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迁都许昌

同样是在这一年,即兴平二年(公元195年),长安方面朝廷内部发生动乱,天子东迁洛阳,在曹阳为叛军所败,渡过黄河来到安邑。

转年,即建安一年(公元196年)正月,我亲统大军兵临武平城下,袁术任命的陈相袁嗣不战而降。此时,天子降诏,宣我入朝,辅佐王室。

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多为武将,我即刻召集诸将谋士商议此事,荀彧率先进言:“昔日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主公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

程昱接着说:“此为天将降大任于主公也,汉室之安危全系于主公一人之身。主公不接诏,必有人接,是以此诏不可不接,不接的话今后处处受制于人,接了从此可挟天子以令诸侯!”

话音未落,只听“啪”的一声,面前几案竟被我一掌拍成两半:“我有言道:‘我得荀彧,必得江山。’今再有言:‘我得程昱,江山必得。’——二位之言,颇获我心!相信诸将,茅塞顿开,不复疑虑。此事就这么决定了,再说接下的诏书,岂有退还之理?岂不拿天子当儿戏?曹洪听令,你率你部一路西去迎接天子,不得有误!”

“诺!”曹洪应声领命。

但是,曹洪此去并不顺利,很快派人回报:卫将军董承与袁术部将苌奴踞险而阻击,令其无法前行。

汝南、颍川一带的黄巾军刘辟、何曼等,各自聚众数万人,最初响应袁术,后又依附孙坚。二月,我亲统大军前去讨伐而大破之,天子拜我为建德将军。六月,又升迁为镇东将军,封为费亭侯。七月,杨奉、韩暹将天子送还洛阳,杨奉另行驻扎于梁城,我在此时来到洛阳,行保卫京都之事。安营扎寨毕,入城见天子,拜于王宫大殿台阶之下。帝赐平身,称赞我说:“曹将军真乃社稷之重臣也!”

我恭敬回话道:“臣世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今傕、汜二贼,祸国殃民,恶贯满盈;臣现有精兵二十余万,以顺讨逆,战无不克,随时听令,效命于陛下。陛下善保龙体,以社稷为重。”

龙颜大悦,当即宣诏,加封我为领司隶校尉、假节钺、录尚书事。

我始行保卫京都之事,屯兵于梁城的杨奉望风而逃。今日重回故地,我颇多感慨,回首往事,意气风发,但在巡视中发现,洛阳已残破不堪,天杀的董卓放的那把大火已经烧掉了它昔日的繁华,再也不是我记忆中那一朵娇艳的牡丹了!心有感怀,赋诗一首:

薤露行

唯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真是一诗道尽了一座城的命运和辛酸!

恰在此时,董昭上奏天子劝其将国都迁往许昌。天子问我意见,我暂时没有表态,便将众谋士召集来密议迁都之事。

我开口道:“我在朝中听闻,中太史令王立私下里对宗正刘艾说他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他说他‘观大汉气数将尽,魏晋之地,必有兴者’,这个傻蛋不光对别人这样说,还密奏天子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天子将我召去,让我看了这份奏折,不知何意。我已经私下派人给王立捎去一信:‘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朝中复杂,幸勿多言。’加之董昭上奏天子劝其迁都于许昌,今日召集诸位,想听听尔等看法如何?”

荀彧道:“汉以火德王,而主公乃土命也。许昌属土,到彼必兴。火能生土,土能旺木:正合董昭、王立之言。他日必有兴者,兴者必为主公。”

程昱道:“主公兴义兵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乃春秋五霸之功也。但诸将与大臣各怀异心,未必服从,其中裙带关系,盘根错节,十分复杂,今若留此,恐有不便。唯移驾许昌为上策。然朝廷颠沛流亡,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主公决计之!”

我道:“此吾之本志也。但如何说服诸将与群臣?望明以教我。”

程昱道:“明告诸将与群臣,以京师无粮为由,欲车驾幸许昌,近鲁阳,转运粮食,十分方便。彼闻之,当欣从也。”

我笑道:“听君之言,我意已决。”

次日早朝,我上奏曰:“皇上前日垂问臣迁都之事,令臣不思茶饭,思之再三,终有定见:东都荒废久矣,重建不是不可以,然耗资巨大,而目前国库空虚,恐怕拿不出这笔款子,加之转运粮食十分困难,重建绝非上策。董昭所奏迁都许昌,以臣所见,实为明智之举,许昌靠近鲁阳,城郭宫室,钱粮财物,足可备用,转运粮食,也很方便。皇上,如若迁都许昌,汉室必稳,大汉必兴,长治而久安。请皇上明鉴!”

天子欣然道:“曹将军乃社稷之重臣也!以社稷为重,颇合朕意,准奏,钦此。”

朝堂上如此之顺利,倒有些出乎意料了。

接下来所做的事情便是看皇历择日起驾。

九月某日,天气晴好,艳阳高照,我亲率大军为天子护驾,百官皆从,整个队伍浩浩****望不到头,好不壮观!骑在高头大马上,我暗自思忖道:军队还是那支军队,但以皇家的名义立刻就不一样了,看来光讲军事不行,还要讲政治,看来光有实力不行,还要有名分、职位、权力,有权才会有势,有势人才愿意追随;无论如何,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属完全之策……若干年之后,我在天上闲得慌,读明代罗贯中所著之《三国演义》,读到他对迁都之事的如下描述:“帝不敢不从,群臣皆惧操势,亦莫敢有异议。”我不禁哑然失笑。照他所写,好像他们多不情愿似的!这个酸腐不堪的小文人,他不相信有“大势所趋”这回事吗?哦,他相信的,但他认为“大势所趋”不可能发生在我曹操身上,不可能就不可能吧,但还有“政治智慧”这回事,也不可能存在于我曹操头脑中吗?事实上,我没有强迫任何人,他们全都心甘情愿甚至迫不及待地随我去了许昌,在他们眼中许昌那边有好日子在等待着他们去过。

事实上,也没有人敢挡我的路,一路上平安无事,绝无战端可言,徐晃是自己弃杨奉、韩暹来投奔我的,我观其威风凛凛是个将才而厚待之。

于是迎銮驾到许昌。在我的上奏下,并未大兴土木,只因地制宜将行宫改造成王宫,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赏功罚罪,天子尽听我言。

封董承等一十三人为列侯。

封我为大将军、武平侯。

荀彧为侍中、尚书令,荀攸为军师,郭嘉为司马祭酒,刘晔为司空仓曹掾,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昌令。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皆为将军,吕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皆为校尉,许褚、典韦皆为都尉。

其余将士,个个封官。

看着多年来随我东征西战的兄弟们一个个都成了朝廷命官、国之大将,我心中甚感欣慰:我总算对得起他们了!

至于说“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见《三国演义》)也并非实情,当然还是先奏天子,才由天子交给我看。一个又懒惰又没主意的天子,加上一个又勤勉又有主意的我,只能给外界留下如此印象。