持在中游水准的时候,要么就想办法提升自己,让自己晋升到上游水准;要么就选择丰富自己的其他能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源组合,提升自己的价值。

因此,要想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经济学思维,懂得从社会需求、个人发展空间、资源稀缺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