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威胁不恐吓,不唠叨不抱怨
合格的家长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孩子,都不会有意说出嘲笑的话语,做出类似的表情,同时也能够避免无意识讽刺孩子的言语行为。因为这样做除了打击孩子的上进心,不起任何作用。
不要威胁、恐吓孩子
威胁、恐吓孩子,有时候能见到效果,但与孩子受到的损害相比,不值得一提。若吓唬孩子被他识破,不仅不起效果,有可能还会加剧孩子的恶习,甚至他还会习得这种不良行为。
秋季的一天,我带着丈夫、女儿到郊外去玩。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我们都格外高兴。小语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一会儿围着路两旁的树绕,玩得十分开心。
地里的庄稼大部分都成熟了,玉米秆累弯了腰,花生叶子被染得焦黄……
看着大片大片将要丰收的果实,我心潮澎湃,闭着眼呼吸着郊外的新鲜空气,遐想着农民又迎来一个丰收秋季的喜悦,不知不觉沉醉其中。
“小语,那些花生叶子下有毛毛虫,快回来,别碰它。”
我正闭目遐想的时候,听到丈夫吓唬小语说。睁眼看去,正见小语迅速地扔掉手中盛花生叶的袋子,飞快地从一片花生地里跑过来,躲在我的身边,拽住丈夫的衣服不撒手,脸上流露出害怕的表情。
原来,小语以前没见过花生叶子,看到它新鲜,就在路边捡了一个小塑料袋,开始揪花生叶子,准备把它带回去向小伙伴们炫耀。
丈夫认为小语那样会弄脏衣服,就多次阻止孩子,小语都没听从。最后,丈夫没有办法,他知道女儿胆小,就用毛毛虫吓唬她,结果还真达到了效果。
丈夫拍拍拽着自己衣服的女儿,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
但我看到这一幕场景,心里却很难受。这次郊外游玩,我原想让小语多了解一些常识,多亲近一下大自然,没想到经丈夫这一吓唬,她的兴趣没有了,对毛毛虫的恐惧心理却更强烈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孩子对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受其吸引走上前去。有可能这种东西会弄脏孩子的衣服,也或许会伤着孩子,等等。当你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为了避免出现不良的结果,有可能采用恐吓的办法来使孩子退缩。
这样,虽然立竿见影地显现了效果,但孩子以后有可能就会一直抵触、害怕那种东西。
所以,任何时候,遇到这样的事情,你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孩子说明白其中的缘由,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认识。千万不能用别的东西去吓唬孩子,或者言过其实夸张事物本身的危害程度。
其实,威胁、恐吓孩子,有时候被孩子识破了,不仅他的行为会变得更加猖狂,有可能他还会反过来威胁你。
朋友李哥的儿子小东,有次因为没考好,就对妈妈撒谎说没有考试。李哥后来知道了情况,就威胁儿子说:“以后再撒谎,就不要你了。”
小东听此话,一赌气跑到了我家。李哥和妻子找遍了亲戚家,都没有找到儿子的踪迹。他们后悔不该责骂儿子,担心他因此真的离家出走。
后来,我打电话通知老朋友过来,李哥给小东又是赔礼又是道歉,儿子才极其不情愿地跟着他回了家。
自从有了这次经历,小东知道爸妈并不是真的不想要自己,以后的行为比以前更加放纵了。撒谎次数不仅没减少,而且增多了。
不仅如此,小东一看父母管自己,还拿出走威胁父母。李哥夫妇虽然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十分生气,但再也不敢说出半句“不要你了”类似的话语。
威胁、恐吓孩子,有时候能见到效果,但与孩子受到的损害相比,不值得一提。若吓唬孩子被他识破,不仅不起效果,有可能还会加剧孩子的恶习,甚至他还会习得这种不良行为。
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绕开威胁、恐吓孩子这个陷阱。
不要嘲讽孩子
最近我比较忙,由丈夫来教小语认字、写字。
一次,丈夫教了小语学习写字后,就去做饭了。小语那次学习心不在焉,所以字写得七扭八歪。
丈夫忙完事后,去检查小语的作业,发现字迹十分潦草,就很生气,他在小语面前抖动着本子说:“你看看自己写的字,猪学了这么长时间,画得都会比你写得好!”
这话伤了小语的自尊,她的眼泪无声地流了出来。女儿怎么也想不通,爸爸怎么能拿自己与猪相比呢,而且还把自己说得不如一头猪。
吃晚饭的时候,小语很沉默,吃得也十分少,很快下桌回自己小屋了。
我发现小语情绪不对,急忙走进她的卧室,发现女儿正在默默地流泪。我把小语抱起来,问她哪里不舒服,小语扑在我怀里大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把爸爸拿猪与自己相比说了一遍。
我轻轻地拍着小语说:“爸爸那是恨铁不成钢,才这样说。我知道女儿很聪明,平时都写得不错,今天肯定有什么事情,影响了你写字的情绪,对吗?”
小语这才给我讲她在班上与小米闹矛盾了,回家后不想写字。
知道了事情真相,我安抚小语睡下,去找丈夫谈心,告诉他要想教育起效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嘲讽孩子。
丈夫看到小语的状况,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低头不语。
看到孩子不听话,做事不认真,或者身上有什么缺点、毛病,你希望孩子能够改正,把他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拿动物与孩子相比进行嘲讽,结果不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大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不仅如此,你对孩子这样评价,他对自己的认识就会失之偏颇,有可能还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行为。面对孩子的错误,要先弄清楚原因,找到孩子错误产生的根源,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要对孩子唠叨、抱怨
合格的家长应避免误入唠叨、抱怨的陷阱之中,对孩子尽量少说教,如果一句话能说清楚,不说两句;若是用眼神、动作能暗示孩子,一句都不要讲,做个在孩子心中有威信的家长。
朋友刘娟是一个对孩子要求完美和严厉的人。有次,她送女儿云云参加一场舞蹈比赛,云云舞蹈跳得比较出色,获得了第三名。
云云很高兴,比赛结束后,拿着奖品奔向妈妈说:“我跳得还不错吧,得了第三名。”
“这跳得还叫好?没有想到我这么辛苦培养你,你竟然只拿了第三名,你想想这个结果对得起我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什么都给你准备好,又一天几趟地接你上下学,在周末还要送你去舞蹈班,牺牲了休息时间陪你训练,甚至为了你,放弃了我的工作,你竟然……”
“别抱怨了,不就是没有达到你的要求获得第一吗?若是觉得你付出的辛苦不值得,以后别再这样做好了。”
云云听不下去了,打断了妈妈的话,同时,委屈的泪水也顺流而下。小小年纪的她,顶不住妈妈所给如此大的压力,开始有了对抗的情绪,但又觉得无能为力。
刘娟开始听女儿反驳,还很生气,后来见女儿默默地流泪,心里也不是滋味,就没有再吭声,同时开始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抱怨是否对。
孩子不好好学习,或者没有达到你的要求等,你可能会因此抱怨孩子,讲述自己对他的辛苦付出,本意是想激励孩子上进,但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因为你抚养孩子的不易,他都看在眼里,再说,这也是你应尽的义务。同时,孩子也想获得好成绩,取得好名次,谁都不想落后于人。你的抱怨要么会让孩子压力增大,要么就会使他反感。
所以,好妈妈千万不要抱怨孩子,那样做百害无一利。
你最初唠叨孩子的本意,是想改变孩子。但时间久了以后,有可能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唠叨、抱怨孩子已经成了你的一种习惯,说话没有重点,除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失去了任何意义,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好妈妈说话要有重点,而且尽量少说,避免因发泄情绪而唠叨。
亲子感悟
你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应该直接明了,而不是唠叨个没完,这样孩子厌烦,你的威信也因唠叨、抱怨过多而降低。好妈妈应避免误入唠叨、抱怨的陷阱之中,对孩子尽量少说教,如果一句话能讲清楚,不说两句;若是用眼神、动作能暗示孩子,一句都不要讲,做个在孩子心中有威信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