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之一步之遥

从即位开始算,楚庄王一共当了九年的憋屈国君,终于在公元前605年完成逆袭,成功干翻了从政治到生活都对他百般欺压的若敖氏家族(详见三月刊)。一般来说,有这种经历的人对自己都会有近乎强迫症似的要求——必须得独领个**才行。来说一下关于**。这个概念在春秋时期很简单,说白了就是两句话:不管啥事都说了算、想要揍谁那就揍谁。简称:春秋霸主。

楚庄王并不知道,这种标准对他来说其实并不高端,因为如果换个时代的话,他离王者天下或许也只有一步之遥。但不管怎样,有个障碍是他一定要先跨过去的,那就是宿敌晋国。

两国间注定的一战,将彻底改变历史的走向……

一、蓄意挑衅

晋楚之间死磕是常事,动不动就我抓你一把、你踢我一脚,已经磨磨叽叽纠缠了三十几年。仔细算一算战绩,楚国十之七八都是败,而且就算是胜,也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小决斗。但不要以为这是楚国的实力不行,否则楚人再鸡血,也不会如此持之以恒地作死。主要来说呢,悲摧战绩的诞生还是因为——地域歧视。

周王朝始创于中原地带,所以最早跟着王族混的诸侯们被赐予的地盘,也都在黄河附近。而楚人并非当年王族打天下时的跟班,故此立国很晚,就被排挤到了长江中下游的“荒蛮之地”。就这样,楚人在无意中中了个头彩,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让楚国迅速发展了起来,很快实力就直追中原地区的传统强国。

人是温饱思**欲,国是富裕思权力。所以楚国觉着自己牛B了,想在国际上有点话语权也很正常,但中原诸侯就不乐意了——你丫不就是一土豪吗,有啥资格吆五喝六啊。这还真不是啥仇富心理,而是纯粹瞧不起你。被歧视当然很憋屈,所以楚国时不时地就想来个暴力抗争,不过每次都被干趴下。说实在的,要是单挑,哪怕是当年全盛时期的齐桓公也不见得能必胜,但每次开战,楚国都会被中原诸侯抱团群殴。所以,输,也就成了常见而又难免的事了。

群殴确实没啥竞技精神,但打架只论输赢,楚国也只能暗气暗憋。而晋楚两国的仇怨也是这么结下的,因为晋国在中原地区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的带头大哥(自晋文公时代),也就是说,每次群殴都是它在带头。

所以,经过前辈们多年的血的教训,想必哪怕就是个傻子,也会懂得——不服没有用——这个多么痛的领悟。不过楚庄王最近却时不时地望着北方发笑,偶尔还会嘟囔:哪天还得去干一架……

难道这是脑残式的好战?当然不,他只是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可能是盛极必衰的老套路,晋国在称雄几十年后,终于迎来了春秋时代“首屈一指”的倒霉君主——晋灵公。这货此时把国家搞得是鸡飞狗跳,从朝堂到民间都怨声载道,直到被权臣赵盾干掉。之后的晋国政坛就是一片乱象,各大家族之间权斗不断。

对手的晦气就是自己的福气,楚庄王肯定不会错过痛打落水狗的好时机。

不过楚国历代君主崛而不起的苦逼战史,终归是让人心里打怵。故此,深思熟虑后的楚庄王决定去盗版一个最靠谱的称霸攻略。那是来自楚国史上最难搞的对手——晋文公的版本,可以称之为“贱贱的称霸”。其中的精髓就在于:无论怎么搞,能胜就是好。

公元前598年冬天的某日,虽已近午夜,可楚王宫内依旧灯火辉煌,但又鸦雀无声。若是不清楚情况,还会以为是寺人们玩忽职守忘了关灯。跟着寒冷的空气走进大殿,就会发现楚国的重量级人物居然都在其中,包括国家总理(令尹)孙叔敖、高级参谋申公巫臣、忠实跟班庐戢梨等。楚庄王正坐在矮脚桌案后,一声不吭,目光来回巡视着跪坐两边的智囊团。

这么加班加点地开会,当然是有急事。情报机关传来国际消息,陈国发生内乱:国君被宰,乱臣篡位。按说这是别人家的事,跟楚国没啥关系,但要用战略眼光看就大大不同了。主要的原因是,陈国是晋国的马仔。(《春秋左氏传·宣公十年》:征舒病之。公出,自其厩射而杀之。)

东周是个崇礼的时代,虽然现在已是礼崩乐坏,但在场面上多少还得讲究点。楚庄王觉着现在跟晋国开战是个好时机,但也总得有个借口才行,要不抬手就给人家来一巴掌,那不论最后的结果怎样,都必定会引起国际舆论的不满,形象分大打折扣。所以,一听说陈国发生内乱,楚庄王可乐坏了,这才连夜召开了国家紧急会议。议题是:去不去管这出闲事儿。

孙叔敖是政坛二号人物,主抓的是民政,所以他率先表态:反正钱不是问题。这样基本问题就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军事上的事。

陈国在东周列国中属于混子型的角色——屁能耐没有,见谁都溜须。所以只要开战,别说是对付目前这伙非法执政的伪军,就是正规部队,楚军都能分分钟给灭了。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晋国会不会插手。不过对这件事,大家的意思都很明确:管丫的呢!反正咱们这是“替天行道”理不亏。

——没错,正好也可以试探一下晋国当下的实力。

——晋灵公把国内政坛搞得昏天暗地,想必也没能力应付我们的叫板吧。

——真开战又能怎么着!谁怕谁啊。

在谋臣武将七嘴八舌地讨论后,楚庄王终于拍板:出兵陈国!说实话,他想与晋国开战的心思已不是一两天了,但若没有必胜的把握,就绝不想与晋国正面接触。虽然摆明了这就是试探性的挑衅,但理由选得好啊——怎么说咱也是帮你马仔的忙,你再不乐意,还好意思跟我死磕吗?(《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一年》: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

对陈国的战斗完全是碾压式的,轻松完胜,之后楚庄王命令把造反的乱臣给五马分尸了。然后就向晋国的方向看了看,发现居然连一点反应都没有。嘿,看来丫真是不行啦!没错,晋国政坛这会儿正忙着君臣内斗呢,虽然也明白这事儿有多打脸,但实在是苦于腾不出手去干预。

一兴奋,楚庄王就有点忘乎所以,他决定把陈国彻底给灭了,变成楚国的一个县,但这事立刻遭到了手下大臣申叔时的反对。

不要以为申叔时是有多大胆儿,其实在楚庄王这届政府里,这是太稀松平常的事儿了。楚庄王的立场很明确:有意见就提,咱脾气好。申叔时的抗议内容是这样的:本来咱楚国是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来惩凶扶弱,咋能最后把人地盘给占了呢!这一传出去,上至君王诸侯下至民间大众可得咋看咱们啊,这不就是虚伪吗。要知道,按本时代的不要脸分级制度,虚伪可是绝对的最差啊。

楚庄王虎躯一颤,立马清醒过来,一拍大腿:对啊!赶紧地,帮忙把陈国重新建设起来。(《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一年》:申叔时使于齐,反,覆命而退……乃复封陈。)

不过人要是亢奋起来了,那不发泄一下就很难平静下去,所以从陈国一出来,楚庄王也没回家,拐个弯就奔郑国杀过去了。理由很简单——谁让你跟晋国混的,抽死你!别看这就是纯粹的不讲理,但在春秋,就完全是合理的了,没人会在道德上评价这事。

但让楚庄王没想到的是,一杀到郑国的都城下面,就听见了哭声震天。城墙上的郑人都披麻戴孝,手里却又抄着家伙,而且那号得叫一个惨啊。

这……是搞毛啊?!

二、打脸之后

对郑国发动突然战争是楚庄王对晋国的进一步试探,如果晋国还不出手的话,就不光可以证明其国内矛盾已非常激化,而且会直接动摇它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多年以来,楚国还从未做到过这点——让中原地区的带头大哥很打脸。

嗯,继续说郑国奇特的对战模式。

正常来说,挨揍就还手嘛,号个什么劲啊。其实这事呢,完全是国君郑襄公一手策划的。郑襄公这人没啥雄才大略,也没啥野心欲望,唯一的念想就是能够保住祖宗留下来的产业。还好,以他的智力和情商,搞定这个还是绰绰有余的。

郑襄公很清楚,以自己国家这点能力,跟楚国打正规战就是作死,唯一的指望就是熬到晋国来救援。不过晋国到底来不来、啥时候来,谁也说不好,所以只能想办法拖延时间。打架这事除了实力,就是拼技巧了。就这样,眼看楚军要杀到家门口了,郑襄公紧急召开了全民动员大会。在会上,这哥们儿是慷慨陈词泪流满面,仔细讲解了国、家、人的三位一体关系,那绝对是顶级演讲大师的水准。

经过国君这么一煽动,老百姓都急了眼——不就是死吗,咱们与国家共存亡,跟TM楚人拼了!然后就都披麻戴孝跑城墙上号去了,想必除了悲愤之外,很大程度上也难免有恐惧,但气势可一下就上来了。这就是领导的艺术,郑襄公也算是登峰造极了。

在这里得说明一下,“哀兵必胜”这招最早见于《道德经》,而这会儿,李耳还没出生呢。也就是说,这完全是郑襄公自己悟出来的。

楚庄王也不傻,而且身边高智商人士众多,立刻就明白了郑国的套路。自打从家出来那天起,楚庄王就抱定不必胜不动手的原则,所以他决定来个战术撤退,等郑人们哭累了、冷静了,再抽丫的。

他的想法倒是不错,可是事情到最后还是费了点劲。返回头再打,郑国还是支撑了三个月才被破城,也算是个奇迹了。不过就是到了这会儿,晋国也依然连一丁点动作都没有。(《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师,郑人修城,进复围之,三月克之。)

楚军进城之后,郑襄公又有雷人之举——这哥们儿光着膀子出来,还牵了只羊。还没等楚庄王说话,他就又开始了演讲:你确实牛B,我服了。作为战败者,要杀要剐随便。不过请您想想,在百年前,咱们两家也是关系不错的好邻居啊。您看,要不,郑国从今以后就是楚国的一个县,完全服从楚国的领导,咋样?

楚庄王身边的武将抢着说:滚蛋,逗傻子啊!我们费这么大劲干架,你说一句话就完了?

可没想到的是,楚庄王突然说话了:算了,就放郑国一马。见众人不服,他又解释:这家伙能不顾脸面地保全国家,必然会受到民众的拥戴。按他说的路子来,比强行收编郑国要更靠谱。这就是统治者的眼光和魄力!(《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二年》: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几乎?”退三十里而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质。)

就这样,原本至少看起来是铁板一块的中原联盟,被楚庄王潇洒地击破。晋国算是被狠狠地打了脸,人气瞬间暴跌,更多的墙头草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换个大哥。面对如此情况,不停内斗的晋国再也忍不住了,终于派兵杀向郑国。不过这实在是马后炮,因为楚庄王以为晋国不敢出兵,准备回去休养一下再折腾,这会儿都已经渡过黄河,马上就到家了。

其实晋国现在来比不来更丢脸。小弟挨揍时你不管,都被迫投降敌方了,你才跑来干毛啊?按说有点理智的人,估算一下目前的形势,撤退回国也就完了,无非是有点丢面子嘛。因为现在要打,晋国就只能跟楚国单挑了,周边的中原小国肯定不会在这么个时候选边站,都要保持中立。而楚军在连胜之后气势如虹,是绝不好惹的。

但可惜,晋国朝堂之上的权斗直接影响到了军队中的和谐。

此次晋军的总司令叫荀林父。这是个职业军人,要说让他上一线去PK,那绝对是一把好手,但做统帅却不大行。因为晋国军中的关系盘根错节,派系极为复杂,而且有很多人都是官二代出身,平时牛B惯了很不服管。像现在,当荀林父发现已经失去战机,准备下令回国时,就遭到了一个2B青年的抗议。这人叫先縠,曾祖先轸是文公时代的三军总司令。

见荀林父要撤,先縠不乐意了:你这司令怎么当的,没看见对手就撤退?明不明白啥叫丢脸!

要说你不满意,叽歪两句也没啥。可这家伙说完就带了自己的小分队渡过黄河,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向着楚军的方向直追而去。(《史记·晋世家》:先縠曰:“凡来救郑,不至不可,将率离心。”卒度河。)

荀林父知道后有点傻眼,合计一会儿决定:行吧,那我也跟上。也是醉了,哪有这种统帅啊!

咱们再说楚庄王这边。

楚庄王的心情当然很好,潇洒走一回嘛,可听到情报人员说晋军在身后追上来了,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有点纠结。说心里话,半年以来的顺利让他有点豪情万丈的感觉,真想跟宿敌战个痛快,但他当然不会冲动,而是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

孙叔敖首先表示不该打:出征以来军费开销过大,如果此战败,将会让我国伤筋动骨。

国家总理的话瞬间就打消了楚庄王的积极性,他至此仍在恪守着原则——若无必胜的把握,就不战。不过当血已沸腾,想冷却下来是真的很难啊。以孙叔敖的能力和声望,他的话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可,就在楚庄王心有不甘地准备拍板不战的一瞬间,反对的声音终于出现了!

说话的人叫伍参:为何不战?我们都看得出晋军内部不和,战力大打折扣,我军必胜!孙叔敖反驳:倘若输了,你承担得起吗?伍参这人有点倔:那要是赢了,是不是就说明你没能力!见孙叔敖不再说话,他又向着犹豫不定的楚庄王说:您志在天下,如果被晋军这帮乌合之众吓退,那以后还想称霸世间吗?这关乎的不是面子,而是尊严。(《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二年》:闻晋师既济,王欲还,嬖人伍参欲战……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

楚庄王的**再难自抑:好,那就战!

三、擦枪走火

晋楚两军对峙的地点在一个叫邲的地方。这儿离郑国非常近,大国开战小国遭殃。郑襄公很头疼,但也没办法,他只能祈祷双方死磕后,会有一方被彻底干废,自己以后就不用艰难地选边站了。

既然双方都要打,那直接开战就完了,但楚军这边却磨磨叽叽地半天没有动静,直到一个使者冲了出来。到了晋军这边,使者开口就把荀林父搞得有点蒙:俺们国君说了,他这人没文化,所以做事也冲动。之前的行为只是因为看郑国不顺眼,绝对不是想找晋国的碴。要不,大家讲个和?

难道楚庄王好不容易鼓起的劲说泄就泄了?当然不!前面说了,他的原则是:只要能必胜,就不在乎手段。那大战在即,给军队加点状态总是好的。他与智囊团商议了个贱招——假装求和,等晋军一拒绝,己方的怒气值就上来了。可是,一切会如他所愿吗?

荀林父当然不想打,现在正好有台阶下,就立马说:其实咱们也是看郑国不顺眼而已,是郑国TM忒烦人。那就讲和吧,回头签个停战协议大家就散了。(《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

如果晋军上下一心,这事可能真就完了,可惜内部2B太多了。首先又是先縠在叽歪:和个鬼啊!追上来不打,咱们面子放哪儿?这种事事讲面子的人就是脑残,所以荀林父压根不鸟他,乐呵呵地把楚使送走后,就等着签约。他可没想到,还有坑队友的2B正准备坏事呢。

楚庄王肯定不会就这么就算了——既然示弱这招不行,那就走装B的路子吧!反正是得逼你先动手。

就这样,使者回去没一会儿,楚军那边又冲出来了三个人,驾着马车朝晋军狂奔而来。只看那飙车的速度,就绝不像是来签合同的。没错,这三个人分别叫乐伯、许伯和摄叔,都是个人战斗力极强的特种兵。三人到了晋军地盘是连射带砍一顿折腾,然后转身就跑,等晋军反应过来已是再也追不上了。

尼玛,这搞毛啊!不是说不打了吗?——楚国的行为让荀林父大为不解,所以他准备向楚国提出严正交涉。派去的外交官叫赵旃,这也是个官二代,属于晋国强势的政治家族——赵氏。赵旃是自愿去的,因为他前段时间想升官没成功,所以准备来点出彩的表现。

赵旃带着几个人到了楚军营前,往地上一坐就不走了,让手下进去通知迎接。由此可见,这货也是个地道的脑残。(《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二年》:赵旃夜至于楚军,席于军门之外,使其徒入之。)

楚庄王也没想到晋国会派这么个奇葩来,简直被气乐了——还迎接?我TM抽死你。他抄起家伙,亲自带人就冲了出去。赵旃刚一看出来人,还挺高兴,可仔细一看就吓尿了,是连滚带爬地撒腿就跑。晋军那边也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但荀林父可不想赵氏家族的人出点意外,所以赶紧派了几辆大车去接应。就算到了这会儿,荀林父还对和谈抱有幻想,一点都没有要动手的意思。不过一看晋军出动了战车,楚庄王就笑了。

总理孙叔敖反应那是相当快,立马对军队大喊:看哪!晋军欺人太甚,要对我们下手了,大家冲啊!这场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战役,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打响了。

虽说晋国政坛内斗严重,但军事实力却是一点都没有减弱,真要硬碰硬地死磕,楚国就算占尽了气势,也不会胜得有多轻松。可惜,荀林父这人的抗压能力真的太差劲了,一看楚军突然进攻,立刻就不知所措了。情急之下,他下达了一个天雷滚滚的命令:赶紧地!都快点渡河逃命啊,跑得快的有赏!

在战场上,奇葩们的举动总是会让人怀疑他们到底是不是内奸……无能的是将领,但倒霉的就是士兵了,除了被踩踏而死,还有太多的人在争夺逃命机会的过程中,被自己人干掉。顷刻间,黄河中已漂满晋军的浮尸,真是忒惨了。(《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二年》: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说到这儿,还得提下郑国。一看晋国不行了,郑军立马就加入了楚军的战团,是痛打落水狗,讨好新大哥。看来郑襄公的溜须技能真不是盖的。(《史记·晋世家》:郑新附楚,畏之,反助楚攻晋。)

晋军溃败千里,死伤惨重。面对如此有利的局面,楚庄王突然下了个让众人不能理解的命令:少杀点人,把他们打跑就完了。对此,有个叫潘党的大将立刻表示不满:您这是干啥啊?我们楚国与中原诸侯对战几十年,终于大胜一次,应该往死里整晋国啊。要我说,不光要继续杀,而且要把晋人的尸体摞成山!多年以来由地域歧视而导致的憋屈,让楚人对中原人充满了仇视。

楚庄王登上高处,眼望苍穹:最痛恨战争的就是百姓,我志在天下,失了民心还怎样继续?这一年来我东征西战,虽然硕果累累,可对这个混乱的世界又做过什么好事呢?别看曾经的霸主们(齐桓晋文)创出了传世名声,但我却真心不以为然,我想走一条不同于他们的路!说完,他又重申了一次命令——少杀人!(《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非尔所知也……武非吾功也……又可以为京观乎?”)

至此,闹剧一般的“邲之战”彻底结束。因为楚庄王没有赶尽杀绝,晋国虽然损失惨重,但也没有伤掉元气,不过再没有实力与楚国一战了。这是南方诸侯对战中原列强的第一次胜利,从此整个东周的权力重心开始南移,也注定了不久之后的吴越争霸。

春秋五霸的版本众多,但唯有三人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入选,那就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春秋时代虽然礼乐在崩坏,但还是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人的思维。就世界观和实力而言,楚庄王绝对是东周以来,最具王者之气的人。可惜的是,他虽想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却完全没有想过取周王室而代之,或是完成大一统。而这,是时代所注定的。

这个离王者天下只有一步之遥的人,在之后几年里,陆续又征服了鲁、宋、郑、陈等国,最后荣登了东周霸主的宝座,笑傲一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