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职场合作中的取舍

张先生与林先生都是附近的铁匠,张先生的技术非常高超,经验也很丰富,无论是打造一口铁锅,还是打造锄头与砍柴的刀具,质量都有很大的保证。林先生算是一位后起之秀,与张先生相比,在技术和经验上都有所欠缺。那么林先生在经营自己的打铁生意时,应该如何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呢?双方各有什么优势?

想要弄清楚林先生的选择,首先就应该了解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比较优势。什么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产品的行为。比如,甲养牛的话,每年能够挣到1.2万元,而养鸡最多只能挣到8000元,养羊的话能挣到1万元,所以甲养牛的机会成本就是1万元,相比之下,甲养牛的优势比养其他动物更大。而乙养牛每年能挣到1.3万元,养鸡的话反而只能挣到9000元,养羊的话能挣到1.2万元,那么乙养牛的机会成本就是1.1万元。两个人进行对比的话,甲养牛的机会成本要更低一些,而养牛就成为甲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涉及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会涉及这个概念的应用,但是情况要比单纯的养牛选择更加复杂。比如为什么中国的制造业体系要比美国的更加完善?为什么富士康无法在美国顺利建厂?为什么苹果手机只有在中国设立加工厂和代工厂才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为什么美国的鞋子、玩具、各种机械配件都要从中国购买?为什么美国无法进行稀土加工?

是不是因为美国的制造业真的缺乏竞争力,是不是美国的加工技术比不上中国?事实并不是如此,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在制造和加工业方面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美国人或者美国企业在制造业方面的机会成本太大了。一家美国公司可以设立苹果手机的代工厂,可以招收大量工人进行工作,但是这些工人做其他工作同样有不错的收入,甚至还要更好一些。因此,他们进入苹果公司加工产品的机会成本很大,而中国的工人进入苹果代工厂上班的机会成本要小很多,很多工人不具备太多的生存技能,这种加工工作能够确保他们价值的最大化。

又如中国的加工能力更强,营销能力也更强,那么中国难道要将加工业和营销全部承包吗?在一个讲究合作的全球化环境中,中国是不可能大包大揽的,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那么中国究竟要怎样去做呢?那就是比较哪一种优势更大。假设中国企业的制造加工能力比美国企业的高出5分,而营销能力比美国企业高出6分,那么中国企业应该将制造加工的业务让给美国同行来做,因为自己做销售获得的效益更大,这种合作方式才会确保效益最大化。

在微观层面上来说,个人在工作中的很多选择同样需要涉及比较优势。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擅长理财,同样也擅长营销,但他不可能一个人将公司里的两项业务全部一肩承担下来,这个时候他就需要进行对比,看看如何在理财和营销中进行取舍。比如这个人在理财方面的收益为7,在销售方面的收益为5,那么就需要将销售工作让给同事,即便他在这一领域的成就要高于对方。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人选择了销售工作,那就意味着需要放弃理财方面的收益,这样的机会成本太大了。相比之下,同事在理财方面的收益可能为3,销售方面的收益为4,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机会成本都是要低于那个人的。

重新回到开篇的那个例子,将张先生和林先生放在职场中来描述的话,那么对个人的工作选择绝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假设张先生打造一口铁锅获利70元,打造刀具获利30元。而林先生对业务比较生疏,打造铁锅只能获利50元,打造刀具只能获利20元。那么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双方密切合作,张先生专门负责打造铁锅,而林先生专门负责打造刀具,双方的每一次合作都会创收90(70+20)元。如果让张先生负责刀具,林先生负责铁锅,总收益为80(50+30)元。当张先生和林先生一同负责铁锅的时候,理论上可以创造120(70+50)元的收益,但实际上由于资源的有限利用以及职能的分配,两个人不可能被安排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假设每个月有一口铁锅的需求量,那么张先生打造铁锅的收益最高,一旦两个人抢占资源,将一部分资源分配给林先生,就会产生小于70元的收益。同样,当两个人一起打造刀具时,效益也不可观。要是两个人都同时经营两个项目,那么收益会少于各自分工时的90元。

所以对于职场上的工作者来说,在竞争的同时,还需要重点把握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主要抓住两个点:第一个就是保持自己的专业优势,尽可能选择效率更高、收益更高的项目,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第二点就是机会成本的对比,对整个公司来说,个人的专业优势未必是公司资源配置的优势,公司往往会针对个人多方面的表现,并且综合所有人的优势进行对比,最终选择一个最合理的资源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